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在西方國家已經有70多年的曆史,逐漸形成一套相應的理論體係,對我國來說,紀錄片本身就是舶來品,我們隻有學習國外的創作觀念、創作形式,以國外觀眾的習慣來調整創作手法,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眼光,必要時丟掉一些我們自以為是的東西,改變一下我們通常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更好地為國外所接受,才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紀錄片走向世界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促進文化交流,增進民族間的了解,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而當今,麵對國際上日趨激烈的文化競爭,如何既能夠吸收發達國家優秀的文化成果,又能保持本國的文化傳統,使本國文化不斷創新,以提高文化競爭力,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美國的文化產業在世界上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作為文化產品的紀錄片在國際市場營銷領域早已形成係統的理論與運營模式,汲取與借鑒有益的經驗為我所用對於今天的中國紀錄片國際市場營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影響中國電視紀錄片進入美國市場的因素
1.字幕。美國的觀眾不喜歡閱讀字幕。當英國BBC把節目賣給美國的時候,他們必須找一個美國口音很重的人做主持。當然,現在情況有了一些變化,人們的電視越來越大,清晰度也越來越高,閱讀這些細小的文字恐怕也不再是不可接受的了。
2.對內容的加工、處理和風格。不同的文化對娛樂的理解也不同。比如,對於幽默,100個民族有100個解釋。比如美國正在播一個叫做“星期六晚間直播”的節目,這個節目非常流行,許多美國大學的學生晚上11點都會準時回家看這個節目,而我們一點也沒有覺得那種自嘲式的笑話有任何好笑的地方。有些政治笑話,更是聽不懂。成龍的早期作品在美國並不受歡迎,後來,他讓一個美國人寫劇本,並和一個美國的喜劇明星一起演出,才被美國接受。
3.關於解說的使用。在解說的使用上,美國電視和中國電視有很大的不同。美國的電視節目在挑選解說員和節目主持人時,一般注重這些人和這個節目的聯係,如一個關於癌症的節目中,讓一個丈夫死於癌症的婦女做解說員。美國公共廣播公司的紀錄片主持人,都必須有一定的聲望,值得受眾信賴,當然,表達能力也要強。他們的聲音應該更像是叔叔或阿姨,而不是很嚴肅的權威人士。而在中國,人們習慣於CCTV新聞播音員的聲音——權威、嚴肅。同樣,兩個國家解說詞的寫作也很不一樣。通常,除了一些獨具特色的個人電影外,解說詞會帶給人們信息,促進情節的發展,促使人們思考。
二、如何把中國電視紀錄片賣到美國
首先,以紐約為例來考察美國的電視市場。如果不付額外的20美金的有線電視費,普通的電視網至少能夠收到九個頻道(比如ABC、NBC、CBS、FOX和PBS這樣的電視網)。有線電視還會增加53個頻道。如果你還想有更多的選擇,你還能夠收看到優化有線(PremiumCable)、HBO、Showtime和電影頻道等。這些加起來有70個頻道。那麼,美國人對什麼樣的電視節目感興趣呢?或者說,他們會買什麼樣的節目?
內容又是如何分配呢?以一個平常的周三為例,從中午到晚上11:30,如果不算上優化有線的頻道,總共有720小時的電視節目時間。其中:
電影:32小時
兒童節目(包括卡通片):112小時
電視連續劇:85小時
音樂節目:57小時
運動節目(棒球、賽馬、籃球、拳擊等):56小時
和新聞有關的:37小時
喜劇表演:36小時
生活類節目(比如婚禮、時尚、家庭布置等):31小時
烹調節目:25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