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中國電視紀錄片如何走向美國(2 / 2)

紀錄片:18小時

健康節目:16小時

旅行節目:15小時

科學節目:14小時

藝術(包括美術):13小時

家庭改進節目:12小時

法律:11小時

婦女節目(可能是討論節目):5小時

宗教節目:5小時

付費節目:2小時(周六是9小時)

一天中需要播放這麼多的節目,怎麼樣才能夠生產出足夠的節目來?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那麼多重複的節目。絕大多數的有線頻道購買一些老的節目,而且,一周重複兩到三次,有時,甚至是四次。可見,內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現在的光纜比原來的同軸電纜的傳輸能力強得多,所以,電視台常常缺節目。那麼,中國的電視節目能夠賣到美國去嗎?能夠填補他們的這些時段嗎?中國和美國的電視節目在內容和風格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中國現存的這些電視節目很難賣到美國去。而且,現在美國電視市場幾乎被獨立的製片人擠滿了。在過去的十多年裏,獨立製作的節目的價格下降了很多。有一些經驗豐富的銷售代理商不得不停業,因為價格實在太低。美國電視很注重品牌。品牌是公司的標誌,每一個電視台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他們怎麼肯花錢買別人的節目,而走與自己電視台的風格不相符的路子呢?合作可能是一條可行的路子。華納兄弟公司已經花了大量的資金投資和中國有聯係的製片公司。在2001年7月13日中國獲得奧運會的主辦權的消息宣布之前,已經有電視網和CCTV商討關於奧運會的合作事宜。

美國電視為什麼會有興趣和中國合作?答案很簡單,因為這樣省錢。比如說,食物頻道想做一個關於中國最好的廚師的係列節目。他們希望這個節目能夠在中國的很多地方播出,比如北京、上海等。他們會找一個原來幫助他們做過節目的美國製片公司。如果這家公司自己來做,他們要在旅費、雇用員工費、翻譯費、錄像帶的出口許可證上花大量的錢。但是,如果他們在北京找一家值得信賴、水平相當的公司,他們的工作就隻是讓他們的製片和導演到中國來,這些製片和導演是知道食物頻道所需要的節目的內容和風格的。因此,他們在生產成本上節約了很多錢。所以,如果要做到這一步,中國的製片人必須熟悉美國電視的風格,了解他們的工作習慣以及把創作權完全交給美國。美國需要各種各樣的節目,體育、財經新聞、房屋園藝、烹調、旅行、健康節目等等,中國在這些方麵完全有能力提供很多高質量的東西。

2007年4月,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華億聯盟文化傳媒投資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攝製的紀錄片《長征》,在美國晚8點黃金時間在美國曆史頻道播出。這是中國紀錄片第一次走進美國主流頻道,進入美國黃金時間。《長征》從策劃、創作、拍攝到後期製作,全程按照國際標準製作。目前《長征》已經簽下英國、韓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多單國際購買合約,合約回報已經贏利。2007年7月由中國“陽光文化”曆時兩年製作的大型電視紀錄片《鄭和》在美國曆史頻道黃金時段首映,隨後在曆史頻道覆蓋的其他國家播出。美國曆史頻道的資深電視製作人弗雷德·科恩對新華社記者說:“我反複看了這部紀錄片,非常激動,它的製作精良,敘事引人入勝,設計了一些懸念,提出了許多疑問,也解答了一些問題,並留下了更多的研究空間。”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中國紀錄片在嚐試進軍美國市場方麵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引自2002年北京國際電視周上美國紐約紀錄片的獨立製片人NancyTong的發言提綱(NancyTong曾獲舊金山國際電影節的最佳紀錄片獎,現在在香港城市大學教紀錄片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