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黨錮之禍(2 / 3)

逮捕命令的執行者是大宦官、中常侍王甫,他趁機捏造了一份“黨人”名單,其中幾乎包括了全部敢明著與宦官為敵的人,有朝廷重臣、地方官員,也有太學生。通緝令下到各地,某些黨人聞風而逃,更多的則主動投案,以證明自己問心無愧。

宦官們捉順了手,黨人的名單越來越長,最後幹脆通令各地要按期上報本地黨人或與黨人有所牽連者之名,甚至分派了名額。以太尉陳蕃為首的重臣們紛紛上書為黨人辯誣,可是桓帝根本不加理睬,最後甚至於第二年、延熹十年(167)六月罷免了陳蕃的職務。

新息長賈彪聽說此事,對朋友們說:“我不西行,大禍不解。”他明智地選擇了新皇後的父親竇武,以及桓帝寵臣霍諝兩人作為突破口,說動他們上書為黨人求情。竇武作出掛印辭官的姿態,上了一封措辭激烈的奏書,霍諝的言辭則較為委婉。在外戚和寵臣的勸說下,桓帝終於有所動搖,命令王甫去妥善審結此案。

王甫來到獄中,看到大對頭李膺等人已被拷打得奄奄一息了,可是詢問之下,他們依舊言辭激烈,氣概軒昂,絲毫也不肯讓步。王甫知道這些人名聲都很響亮,全部殺掉後果難以預測,可再這麼關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準備釋放他們。正巧這個時候,許多被關的黨人改變了鬥爭策略,願意招供,隨即供出許多宦官們的親屬、朋友也是同黨。宦官們慌了,就慫恿桓帝改元,延熹十年,改為永康元年。按照慣例,改變年號就要大赦天下,於是黨人們全部都被釋放。

宦官們當然不可能允許對頭再回到他們過去的崗位上,繼續和自己作對,黨人雖然不再遭中央監獄關押,卻被遣送回鄉,交給地方官員監視,其中最重要的二百餘人永遠失去當官的資格——這就是第一次“黨錮之禍”,黨指黨人,錮就是禁錮的意思。

改元後僅過了六個月,被酒色掏空身子的漢桓帝就一命嗚呼了。桓帝沒有兒子,於是他的皇後竇妙就升格為竇太後,擇定解瀆亭侯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靈帝時年才十二歲,在這種情況下,太後臨朝,外戚輔政已經成為慣例,於是竇太後任命其父親、城門校尉竇武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執掌朝政,而前此被罷免的太尉陳蕃也被重新起用,任為太傅錄尚書事。陳蕃、竇武都是同情黨人的,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逐漸解除了各地對黨人的禁錮,黨人中許多重要人物,比如李膺等,甚至重新得以入朝為官。但在宦官們的壓力下,朝廷並未能下達正式的詔命解除黨禁——更大的風暴開始醞釀。

●太傅陳蕃

陳蕃,字仲舉,是汝南郡平輿(今河南省汝陽縣)人,祖父當過河東郡的太守,也算是宦門之後了。陳蕃飽讀詩書,學問很深,名望也高,以郡中小吏的身份被推舉為孝廉,逐步升級為尚書。漢代選拔地方人才的方法主要就是舉孝廉,也即由各郡推舉清廉忠孝的人才到朝廷去做官——當然,能被地方官所推薦的,一般不會是窮人老百姓。至於尚書,乃是內廷尚書台的辦事員,官職不高,權力不大,卻能夠接近權力中樞,就任尚書對於陳蕃的成長來說,相信是起了相當大的鍛煉作用的。

陳蕃此人骨頭很硬,向來敢於用激烈的言辭上書勸諫皇帝,從《後漢書》中所記載的他幾次上書的內容來看,此公不被漢桓帝一棍子打倒,永不敘用,簡直就是一個奇跡。不過仔細想來,正因為他的直言敢諫,被士大夫們引為表率,威信逐日攀升,而他又不象李膺等人那樣主持具體工作,經常拿宦官及其黨羽開刀,宦官們不想碰他,皇帝懶得理他,這才使他能夠太太平平地活到七十多歲,直至咱們開篇所說的政變之發生。

比如,零陵、桂陽等郡鬧起了山賊,陳蕃就上書說:“當年高祖創業,安撫百姓,把百姓都當成是自己的赤子。現在兩郡的百姓也都是陛下的赤子,赤子竟然為害,難道不是地方官的責任嗎?”

再比如桓帝濫封官爵,廣征民女,陳蕃上書說:“按照高祖的規定,不是功臣,不能封侯。現在您打算追封鄧遵等人為侯,使得一門之內,為侯者多人,所以才會引起天地變異,氣候失常,耕作失時。臣知道您主意已定,說也無用,隻希望您可以到此為止,別再繼續這麼幹了。此外這幾年地方上收成不好,百姓饑困,生活貧窮,而您卻征選了數千采女,全都吃肉穿綢,光脂粉錢的花費就不可勝數。諺語說:“小偷不光顧有五個女兒的人家。”因為女兒多了,會使家族貧窮,那麼後宮的女人多了,不也同樣會使國家貧窮嗎?”

由此可見,陳蕃此人還是頗有見識,也很有膽量的,因此他很得士大夫們的愛戴。他曾經擔任過樂安太守,當時李膺擔任青州刺史,監督各郡太守,因為李膺為人過於方正,一點小錯都不能容忍,所以聽說他就任青州,各郡太守嚇得紛紛辭職離去,隻有陳蕃不走,也沒被李膺挑出過任何錯處。樂安郡有個名叫周璆的名士,潔身自好,曆任太守召他出來做官,他理都不理,隻有陳蕃一叫他就出山了。陳蕃也很看重周璆,專為周璆準備了一張坐榻,周璆來就放下來,周璆一走就掛起來,不給別人用,從而成為千古佳話。

陳蕃在桓帝朝最高做到太尉,是為三公之一,是外朝名義上的宰相。既然身在如此高位,就無可避免地會和宦官們發生直接衝突,正好又趕上了黨錮之禍,老朋友李膺等人全都下獄,以陳蕃的性格,更不能置身事外。陳蕃數次上書直諫,對桓帝說:“我聽說聖明君主信任他的臣子,亡國之君才害怕聽到真話,商湯、周武王所以能夠垂名萬世,全靠了伊尹、呂望的功勞,夏桀、商紂所以身死國滅,是因為失去了忠臣。現在李膺、杜密、範滂等人忠心無二,心懷社稷,因為觸怒了陛下而遭到審判甚至是禁錮,陛下這樣做是堵塞天下人的嘴巴,想讓大家都做聾子,做瞎子,和秦始皇焚書坑儒,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漢桓帝實在受不了了,心說我容忍你這個老頭子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結果你講話越來越狠,絲毫也不給朕留麵子。於是就找個藉口,說陳蕃所推薦的官員不稱職,連帶把陳蕃也給罷免了。

此後過了不久,漢桓帝就一命嗚呼,身登極樂。桓帝的皇後竇氏臨朝稱製,立刻下詔重新起用陳蕃,不但讓他當了外朝官的領袖太傅,還給個錄尚書事的頭銜,讓他也參與內廷決策。竇太後本是個無見識的女人,她如此器重陳蕃,又是為了什麼呢?咱們必須先從太後的父親竇武談起。

●大將軍竇武

竇武,字遊平,右扶風郡平陵(在今陝西省鹹陽市西)人,他的祖先本是東漢的開國功臣竇融。據說竇武幼好讀書,尤其擅長經學,教授了很多弟子,雖為功臣之後,其實他卻是一名典型的士大夫。

然而機緣湊巧,這位士大夫突然搖身一變,成為了桓帝朝首屈一指的外戚。原來延熹八年(165年),竇武的長女竇妙突然被選入皇宮,封為貴人。當年冬天,桓帝廢掉了鄧皇後,想要立心愛的妃子田聖為皇後,陳蕃上書勸阻,說:“田氏的出身太過低微,您要新立皇後,還不如立竇氏呢。”

這是士大夫們的一貫策略。宦官們都想讓出身貧寒的女子當皇後,因為那樣一來,皇後家族沒有根基,沒有倚靠,就必然會和宦官們貼心貼肺。士大夫們則想要出身較好的女子當皇後,皇後的娘家人最好都是讀書人,這樣一來,外戚就可以成為士大夫們的堅強盟友。在陳蕃想來,如果竇氏被立為皇後,則她的父親竇武肯定就此飛黃騰達,竇武本是士大夫,品德高尚,能力出眾,這種人當外戚,總比出身低微的田家人當外戚要來得安全。

陳蕃多次上書勸諫,桓帝沒有辦法,最終隻好立竇氏當了皇後。所以當桓帝一死,竇氏升格為太後,立刻就想起了陳蕃昔日的功德,急忙把他召回朝中,委以重任。

而竇武此人,絲毫也不因為當上了外戚就此開始作威作福。據說他從不接受賄賂,生活也很簡樸,皇帝和皇後給他的各種賞賜,他往往都用來資助太學生了。侄子竇紹生活奢侈放縱,竇武還竟然上書要求撤掉竇紹所擔任的官職。竇武這樣做,是真的嚴格要求自己呢,還是收買人心呢,或者為了避免外戚擅權而引來禍患呢?沒有人知道。但就表麵上看起來,他確實是陳蕃等士大夫可以引為堅強盟友甚至是同類的“君子”。

“黨錮之禍”發生以後,竇武仗著國丈的身份,給桓帝上了一份言辭激烈的奏章,其中竟然說桓帝“自繼位以來,沒有過什麼善政”。奏章遞交上去,竇武隨即稱病,打算辭去城門校尉的官職和槐裏侯的爵位。桓帝對士大夫們下手很狠,對外戚卻一貫容忍,不但沒有接受竇武的辭呈,反而接受了他的諫言,下詔赦免李膺、杜密等人,要宦官們把案子盡快審結,把那些士大夫都從牢裏放出來。

通過這一事件,士大夫們更為敬重竇武了,在他們看來,竇武不但是好朋友,簡直就是座穩固的好靠山。當年冬天,桓帝去世,沒有後嗣,竇武等人就擁立解瀆亭侯劉宏登基,是為漢靈帝。竇太後臨朝稱製,封竇武為大將軍錄尚書事。

從西漢武帝時代開始,朝政中心逐漸轉移到內廷的尚書台,尚書台的首腦稱尚書令,權限不小,官職不高,可算是有實無名的宰相,而外朝的丞相、禦史大夫等人就變成了有名無實的宰相。東漢朝不設丞相,以司徒、司空、太尉為三公,以太傅為上公,作為名義上的宰相。外戚當權以後,往往手握兵權,得到大將軍的頭銜,大將軍的官職起初比三公略低,其後爬到三公的頭上,隻比太傅低半級。不過大將軍終究隻是武職,外戚們想要真正掌握朝政,還必須幹預內廷事務,於是他們又掛上個“錄尚書事”的頭銜,也就是以上級官員領導尚書台工作的意思,從此就變成了既有名又有實的宰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