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黨錮之禍(3 / 3)

當時竇武身為皇太後的父親,按輩分算還是漢靈帝的外祖父,擔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而陳蕃位列外朝之首同時插手內廷事務,擔任太傅錄尚書事,兩位宰相主持朝政。士大夫們歡欣鼓舞,以為這樣一來,正義就定可戰勝邪惡,宦官們垮台的日子為期不遠了。

然而事情真的會有那麼簡單嗎?

●宦官政變

漢靈帝繼位後不久,朝局逐漸穩定下來,陳蕃感覺時機已經成熟了,就和竇武秘商說:“曹節、王甫等人,自先帝時代就操弄國柄,胡作非為,如果不趁早鏟除,將來必生禍患!”竇武點頭稱是,隨即下令解除各地對黨人的禁錮,然後重新起用被宦官們看作眼中釘的李膺、杜密、尹勳等人。宦官們為此惶惶不可終日,生怕李膺等人的屠刀再度落到自己和自己家族成員的頭上來。

建寧元年(168年)八月,京城雒陽地區發生了日蝕,陳蕃趁機催促竇武說:“月亮侵蝕太陽,是小人在君主身邊作奸弄權的象征。當初孝元皇帝的時代,禦史大夫蕭望之竟然遭一個宦官石顯所害,被迫自盡。當今的李膺、杜密等人,也被宦官陷害,禍及妻小。大將軍絕對不能聽之任之,應該及早下手鏟除。現在正好趁著日蝕的機會,鏟除宦官勢力,以回應上天的警告。”

竇武身為大將軍,兵權在握,想要殺掉內廷幾個宦官,本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然而他雖然身為外戚,終究出身士大夫,滿腦子士大夫的迂腐思想,凡事要按程序來辦。竇武首先進宮去見女兒、皇太後竇妙,請她下詔廢除宦官們參與政治的權力。竇妙居住深宮,整天圍繞在自己身邊的都是宦官,怎麼舍得把他們全都趕走呢?於是敷衍說:“我朝開國以來,世代都用宦官,頂多殺一兩個有罪的,怎能全部廢除呢?”

既然太後露了一點口風,竇武就可以便宜從事了,他立刻逮捕並且殺死了中常侍管霸和蘇康——這兩個家夥向來專橫獨斷,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曾勸說嫉妒心重的竇妙不要殺盡桓帝留下來的嬪妃貴人,先拿他們開刀,太後竇妙不會作絲毫攔阻。第一步行動獲得了圓滿的成功,竇武就進而請求誅殺權勢最大的宦官曹節、王甫等人,可惜這次竇太後卻堅決不肯答應了。

到了九月份,宮內的空氣越來越是緊張,為首的宦官們紛紛行動起來,準備與其等死,不如奮而一搏。長樂五官史朱瑀、中黃門王尊、長樂謁者滕是、長樂食監王甫,以及從官史共普、張亮等掌權宦官秘密歃血為盟,想要誅除竇氏家族。而竇武在控製住了京城及其附近地區的衛戍部隊以後,也想進一步掌控禁衛軍,以達到架空和最終掃除宦官的目的。他首先派自己的侄子竇紹擔任北軍步軍校尉,派心腹妝述擔任北軍屯騎校尉,然後免去原黃門令、宦官魏彪的職務,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宦官、小黃門山冰。

山冰在竇武的授意下,即刻逮捕了大宦官、長樂尚書鄭颯,送交北寺監獄嚴刑拷打。鄭颯熬刑不過,很快就供認了自己的罪行,還被逼招出王甫、曹節等人。山冰就根據鄭颯的口供,擬定了一份詳細的名單,想等呈報給皇帝和太後知道後,就開始進行大搜捕,把擅權的宦官們一網打盡。

但是宮廷內的文書傳遞,很難逃脫宦官們的眼睛。大宦官朱瑀首先得到了消息,他心知情況緊急,匆忙和曹節、王甫等人聯絡,於當天午夜挾持年幼的漢靈帝登上德陽殿。他們關閉內外宮門,扣留所有值班的尚書,勒令其草擬詔旨,拜王甫為黃門令,統領中黃門禁軍,即刻逮捕原黃門令山冰和幫他審理鄭颯一案的尚書尹勳。

王甫率兵前往北寺監獄,殺死山冰,救出鄭颯,然後再回到竇太後寢宮,逼她交出了玉璽。此時已是半夜時分,王甫率領中黃門禁軍殺出宮門,團團包圍住竇武的大將軍府邸——除了皇帝才從睡夢中驚醒,滿腦子迷糊,並非真心讚同政變外,整個過程和桓帝誅殺梁冀,幾乎是一模一樣。

於是竇武逃進竇紹掌握的北軍營中,召聚士兵討伐宦官們。太傅陳蕃聽到這個消息,生怕皇帝還在宦官們手中,即便最終己方獲得勝利也定會落個攻擊天子的名聲。為了向天下證明自己行為的正當性,他帶著門人弟子八十餘人奮勇衝向內宮,去搶奪皇帝。

這時候大家全都紅了眼,尤以眼看性命即將不保的宦官們為甚,這些宦官才不管朝廷法度和禮儀規章如何呢,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大宦官王甫領人衝了出來,攔住陳蕃,質問他說:“先帝駕崩還沒多久,竇武有什麼功勞,竟然一家人封了三個侯爵?我還聽說他竊取後宮女子供自己享樂,數月間收受賄賂成萬上億。您是朝廷的棟梁,怎麼竟然幫助竇氏呢?”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王甫裝模作樣地申飭了陳蕃一頓,隨即就指揮手下把年已七十多歲的老宰相給捉了起來,關進北寺監獄。王甫年歲大,資格老,還講點表麵文章,那些中級宦官可毫無顧忌,他們踢打陳蕃,惡狠狠地罵道:“老東西,你還能裁減我們的數量,剝奪我們的權力嗎?!”

陳蕃當天就被宦官們害死在北寺監獄中。

●掃一室和掃天下

《後漢書》裏記載了一則軼事,據說陳蕃年僅十五歲的時候,獨居一室,日夜攻讀,沒有時間收拾房屋,結果院中雜草叢生。有一次,他父親的朋友、郡功曹薛勤來訪,見狀責備說:“小子,貴客到來,為何不好好地灑掃一番庭院呢?”陳蕃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大丈夫立世,當掃除天下,怎能掃此一室?!”

後人專以成敗論英雄,也不知道是誰編出一段話來,說薛勤反駁陳蕃:“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從而評論說,看吧,連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是無法辦好大事的。然而陳蕃是不屑於灑掃庭院,並不見得沒本事做好小事,況且,能夠把庭院打掃得幹幹淨淨的人,將來就一定可以辦好大事,平定天下嗎?

這分明就是一種邏輯詭辯。韓信百戰百勝,戰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可如果要他抬槍上馬和項羽單挑,相信根本就打不贏。相反,韓信說劉邦頂多率領十萬兵馬,數量一多他就要吃敗仗,然而劉邦卻能禦將,最終統一天下。由此可見,大事、小事之間未必就能掛上聯係,更不能畫上等號。

《後漢書》中對於這個有關掃除的故事,結尾是這樣寫的:“薛勤聽了陳蕃的話,知道他年紀輕輕竟然有天下之誌,大感驚異和欽佩。”和所謂“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傳說完全大相徑庭。陳蕃誅殺宦官的圖謀最終失敗,原因是多方麵的,況且他身為一個無拳無勇,沒兵沒馬的老官僚,除了舍身赴死外也沒有第二條道路可走。因此就責備陳蕃才能不足,甚至是因為不肯掃地就無法安定天下,那簡直是太荒謬了。為了教育小孩子要關心小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就歪曲和反用典故,竟然嘲笑陳蕃這種曆史上難得的英雄人物,這種行為實在卑鄙!

且說陳蕃被押往北寺監獄後不久,竇武也遇害了。宦官們不敢和北軍硬碰,他們突然想起了護匈奴中郎將張奐。原來東漢中期以後,西北地區的羌族不滿漢族官僚的殘暴統治,經常掀起反旗,那些多年與羌人對戰的西北軍,乃是當時漢朝最有戰鬥力的部隊。桓帝末年,朝廷派張奐率其部將尹端、董卓等人前往征伐西羌,斬殺羌豪多人,斬首萬餘級。到了本年,大將軍竇武命令張奐班師雒陽,在皇帝麵前舉行獻俘儀式。

就在這種情況下,張奐和他的部將們,以及西北邊防軍中的精銳部分,收到了宦官們假借靈帝之名頒發的詔書。詔書上說,竇氏反叛,命張奐率領自己的部隊,與車騎將軍周靖一起前去收服北軍。

北軍士兵大多是雒陽城中殷實人家子弟出身,看到凶悍的西北軍就打哆嗦,怎麼還敢作戰?於是竇武所部很快就崩潰了,竇武、竇紹最終雙雙自刎。宦官們隨即展開了瘋狂的殺戮,竇氏家族,以及和竇武最親近的侍中劉瑜、北軍屯騎校尉馮述等人的家族,全部都被斬首示眾。此外,虎賁中郎將劉淑、尚書令尹勳、議郎劉儒、前尚書魏朗等聞名一時的忠直大臣,也都遭受牽連,被殺的被殺,被流放的被流放。

宦官們倒也知恩圖報,重賞了張奐,升任他做大司農,晉封為侯爵。張奐沒能因為征伐西北地區的叛亂得到封侯之賞,卻因為受到欺蒙,做了宦官們的幫凶而得以封侯,心中苦澀難言。他堅決辭去了侯爵的封賞,同時閉門謝客,希望可以用時間來洗刷自己身上的汙點。

至於宦官們的死對頭,那些耿直的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們,既然支柱陳蕃、竇武都已傾倒,當然更不可能在這場血雨腥風的政治鬥爭中苟且活命。次年是建寧二年(169年),十月間,朝臣們趁著天災的機會紛紛勸諫靈帝要疏遠宦官,靈帝年紀還輕,竟然跑去和宦官們商議,於是宦官侯覽、曹節等人指示黨羽上奏說:“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長樂少府李膺、司隸校尉朱寓、潁川太守巴肅、沛相荀昱、河內太守魏朗、山陽太守翟超等皆為鉤黨(互相牽引成為黨人),應該嚴肅懲辦。”

更為殘酷和血腥的第二次黨錮之禍就此展開,那些被囚禁、流放,或者明令永不敘用的士大夫們,要等十六年後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才獲得赦免。那時候當政的是大將軍錄尚書事何進,此人本是個殺豬佬,沒有威信,更沒有本事,和竇武根本沒法比,卻也在士大夫們的慫恿下想要誅殺宦官。結果是何進掉了腦袋,而他的部下如袁紹、曹操等人卻領兵殺進宮中,以為大將軍報仇為名,把宦官宰殺得幹幹淨淨,一個不留。

漢朝的閹禍就此宣告終結,然而敢於徹底踢開國家法律,完全以武力達成目的的袁、曹等人已經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士大夫了,他們很快就蛻變為割據軍閥,最終也傾覆了漢朝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