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艾麗絲·門羅——其人·其作·其思》的第六章是全書最大的亮點,其創新精神是不言而喻的。周怡以“三個標簽”,即“短篇小說作家”、“加拿大作家”,以及“女性作家”的三個不同的文化身份角度,分別論述門羅的藝術成就。三個角度彼此映照,相互補充,頗有特色,使本書具有一種全方位、多層次的研究視角。而對於前五章的處理,周怡考慮到了目前國內對於門羅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采取了作家生平介紹、短篇小說欣賞和文學理論探討相結合的通俗易懂的傳統研究模式,以便使廣大讀者均能受益。值得讚賞的是,周怡在每一章節都能保持強烈的問題意識,即便是在介紹作家生平傳略的部分,她也能做到對素材有主題、有重點地加以選擇與布局。例如,在全書的第一章中,周怡強調了門羅安大略小鎮的文化背景,以及作家親身經曆的對於性別的傳統社會期待,這些都在隨後的作品評介,即《男孩與女孩》的節選欣賞與評論中得到了呼應。而第二章則突出了門羅在創作初期“作家身份”與“女性身份”之間的矛盾與張力,《乞女》的文本選擇與分析也是圍繞了這一主題。第三章敏銳地抓住了重返安大略後的門羅與發展中的加拿大文學之間的互動關係,選擇的短篇小說《錢德利家族和弗萊明家族》則以“加拿大文學中的地理想象”為焦點,而這正是門羅作品對於“加拿大性”的藝術性建構。第四章全麵考察了創作盛年時期的門羅。她的作品最終能在世界文壇確立文名,很大程度確實得益於她在短篇小說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複雜而又深刻的哲學思辨。周怡所選擇的《好女人的愛》也是用心良苦,從加拿大的宗教和受害者心理來分析文本中含混的倫理觀,可謂相當精彩。第五章在敘述門羅從2005年至今的創作生活時對於門羅的藝術成就,同時進行了總結性歸納。她選擇了同一階段的名篇《臉》並從藝術與空間文化的角度對作品進行了相當細膩的解讀。

周怡在這部專著成書過程中,十分注重與學界的交流。2012年,在獲得了加拿大外交與國際貿易部“加拿大研究專項獎”資助後,周怡曾專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康卡地亞大學、多倫多大學、麥克馬斯特大學、卡爾加裏大學、阿爾伯塔大學,及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等多校訪學,並與多位門羅研究專家、加拿大文學與文化研究專家以及當今最前沿的文學理論專家交流座談。她在本書中的觀點也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認可。同時,周怡積極參與國內、國際的會議,不僅開闊了本人的研究視域,而且使其專著提出的觀點更具說服力。

我以為,《艾麗絲·門羅——其人·其作·其思》確實是一部頗有學術水平和理論價值的學術著作。它的出版為國內的門羅研究奠定了較為紮實的基礎。對從事英語文學、加拿大文學和短篇小說研究的專業人員和高校師生來說,本書將會是一部開卷有益的參考書。我希望作者再接再厲,筆耕不輟,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更優秀的研究成果問世,在學術上取得更大成就。

2013年12月於上海外國語大學

(李維屏,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英語學科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