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和文明傳統的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就倡導“禮治”,將禮儀謙恥作為立國之本。懂禮儀講禮貌,是現代社會中跨文化交流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因此,作為涉外人員更應該增強禮儀觀念、提高禮儀素養。
一、涉外人員的形象妝容
(一)涉外工作人員的儀容儀表
涉外工作人員要注意個人的形象,給外賓留下良好的印象。
1.涉外工作人員的儀容、服飾要整潔,頭發、胡須、指甲、鼻毛等都要加以修整。
2.穿西裝應係領帶,襯衫應塞在褲腰內,袖口不要卷起,內衣褲、襯衣不要露出來。
3.著裝應注意場合,參加正式活動一般應穿深色服裝,參加喪葬吊唁活動一般應穿黑色服裝。
4.進入室內應脫大衣以及其他相應飾物,並存放於衣帽間。
5.在公開場所不能穿背心、拖鞋。
(二)涉外工作人員的言行舉止
涉外工作人員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國家的形象,因此,對涉外人員的舉止言行的要求十分嚴格。
1.涉外人員的坐姿要端正,不要蹺三郎腿或搖晃雙腿,也不要靠在椅背或沙發背上伸直雙腿,更不可把腳或腿搭在椅子上,女士坐時不可叉開雙腿,站立時不要倚靠牆或柱
2.在外賓麵前,不要修指甲、剔牙齒、掏鼻孔、揩鼻涕、伸懶腰等,打噴嚏、打嗬欠就用手巾捂住嘴、鼻,朝向另一側,避免發出聲音。
3.在外賓麵前講話應文雅,不可爭吵或爭論,不可大聲呼喊、喧嘩或大笑。
4.在公共場所應注意保持環境衛生清潔,不隨地吐痰、不吸煙、不亂扔雜物。
5.參加活動前,不吃蔥、蒜等帶刺激味道的食物。
6.不私自收受外賓禮品,更不可向外賓暗示及索要禮品。
7.服務要熱情周到。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應主動、及時向有關部門和領導彙報。
8.談話要實事求是,不要允諾或答應沒有把握的事,但已經答應的事應說到做到。
9.要注意內外有別,嚴守國家機密。
10.參加外事活動要嚴守時間,不能遲到早退,有特殊事情應事先請假。
(三)涉外工作人員的工作要求
涉外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工作,要嚴格要求自己,嚴謹對待。
1.在工作中嚴格遵照上級和政策辦事,不摻入個人的興趣和感情。盡可能避免發表不必要的個人意見。
2.做事要積極主動,謹言慎行,對工作要有計劃地進行,對對方可能提出的問題,要事先作必要的請示。
3.要嚴守國家機密,不在外賓麵前談內部問題。除非因為工作關係,否則文件資料、工作日記本等不得隨身攜帶。
4.未經上級批準,不得自行接受外賓的饋贈,但如果外賓堅持贈送小紀念品時,可先收下,並立即報告上級組織,並把禮品提交組織處理。
5.工作人員要及時、準確地向上級彙報外賓工作情況和生活要求以及對每種活動與事件的反應。若對外賓反應擱置不理,隱匿不報,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表現。
(四)涉外駕駛人員的禮儀
招待外賓時,駕駛人員應熱情、主動,以優質的服務禮貌待客。
1.駕駛人員在每次參加涉外活動前,都要對車輛進行檢修,以確保車輛的行駛安全,並事先弄清行駛路線,必要時可事先熟悉路線,仔細觀察路上情況,有所準備,以免誤時誤事。
2.外賓準備乘車時,駕駛員應將車門打開,並用手示意,防止客人頭部碰撞車門上端的車篷。待外賓坐好後再關車門,注意防止夾客人的手足
3.如果接待外國代表團,在主賓車上的人員上齊後,前衛車即可開始緩行,以免主賓車等候過久,防止後麵的車輛掉隊。車輛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4.駕駛人員在未結束當天活動前,不得離車,以確保安全。
二、涉外活動中的得體應對
盡管涉外禮儀複雜紛繁,但若對其基本禮儀能認真遵守,則可在涉外交往中表現得得心應手,舉止有度。
(一)時間禮儀
在跨國家、跨地區的人際交往中,取信於人,既是自我表現的一大目標,也是奠定交往對象彼此之間的良好關係的基石。信守時間,遵守約會,就是取信於人的一項基本禮儀。
要遵守信守時間的禮儀,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幾點:
(1)在有關時間的問題上,不可以出爾反爾、含含糊糊、模棱兩可。
(2)與他人交往的時間一旦約定,就應毫不含糊地予以遵守,而不宜隨便加以變動或取消。
(3)對於雙方之間約會的時間,唯有“正點”到場最為得體。早到與晚到,同樣都是不正確的做法。
(4)在約會之中,不允許早退。
(5)萬一失約,務必要向約會對象盡早通報,解釋緣由,並為此而向對方致歉。
(二)公德禮儀
公共場合中,應遵守“不妨礙他人”的社會公德。也就是要求人們在公用的處所裏進行活動時,務必要講究公德,善解人意,好自為之,切勿因為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夠檢點,影響或妨礙了當時在場的其他人士,或是因此而使當時在場的其他人士感到別扭、不安或不快。
(三)女士優先
在社交活動中,應遵守“女士優先”的原則。
女士優先的原則的本意,是要求每一位成年男子,在社交場合裏,都要盡自己的一切可能來尊重婦女、體諒婦女、幫助婦女、照顧婦女、保護婦女,並且隨時隨地、義不容辭地主動挺身而出,替婦女排憂解難。
(四)不得幹涉
在相互關係中,要遵守“不得幹涉”的禮儀。
不得幹涉的意思,是要求在同外國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隻要對方的所作所為不危及其生命安全,不違倫理道德,不觸犯法律,不損害我方的國格人格,在原則上都可以對之悉聽尊便,而不必予以幹涉和糾正。遵守不得幹涉的禮儀,是對對方尊重的一個重要的體現。
(五)隱私禮儀
在言談話語中,應遵守“維護個人隱私”的禮儀。
在國外,人們是普遍講究崇尚個性、尊重個性的。其基本做法,就是主張個人隱私不容幹涉。在許多國家裏個人隱私受到法律的保護。因此,在跟外國友人打交道時,千萬不要沒話找話,信口打探對方的個人情況。尤其是發現對方不願回答時,就應當適可而止。
(六)位置禮儀
在位置排列中,應遵守“以右為尊”的禮儀。
所謂以右為尊,意即在涉外交往中,一旦涉及到位置的排列,原則上都講究右尊左卑,右高左低。這一國際上所通行的做法,與國內傳統的“以左為上”的做法正好相反。
唯獨在佩戴勳章時,才有一個例外:勳章通常應被佩戴於左側的衣襟上。
關於前後的位置排列,情況要複雜一些。不過大體上來說,基本上是講究以前為尊的。即前尊後卑,前貴後賤,前高後低,前排的位置要較後排的位置尊貴。
三、涉外活動中的迎送
(一)安排迎送檔次
迎客和送客是外事接待工作的兩個重要環節,在整個涉外活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一個精心安排的歡迎儀式,能使來賓一踏上被訪國就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一個周到圓滿的歡送儀式,會給來賓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回憶。因此,在國際交往中,對外國來訪的客人,通常均視其身份和訪問性質,以及兩國關係等因素,安排相應的迎送活動。
正式迎送來訪者之前,首先要有一個對迎送活動的周密安排。一般說來,迎送活動分兩種檔次。
1.隆重迎送
一般情況下,各國對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的正式訪問,往往都舉行隆重的迎送儀式。對軍方領導人的訪問,也舉行一定的歡迎儀式。
2.一般迎送
對一般代表團和人員的訪問,一般不舉行迎送儀式。當然,對應邀前來的訪問者,不管是官方人士、專業代表團,還是民間團體、知名人士,在他們抵離時,均應安排相應的人員前往迎送。對長期在本國工作的外國人士、外交使節或專家,當他們到任或離任時,各國有關方麵也安排相應人員迎送。
(二)確定迎送規格
確定迎送規格,主要是確定哪一級人員出麵迎送,是接待來賓的一個禮遇規格,應根據主管部門的接待要求來辦。
對來賓的迎送規格,通常主要是依據來訪者的身份、訪問性質和目的,適當考慮兩國關係,同時要注意國際慣例。
主要迎送人通常都要同來賓的身份相當,但由於各種原因不可能完全對等時,可靈活變通,由職位相當的人士或由副職出麵。總之,主人身份與客人身份不能相差太大,以同客人對口、對等為宜,以示對客人的尊重。當事人不能出麵時,無論作何種處理,應從禮貌出發,向對方作出解釋。
(三)掌握迎送時間
迎送人員必須準確掌握來賓乘坐的飛機(火車、船舶)的抵離時間。由於天氣變化等意外原因,飛機、火車、船舶可能不準時,迎送人員應在客人抵達之前到機場、車站或碼頭,不能出現讓客人等候的現象。送行人員應在客人起程之前到達。如有迎送儀式,應在儀式之前到達,並且直到客人乘坐的交通工具看不見時再離去。
(四)提示獻花時機
獻花適用於禮遇較高的外賓,迎接普通外賓,一般不需獻花。獻花須用鮮花,花束要整潔、鮮豔,忌用菊花、杜鵑花、石竹花、黃色花朵。有的國家習慣送花環,或者送一、二枝名貴的蘭花、玫瑰花等。向貴賓獻花,通常由兒童或女青年在參加迎送的主要領導人與客人握手之後,將花獻上,並向來賓行禮。有的國家由女主人向女賓獻花。
(五)介紹雙方人員
客人與迎接人員見麵時,應互相介紹。通常先將主人介紹給來賓,職位從高至低,可由禮賓交際工作人員、接待翻譯或迎接人員中職位最高者介紹。有時也可作自我介紹。客人初來乍到,一般較為拘謹,作為主人應主動與客人寒暄。
各國、各民族的語言和風俗習慣各異,稱呼與姓名均有不同。在社交場合,稱呼和姓名很有講究,如果弄錯了,容易鬧笑話,有的甚至引起對方反感、誤會。因此必須注意下麵這些介紹稱呼的禮節要求。
在國際交往中,一般對成年男子不論婚否,均稱先生;對已婚女子稱夫人,未婚女子統稱小姐;對不了解其婚姻狀況的女子可稱小姐或女士,對戴結婚戒指的年紀稍大的可稱夫人。這些稱呼均可冠以姓名、姓氏、職稱、軍銜等。如“威廉?泰勒先生”、“校長先生”、“少校先生”、“戴維斯小姐”、“秘書小姐”等。以“夫人”稱呼婦女時,可以用其丈夫的姓名,如“約翰?史密斯夫人”,也可用丈夫的姓,本人的名,如“瑪麗?史密斯夫人”;如以女士稱呼時,一般用婦女本人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