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童年與少女時期(1)(1 / 3)

她是誰?——你所不知道的小鎮女孩

1931年7月10日,加拿大安大略西南部的小鎮威漢姆迎來了一個小女孩的誕生。女孩的父親鮑勃·雷德勞是當地的農民,經營一個狐狸養殖農場,母親安妮·錢梅尼在結婚之前是個小學教師。這對夫婦於1927年從附近的小鎮搬遷至此,當時他們剛剛新婚不久,滿腦子都是對新生活的憧憬。他們花費了2300美元在威漢姆鎮靠近美蘭湖的下城區購買了一小塊土地,從此開始了狐狸養殖的生意。不過他們入行的時機不算太好,因為當時皮草的整體行情已經開始往下走,但是夫婦倆還是努力地建設他們的小家。在這期間,新生兒的誕生為全家人帶來了無限的喜悅。這個女孩被取名為艾麗絲,和母親的好友同名。當年的秋天,她在威漢姆鎮的聯合教堂受禮。誰也想象不到,在82年後,這個普通的加拿大女孩艾麗絲·雷德勞會以艾麗絲·門羅的名字成為曆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拿大作家。

在門羅一生的創作中,威漢姆,這個具有典型的安大略地區特征的小鎮,這個她度過了整個兒童年代與少女時期的偏僻之地,始終是門羅最重要的靈感之源。威漢姆鎮距離多倫多大約125英裏,距離倫敦(加拿大)70英裏,正如門羅後來在《烏特勒克停戰協議》中描寫的那樣:要到那個鎮,需要經過“一個複雜的由大路和小路組成的道路係統”,並且“從地球的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能輕輕鬆鬆地到達”。威漢姆鎮很偏也很小,當時的人口不過3000多人,鎮裏一條主街,中心有座市政廳大樓。但與其他的安大略小鎮一樣,這個小小的威漢姆鎮卻擁有眾多的教堂,分屬於不同的教派:聯合教堂、英國國教教堂、長老會教堂……宗教,確實是加拿大的曆史與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門羅自身恰巧是她那代人中典型的安大略人:她的父親是蘇格蘭人,母親是愛爾蘭新教徒,兩邊家族都是在1810—1820年間,即拿破侖戰爭之後的大移民時期遷移到安大略的。在《沃克兄弟的牛仔》中,門羅完全以自己的家庭為藍本,塑造了喬頓一家:一個極具代表性安大略新教家庭,受到加拿大多重宗教的困擾……在傳記《艾麗絲·門羅:書寫她的生活》中,美國聖勞倫斯大學的羅伯特·撒克教授指出,在門羅的家鄉威漢姆鎮,“多數人的祖上都是從不列顛諸島移民而來,宗教上信奉新教……在人數上大大地超過了(法裔)的羅馬天主教徒。”他同時觀察到了兩大教派之間長期相互的敵意和猜忌:

最先來到的浸禮教徒和衛理教徒在定居的頭幾年就修建了自己的教堂,其他的新教教派也紛紛效仿,而天主教徒們則是最後一批修建自己的教堂,迎請自己的神父的。有鑒於此,威漢姆鎮的第一座共濟會所公然地排斥天主教團體就不足為奇了。那會所最初位於一輛1856年的貨車內,甚至比威漢姆鎮的曆史還要早。

事實上,直到門羅那一代,以威漢姆鎮為代表的這種宗教對立依然在安大略的各個地區都非常普遍,清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通婚通常也是被禁止的,至少說是不受鼓勵的。

門羅的父母雖然同為新教徒,但是蘇格蘭裔的父親信奉長老會教,愛爾蘭裔的母親則信奉英國國教,相愛的夫婦倆其實具有完全不同的個性與理想。門羅的父親,羅伯特·雷德勞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非常有上進心的人。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他本可以完成高中學業,在城市裏謀到職位。但羅伯特的身體裏流淌著雷德勞家族自尊而固執的血液。一次偶然的挫折使他衝動地從學校輟了學,從此他便一心追求自由自在的戶外生活。他有很高的野外捕獵的技藝,並在20年代開始試著養殖狐狸。門羅的母親安娜·錢梅尼與父親正相反,她是個對生活極富企圖心的女性。她和雷德勞本是遠方親戚,但家庭條件要更差一些。為了逃避傳統的農場婦女那種結婚生子做家庭主婦的結局,安娜頑強地靠著借款讀完了渥太華師範學校,並一路奮鬥成為鄉村的小學校長,其間還曾兩次拒絕了別人的求婚——她始終害怕成為農婦。1925年,安娜隨父親拜訪了雷德勞一家,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表親羅伯特,並參觀了羅伯特的狐狸養殖場。安娜直覺地感覺到,羅伯特與其他的農戶不同,未來他能夠帶給自己不同的可能性。與羅伯特結婚後,安娜隨著當時加拿大的社會風俗,不得已放棄了自己的職業,但是她始終保持了那個年代作為小眾的知識女性在智力與社會地位上的優越感。她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積蓄,幫助羅伯特最終買下了威漢姆鎮的土地。雖然那裏幾乎是一片荒蕪,夫婦倆還是齊心協力地開始了對於中產階級新生活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