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工程設計方案的選擇、優化與決策3(2 / 3)

2.確立方案比較的目的

任何方案的提出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或者追求投資利潤,或者是為了取得一定數量的產品,或者是為了提高已有產品的質量,或者是為了改善勞動生產條件,或者是為了提供某種形式的服務,等等。總之,任何技術方案都是根據項目預定的目的而製定的。所以,在對設計方案比較之前,應當從工程的性質、規模及有關特點出發,明確本設計要達到的目的,這關係到設計方案評價的方向、方法和價值等。“目的”賦予具體的數量、程度或其他可以衡量的標準,就構成了“目標”。

工程建設所包含的多元價值內涵使得設計方案選擇是一個麵臨多目的的問題,厘清和確立目的(目標),是在方案比較前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一過程應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要考慮哪些目的,區分目的重要程度。盡管工程設計要考慮多種價值要素轉化,但不同的專業工程、不同的設計階段、不同的場所條件、不同的項目性質等,設計方案需要考慮的價值要素類型和數量是不同的。所以,在方案構思和比較之前,要明確本次設計要考慮哪些目的。同時,也要區別各個目的之間重要程度,以利於在目的之間存在衝突情況下進行方案的選擇。例如,建築設計方案需要考慮建築美學、環境質量、使用方便性與安全性、全壽命期的經濟性等,而結構設計方案更關注結構的可靠性和建造的經濟性;同樣是結構設計,對於公共建築(如學校、體育館等),結構可靠性比建造經濟性更重要,而對於其他建築,在滿足規範規定的可靠性要求的條件下,建造經濟性則顯得更重要。

(2)厘清目的之間的關係。工程的多元價值要素在轉化為設計元素過程中,會涉及處理價值要素之間的衝突與矛盾,設計方案形成與選擇是尋求設計目的之間的綜合平衡。尋求這種綜合平衡,就需要厘清目的的上下位關係和同級目的之間的相互關係,構成工程設計的目的係統。例如,“結構可靠性”是上位目的,其下位目的包括“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再例如,“結構可靠性”與“建造經濟性”這兩個目的之間存在著矛盾,如同一個多層房屋建築方案,從磚混結構到框架結構甚至剪力牆結構方案均可供選擇,其結構可靠性逐漸增強,而經濟性卻逐漸減弱。結構的可靠性並非是越高越好,更不能為追求經濟性而忽視結構耐用年限、使用方式、荷載情況、防火等級和抗震標準等條件的要求,結構設計方案形成與選擇就是在結構可靠性與經濟性之間取得一種合理的平衡。

(3)盡可能地減少目的的數量。在設計方案比較時,如果設立太多的目的(目標),方案比較則顯得比較困難,有時甚至難於取舍,也未必能選出最佳的方案。因此,在確立目的時,應盡可能地減少目的數量。可采用的策略有:①考慮社會、經濟、技術和場地條件,區別有實現可能的目的和受條件限製暫時無法實現或者在本工程內不可能實現的目的,從而把後者排除;②區別目的之間的重要程度,把重要性大的目的設定為主要評價目標;③合並一些相關的目的,把區分意義不大的相近目的合並成一個綜合目的;④對於不能再減少的目的,應盡可能地再次區分重要程度或主次順序。例如,受設計規範的約束,目前結構類型等住宅內在品質越來越雷同,美好的居住環境已經成為消費者和投資者更為看重目的。“美好居住環境”目的可以由多個下位目的達到,如建築密度、容積率、健身設施及場地、綠地、花園、小品及人工水景,等等。可對它們進行合並處理,針對住宅產品麵向的消費群體的需求區分重要性,並根據客觀條件分析哪些容易實現、哪些難以實現。如果住宅區項目是在北方缺水地區,挖湖造景形成超大水麵景觀顯然是難以實現的一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