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宴前血案(1 / 3)

��Z݅z姓名:費禕

籍貫:鄳縣

所任官職:大將軍錄尚書事

非正常死亡方式:被刺殺

●酒宴上的血案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最後導致天下三分,也就是北方的曹魏,江東的孫吳,以及主要割據川、滇、黔等地的劉氏蜀漢政權。且說蜀漢,它正式的國號其實應該是“大漢”,因為割據蜀地,後世稱為“蜀”或“蜀漢”,到了公元253年,距離開國皇帝劉備去世已經整整三十年了,其子後主劉禪在位,而執政的宰相乃是大將軍錄尚書事費禕費文偉。

為了抵禦來自北方曹魏政權的進攻,同時也為了尋找北伐中原的良機,費禕雖為宰相,卻很少呆在都城——成都——裏,絕大多數時間都停留在漢中地區或者漢壽(在今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東北)。

且說公元253年就是蜀漢延熙十六年,當年元旦,費禕在漢壽大宴群臣,凡是駐留在漢壽的,不管官大官小,全都被他請來了。眼看這幾年沒有發生什麼大規模的戰爭,前丞相諸葛亮曾經多次領兵北伐,導致“蜀中疲蔽”,經過這些年來的和平局麵,國家財政略有恢複,因此費禕才會如此高興。

費禕平素就喜歡喝酒,雖說他很有自製力,從來不因喝酒而誤事,不過正逢過年,賓客聚集,這種情況下還不好好多喝幾杯,更待何時呢?正好官員們為了逢迎宰相,也都頻頻前來勸酒,很快,費禕就喝得酩酊大醉,東倒西歪了。

就在這個時候,左將軍郭循也湊了過來。漢代,左將軍本是高級武職,不過到了這個時候,變成了一個名譽職銜,並沒有實權,郭循就其身份來說,不過是費禕麾下一個高級參謀而已。不過費禕頗為器重郭循,看他前來敬酒,總不好不應,隻得強自掙紮,舉起了酒杯。

“啊呀,孝先,”費禕叫著郭循的表字,“我喝得夠多了,你就放過我吧……”

然而他的話還沒能講完,變故就發生了,郭循突然拋去酒杯,伸手從袖子裏掏出一柄鋒利的匕首來,直向費禕胸口刺去。費禕毫無防備,再加上已經醉得手腳都不聽大腦使喚了,隻聽“噗”的一聲,匕首入胸,他都沒能喊出聲來就咽了氣。

血濺宴席,宰相被刺,眾官全都嚇傻了眼。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郭循的下場如何,是逃亡被捉呀,還是預料根本逃不掉就當場自殺了,更沒記載他臨死前有沒有說過什麼話,講過他行刺的動機。總之,郭循肯定是丟了性命,沒有誰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刺殺一國首腦,還能全身而退的。

費禕被刺,這在當時是一件大事,並不僅僅因為費禕的身份顯赫,是蜀漢的大將軍錄尚書事,是後主劉禪駕前的第一把手,更因為這一事件直接弱化了蜀漢的統治政權。考究他被刺的原因,一半是郭循策劃已久,難以躲避,一半也是因為此人過於大意所致。可以說,費禕是因為個人性格上的缺陷才被導致在宴前被殺的,而他的死直接影響到了政局的動蕩,卻是始料不及之事。

●晏然自若的年輕人

費禕,字文偉,是荊州江夏郡鄳縣人。據說他很早就失去了父母,被一位堂叔伯所收養——《三國誌》上一會說此公名仁,一會說他名伯仁,很可能是名叫費仁,表字伯仁。

這位費老先生還有一個名聲煊赫的親戚,那就是割據益州的州牧劉璋,費伯仁的姑母乃是劉璋的母親,兩人算是表兄弟。因為這層關係,劉璋就派人把費伯仁接去四川居住,費禕也就跟著這位叔伯西行,來到了蜀中。

隔了沒幾年,劉備殺入蜀中,奪取了劉璋的基業。原本劉璋手下的文臣武將,就大多是荊州人,被稱為“東州士”,益州本地人根本就被他們壓製著抬不起頭來,而跟隨劉備入蜀的也大多是北方人或者荊州人,所以他大力拉攏東州士。就這樣,年輕的費禕也被劉備看上,得以出仕為官。

當時在蜀中的外地出身的年輕讀書人,有三個名聲最響,那就是江夏費禕、南郡董允,以及一個表字叔龍的姓許的汝南人。這位許叔龍大概是大臣許靖的同族,甚至很可能就是許靖的兒子許欽。這位許靖品德不好,可是名望很高,劉備入蜀以後就任命他做了太傅的虛銜高官。

許靖一直活了七十多歲,他的兒子許欽比他早死,許欽死的時候,費禕、董允全都前往吊唁——如果許欽確實就是許叔龍的話,那就很說得通了。當時這兩個年輕人官位都很低,也沒什麼財產,董允就去向他的父親董和借車。

董和當時官至掌軍中郎將,和諸葛亮並列為劉備的秘書長,算是位高權重的名臣。不知道為什麼,董和並沒有去參加葬禮,並且他也隻給兒子派了一輛破舊的老爺車。董允借到這輛車,心說這可怎麼坐呀,太丟麵子了,倒是費禕二話不說,搶先跳上車去。

費禕已經上去了了,董允也沒有辦法,隻好跟上。等乘車來到許靖府門前一看,謔,前來吊唁的人還真不少,甚至有很多朝廷高官,連諸葛亮都親自前來了。諸葛亮等人的車駕、儀仗都非常華麗,相比之下,董允更感覺自己坐著這輛破車抬不起頭來,滿臉羞愧之色——好歹我老爹也是董和呀,這不僅丟我的麵子,也丟我老爹的麵子嘛!

然而費禕卻似乎毫無感覺,史書上說他“晏然自若”。這種無感覺,究竟是他寵辱不驚,性格平和呢,還是他大大咧咧,所以才根本不在乎呢?看他此後的表現,似乎應該屬於後者,然而董和卻認為定是前者。吊唁結束後,董允把馬車還給老爹,董和向車夫詳細詢問了當時的情景,然後就歎著氣對兒子說:“我一直在考究你和費文偉兩人誰的能力更強,品德更佳,今天從這件小事上我看明白了,你完全不如他呀。”

後來劉備開國稱帝,冊封兒子劉禪為太子,費禕和董允就都做了太子舍人,也就是太子劉禪的秘書。劉備去世,劉禪登基,任命費禕為黃門侍郎,還是秘書之職。當時有一個人很看重費禕這個年輕人,那就是執掌國政的丞相諸葛亮。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歸來,朝廷百官都出成都城數十裏,列隊相迎,諸葛亮對他們點頭致意,等看到費禕的時候,命令說:“你上車來,咱們一同回城。”

當時費禕的職位很低,在場很多人都比他年紀大、官職高,或者名聲響,諸葛亮唯獨要求費禕同車,可見他有多看重這個晚輩了——從此眾人都對費禕刮目相看。

有了諸葛亮的看重,費禕的仕途從此一番風順。他首先擔任的要職是外交官,諸葛亮派他出使東吳,去和吳主孫權商議兩國聯合北伐之事。

●出使東吳

外交官是很不好當的,尤其當時吳、蜀兩國雖然結盟,卻為了自己的利益各懷鬼胎,孫權喜歡藉著開玩笑耍弄使者,而他的親信諸葛恪、羊衜等人又伶牙俐齒,專門喜歡辯論——出使東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出使敵國曹魏還要困難呢。

不過諸葛亮看人看得很準,他任命費禕為昭信校尉,出使東吳,費禕很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孫權聽說費禕好酒,就想出一個餿主意,故意多次宴請費禕,等他喝多了以後突然提起種種國家大事,想聽費禕胡言亂語,看他出醜。費禕倒是頗有自製力,每到這種情況就道歉說:“我醉了,我醉了,歇一會再回答您。”然後找機會出去醒酒,等酒醒了再就孫權所問,條理清楚地寫下答案,絲毫也沒有缺失。為此孫權非常欣賞費禕,甚至歎著氣對費禕說:“真想和你多聚聚呀。可惜你這樣的品德和才能,必然會成為蜀漢的股肱重臣,到那時候,就不可能這樣頻繁地往我東吳跑了。”

孫權還把隨身的一柄寶刀送給費禕,作為告別的禮物。費禕說“我沒有什麼才能,卻得到您這樣看重,實在慚愧呀。刀本是戰陣所用,用來討伐逆賊,平定禍亂,但願大王您也努力建功立業,咱們同心協力複興漢室。我也同樣會努力的,我雖然能力不高,但肯定不會有負您的期望。”

當時孫權還隻是稱吳王,沒有稱皇帝,所以費禕才會請求孫權努力去複興漢室。

費禕出使東吳,不辱使命地回到了蜀漢,諸葛亮就升他當了侍中。侍中是尚書台的官員,尚書台乃是內朝的主要構成部分,所以侍中雖然品級不高,卻位於政治中樞,權力和影響力都非常之大。這個時候,可以說費禕已經成為蜀漢的重臣了。

後來諸葛亮屢次北伐曹魏,每次出兵都會把大本營設在漢中地區,建立一個軍事總指揮部,於是他就又給了費禕一個“參軍”的職務,也就相當於總指揮部的高級參謀。不過費禕並沒有實際參與軍事行動,他的主要任務仍是出使東吳,協商共同進兵的時機和方略。

到了建興八年(230年),費禕當上了中護軍,近似於現在總參下屬某部的部長,隨即又升為司馬,相當於是副總參謀長一級的職務。史書上從來也找不到費禕參與軍事謀劃的記錄,他更沒有親自領兵上前線去廝殺過,基本上可以算是一個文職,他的主要工作是內部人事調動和協調。

當時,最需要他協調的,乃是長史楊儀和軍師魏延之間的矛盾。

楊儀是諸葛亮的親信班底,是丞相府的秘書長,無論政事還是軍務,諸葛亮總會找楊儀商量,所頒發的命令也多由楊儀起草,所以楊儀這個人洋洋自得,非常驕傲甚至狂妄。可是他雖然驕傲,卻總在一個人的麵前敗下陣來,那人便是曾經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的老將魏延。魏延當時的正式職務是征西大將軍、前軍師,類似於西方麵軍總司令兼總參謀長,就軍事係統而論,是諸葛亮以下的第二號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