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主要專業工程設計的經濟性1(1 / 3)

不同專業工程,如規劃、建築、結構、工程設備等,其設計的經濟性問題,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因此,需要從各類專業工程設計的經濟性表征出發,分析影響工程經濟性的因素,尋求相應的經濟性策略。這裏所指的經濟性,不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涵義,而是本書所強調的,它是一種包含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在內的綜合效益概念。

建設用地是工程設計的基本條件之一。工程設計對用地的經濟性考慮就是對建設用地的適應性進行分析,尋求建設用地的限製與工程之間的最佳結合點,使二者得以協調和平衡,以充分發揮建設用地的效率和作用。

1.土地的屬性

對建設用地經濟性研究,首先要了解土地的屬性。土地的屬性包括資源屬性、生態屬性、資產屬性、社會屬性和法律屬性。前兩者也可以稱為自然屬性,資產屬性也可稱為經濟屬性。

1)土地的資源屬性

土地是一種綜合性的自然資源,與大氣、水、生物、礦產等單項資源相比,土地是人類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最廣泛、最重要的資源。土地資源屬性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稀缺性。地球表麵陸地的土地麵積總量是有限的,人類各種生活和生產活動為土地利用進行著競爭。(2)時間上的可變性。土地隨自然氣候和時間變化而產生的季節性變化,如動植物的生長與死亡、土壤的凍結與融化、河水侵蝕等,這些都影響著土地的固有性質和生產特征。(3)空間上的不可移動性。地球上不同位置的土地占有特定的地理空間,每一塊土地的絕對位置和各塊土地之間的相對位置都是固定的,每塊土地環境、能量與物質構成在一定時空範圍內基本上也是固定的。

2)土地的生態屬性

土地是由氣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質、生物及人類活動的結果所組成的綜合體,土地資源各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製約,構成完整的資源生態係統。從生態學角度看,土地具有以下重要功能:(1)養育功能。土地的本質屬性是有生產力,它可以生產出人類需要的植物和動物產品。(2)淨化功能。土地上的植物可淨化受汙染的空氣;進入土地的汙染物質在土體中可通過擴散、分解等作用逐步降低汙染物濃度;或經沉澱、膠體吸附等作用使汙染物發生形態變化;或通過生物和化學降解,使汙染物變為毒性較小或無毒性甚至有營養的物質。(3)再生功能與非再生性。生長在土地上的生物不斷地生長和死亡,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及其他化學物質不斷地被植物消耗和補充,這使得土地資源本身具有可更新性。但是,人類對土地的掠奪性開發又破壞了土地生態係統的平衡,土地原有性質可能被徹底破壞而不可逆轉和恢複,使土地喪失再生功能。

3)土地的資產屬性

土地作為一種資產,通常稱為地產(EstateinLand)。地產具有如下特性:(1)不動性。由於其不可移動性,所以它不能隨著產權的轉移而改變其實體的空間位置,這就決定了它是一種不動產。(2)個體的異質性。由於形成地產的區位、地理、土壤、地質等不同,從而體現為地產的質量差異、用途差異、經濟價值差異。(3)多用途的生產力。土地既可以作為農業生產資料,發揮其自然生產力,又可以作為城建、交通、國防、旅遊等非農業利用,發揮其勞動生產力,又可成為人類活動空間,發揮其環境生產力和生態生產力。(4)價值和價格的二重性。土地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並表現為價值的二重性:一是作為自然物的土地價值,二是凝集作為開發土地的勞動產品價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因此土地價格同樣具有這二重性。

4)土地的社會屬性

在利用土地資源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時,土地就構成了社會生產力的物質要素。社會生產離不開土地資源,土地所有製構成了生產資料所有製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對土地的開發利用和占有過程,一方麵形成了人與土地的關係,另一方麵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不同社會形態下,土地資產所有製的形式決定了社會製度的基礎,從奴隸製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曆史已深刻地證明了這一點。土地所有製性質體現了土地社會屬性本質,土地問題影響到社會的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麵。目前,我國有土地國有製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製兩種土地所有製形式。

5)土地的法律屬性

土地的法律屬性體現於土地的權籍,包括地權和地籍。地權包括土地所有權及使用權。土地所有權是土地所有者擁有的、受到國家法律保護的排他性專有權利,可細分為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等權能;土地使用權指的是按法律規定,對一定土地進行利用、管理並取得收益的權利。地籍即土地的戶籍,是記載土地的位置、界址、數量、質量、權屬和用途等基本狀況的簿冊。地籍是對土地進行科學管理的基礎,地籍提供具有法律依據的、精確的、連續的空間位置、數量、質量等方麵的基本資料,是調整土地關係、合理組織土地利用的基本依據。

2.建設用地的效率性

土地的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揭示了人類對土地利用的效率需求,從工程建設上就體現為提高建設用地的效率性,即提高土地資源投入和產出成果的對比關係。這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從宏觀角度上看,土地作為人類生存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資源,其所具有的稀缺性屬性和生態屬性要求人們必須集約化利用土地。特別是城市的居住建築、公共建築、工業建築、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的建設用地以及交通運輸工程的建設用地,將可能徹底破壞土地資源的可再生性。大量地侵占耕地、林地、草地和濕地建設工程,將可能破壞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

從微觀角度上看,土地供給的稀缺性表現為在某一地區、某種用途的地產供不應求,形成了稀缺的經濟資源。無論是城市的居住地產、商業地產、工業地產,還是旅遊地產,都存在著供應的稀缺問題。政府對工程建設用地嚴格的宏觀控製更加大了這種供求的矛盾。因此,工程的決策與設計必須實現這種稀缺資源的最大利用價值,尋求建設用地最高最優的用途。從工程設計角度,提高建築用地效率的路徑有以下幾個方麵:

(1)建設用地是工程建設的基地,它一般是自然形成的,具有空間不可移動屬性,由此導致每塊建設用地都具有其自身的相對地理優勢及土壤和地貌特征,這就是土地的工程特性。土地的工程特性由地基承載力、地下水、地形、水文、地貌等諸多要素綜合作用形成,它直接決定作為某類工程建設用地的適宜性及限製性,同時也影響著工程的投資費用。因此,一方麵在工程設計前應該選擇適合本工程特點的建設用地,另一方麵在工程設計中應分析基地的本身特征,充分利用基地自身的優勢,選擇適宜的總體平麵布局和設計方案,達到節省投資的目的。

(2)建設用地的經濟屬性已不再表現為土地肥沃的生產力,而是表現在土地在城市中特定地點所產生的環境與區位的價值和土地開發的勞動價值上。因此,工程設計中應充分利用建設用地的個體異質屬性,通過人為地對土地開發,使其具有很好的利用條件,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並由此轉化為工程效益。而且,建設用地作為一種資產,它不會像其他類型的資產那樣,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是不斷地折舊直至報廢。土地經營者對土地的投資、土地周圍設施的改善、土地用途的改變和土地需求量的增加,土地不僅不會折舊,反而還可以反複使用和永續利用,並隨著人類勞動的連續投入而不斷發揮它的性能。甚至它還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實現其自然增值。因此,建設用地的選擇和開發方案的設計,必須尋找建設用地的最大的經濟潛力,最大程度地發掘建設用地的開發價值。

(3)土地作為一種有機的生態係統,保持著自身相對穩定的存在狀態。但是,如果改變該資源生態係統中的某種成分,就很難確保周圍的環境保持完全不變。建設用地的開發必然會改變基地的表層結構或形態,破壞土地原有性質和再生功能,它與生態平衡之間的衝突是無可避免的。但是,通過精心的設計和妥善的管理,人們是能夠做到維持土地生態係統的基本穩定狀態,並能夠通過人的幹預使土地資源的生態價值得以提升。正如文中所強調的那樣,工程設計不僅要關注經濟效益,更重要的還要關注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以期取得工程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同樣,在工程設計中保持和提高建設用地生態價值也是提高建設用地效率性的一個重要方麵。

綜上所述,提高建設用地的效率性,一是尋找合適的建設用地,二是提高地塊的產出成果,包括經濟成果和生態成果兩個方麵。從工程經濟學角度,就是進行建設用地的評價和選擇及研究場地布局模式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