夏丹很委屈:我累死累活的,卻沒有人體諒……
什麼叫費力不討好?像夏丹這樣,工作都替別人做到家了,嘴上為逞一時之快,抱怨上幾句,結果前功盡棄。
這個故事提醒大家:我們不需要對那些令人不滿的東西牢騷滿腹,或者大發雷霆。如果這樣做,不滿情緒雖然得到了宣泄,但往往是無濟於事。所以不滿大可不必形於言辭。聰明的人,能夠比較自如地調節內在的心理防禦機製,將不快的負性事件及其引起的不良情緒壓抑到意識之下,或遺忘於意識之外。壓抑與遺忘相比,遺忘更灑脫、徹底。被迫的忍耐無疑有強烈壓抑的痛苦。
不恃才傲物自詡清高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總有些清高的人存在。對於這種性格,雖然不一定非要改變,但也沒有必要更沒有理由借對你看不上眼的人的汙辱,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和高風亮節。從理論上講,這是把自己的人生觀與生活方式強加給別人;從現實來看,這是沒事找事,惹火燒身。
李白是唐代著名大詩人,他才高八鬥,文采斐然,但又孤傲清高、放蕩不羈。他有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又有"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之句,由此可看出他的性格幾乎是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所以,雖然他滿懷報國熱忱,唐玄宗也看重他的才華,卻終未能在仕途亡走下去,更不用說施展身手,大有作為了。原因就在於他自恃清高、傲氣太盛,使得皇帝身邊的關鍵人物受了侮辱,以致受到暗算而丟官。
楊貴妃有羞花閉月之貌,沉魚落雁之容,深得皇帝的寵愛。在一次宮廷酒宴中,李白曾於酒酣耳熱之際,作《清平調》三首,歌頌楊玉環的美貌。他在作這三首詩時要楊國忠親自為他磨墨,還命皇帝寵信的太監高力士為他脫靴。太監的地位是卑賤的,但得寵的太監就不同了。高力士因此深以為恥,對李白懷恨在心。
李白的三首《清平調》寫得很美: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
李白在詩中把楊玉環描寫得花容月貌,像仙女一樣。楊玉環十分喜歡,常常獨自吟誦。李白在詩中提到了趙飛燕。這在李白,絕不存在絲毫諷刺的意思,他隻是就趙飛燕的美麗與得寵同楊玉環相比較。然而比喻之物與被比喻之物不可能是全部特征的相合。這使懷恨在心的高力士看到了報複的契機。
一天,高力士又聽到楊玉環在吟誦《清平調》,便以開玩笑的口吻問道:"我本來以為您會因為這幾首詩把李白恨入骨髓,沒想到您竟喜歡到如此地步。"楊貴妃聽後吃了一驚,不解地問道:"難道李翰林侮辱了我嗎?"高力士說:"難道你沒注意?他把您比做趙飛燕。趙飛燕是什麼樣的女人,怎麼能同娘娘您相提並論?他這是把您看得同趙飛燕一樣淫賤啊!"
在當時,楊玉環已是"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她的哥哥、姐妹也都位居顯要,聲勢顯赫。她唯一擔心的便是自己的地位是否穩固。她絕不希望被人看做像趙飛燕那樣淫賤,更害怕落到她那樣的下場。高力士摸透了楊玉環的心思,因此也就在她最軟弱處下了刀子。他輕而易舉地便把李白的詩同趙飛燕的下場嫁接起來,一下子使讚美的詩篇成了譏嘲的證據,激起了楊玉環的反感與憎恨。後來,唐玄宗曾三次想提拔李白,但都被楊玉環阻止了。高力士靠此手段,達到了報複脫靴之辱的目的。一次小報告葬送了詩人的前程。
在李白看來,像高力士這樣的小人根本不配與自己為伍,正邪勢不兩立,正人君子自然嫉惡如仇。正是在這一思想支配下,李白巧借醉酒之機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了高力士,沒給他留絲毫麵子,這樣做雖可泄一時之憤,但他卻沒想到由此而產生的嚴重後果。應該說,兩人相鬥,笑到最後的還是高力士。
李白後來雖然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全身而退,但畢竟被徹底趕出了他夢想施展抱負的政治舞台。從此他借酒澆愁,賦詩抒懷,落魄於江湖。誠然,他這種清高值得我們去欽佩景仰,但若在說話做事上完全這樣率性而為,不講一點方式方法,就會輕則前途遇阻,重則惹禍上身。因一時口舌之快而耽誤自己看重的大好前程,無論如何是不值得的。李白留給我們的這一教訓是深刻的,也是有用的。
不要在言談中說出別人的隱私
勞倫斯基曾說:"如果一個人沒有一點屬於自己的秘密,那他不是一個可靠的人。"這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不論男女老少還是工農商學兵,任何一個人心裏都藏著一些屬於自己的秘密。
很多時候,人們遇到一些傷心事,比如家庭糾紛、生理缺陷、個人恩怨之類純屬個人私事的東西,一個人悶在心中實在難耐,也無濟於事,一般都會向自己的知己好友訴說,目的是為了贏得朋友的同情、愛憐,及時幫自己出點子、想辦法。但這些"隱私",知道者範圍不能大,隻能"你知、我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