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牢牢地抓著軍權,幾次北伐的主要方針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而軍事指揮思路和諸葛亮完全背道而馳的魏延,就每每受到壓製,不能盡展其才。魏延不敢對諸葛亮怎麼樣,就把氣都撒在諸葛亮身邊的參謀和秘書們身上,其中他最看不起楊儀,認為這家夥隻是一個書記官的材料,憑什麼丞相連軍事問題都經常會征詢楊儀的意見呢?
楊儀、魏延兩人勢同水火,魏延每每當著眾人的麵羞辱楊儀,甚至拔出刀來在楊儀麵前筆劃,楊儀卻隻會低頭哀泣,不敢和魏延硬碰——那老家夥,說不定真火起來,就此一刀砍下來呢。全虧了費禕在兩人中間調解矛盾,費盡口舌,兩人才沒有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過那也是因為諸葛亮還鎮在上麵,魏延不敢真的殺了楊儀,楊儀也不敢反咬魏延,可是等到諸葛亮一死,兩人立刻兵戎相見……
●魏楊之爭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死在進軍途中,魏延和楊儀立刻開始火並,最終魏延失敗,被砍下了腦袋。這次事變乃是蜀漢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確定了後諸葛亮時代的政治格局,其中疑點重重,而費禕在其間所起的作用,也頗費後人思量。
按照傳統說法,諸葛亮臨終的時候,秘密召見楊儀、費禕以及護軍薑維三人,要楊儀統帥主力撤退,其次是薑維,而由魏延斷後。不知道為什麼,諸葛亮預見到魏延大概會抗命,就吩咐說:“如果魏延不肯聽從指揮,那就隨他去,不用理他,大軍不可停留,要速速退兵。”
諸葛亮咽氣以後,楊儀、費禕等人秘不發喪,暗中做好退兵準備。楊儀讓費禕先去試探一下魏延的意圖,果然魏延一聽說讓楊儀作退兵的總調度,立刻就火了,他說:“丞相雖然死了,我還在呢。讓相府的事務官們扶著靈柩回去也就是了,我留下來統率大軍繼續北伐,怎能因為一人死去就破壞整個軍事行動?況且我是什麼人,怎能受楊儀的指揮,做他斷後之將呢!”
於是魏延就和費禕商量了一套繼續進兵的策略,並要費禕和自己聯合署名,以布告眾將,要眾將都聽他魏延的指揮。費禕敷衍魏延說:“我把你的想法去告訴楊儀吧,楊儀隻是一個文官,怎麼敢違拗你的意思?他肯定會聽從的。”魏延根本看不起楊儀,想想也是,楊儀哪有和自己對著幹的膽子呢?於是就聽從了費禕的建議。
費禕一出魏延大帳,立刻跳上馬,風馳電掣一般跑遠了。魏延想想又有點後悔,害怕費禕一去不回頭,派人追趕,可惜已經來不及了。
魏延是該後悔,因為費禕隨即就跑去和楊儀商量:“魏延果然不肯斷後退兵,咱們就按照丞相的遺言,由他去吧,咱們先回去好了。”兩人繼續打點行裝,準備撤退。魏延派人去中軍各營查看,看到這種情況大為惱怒,於是就率領本部兵馬搶先撤退,還燒毀棧道,斷絕楊儀的歸路,同時上書後主劉禪,誣告楊儀謀反。
楊儀針鋒相對地也誣告魏延謀反,兩人所派的使者一會兒就一封上奏,完全把昏庸的後主劉禪給搞糊塗了。劉禪就問重臣董允和蔣琬,兩人究竟誰說的對,誰是真謀反?董、蔣二人一致表示說:“楊儀比較可信。”於是後主就宣布魏延為叛逆,並且派蔣琬領兵進攻魏延所部。
叛逆的大帽子當頭罩下,魏延軍心立刻渙散,根本無法打仗,魏延隻好棄軍而走,逃往漢中,途中被追兵趕上,他和他的幾個兒子都被砍了腦袋。據說當首級送到楊儀麵前的時候,楊儀得意洋洋地踩著魏延的腦袋,罵道:“老家夥,你還能再作惡嗎?!”隨即上表後主,殺光了魏延的三族。
其實魏延、楊儀兩人都沒有謀反之心,他們隻不過為了爭奪諸葛亮死後政治上第一把手的地位,這才突起幹戈。魏延之所以失敗,在於沒有人肯幫他的忙,當時軍中和朝中的實權派人物,比如費禕、蔣琬、董允、薑維,全都幫著楊儀。尤其是費禕,他可以說是楊儀的最大幫凶。
然而楊儀最終也並沒能搶到什麼好處,他一回朝就被拜為中軍師,這個職務雖然很高,卻並沒有實權。真正繼承了諸葛亮地位的乃是蔣琬,且說諸葛亮死後,蜀漢就不再設丞相一職,真正意義上的宰相是內朝首腦尚書令,蔣琬就被任命為尚書令,兼任益州刺史。楊儀認為自己無論資格還是才能都比蔣琬要高,結果反而屈居蔣琬之下,心中大為不爽,牢騷滿腹。
就在這個時候,費禕又出現了,他當時官拜後軍師,可以說隻差楊儀半級。他跑去安慰楊儀,楊儀切齒痛恨地說:“前陣子丞相去世,我受命統率全軍,如果那時候領兵北去,投降魏國,會落得現在這種落魄的下場嗎?如今真是追悔莫及呀!”
因為爭權失敗,就想要叛國投敵,楊儀這家夥的品格確實卑劣,也難怪魏延當初那麼討厭他。於是費禕就把這番話秘密稟告給後主,建興十三年(235年),後主下詔免去楊儀的職務,並且把他流放到漢嘉郡去。楊儀還不肯罷休,上書誹謗朝政,隨即就被逮捕,自殺而終。
殺死魏延的劊子手是費禕,殺死楊儀的劊子手也是費禕。
●費禕為相
從表麵上看來,費禕的一切舉動都是理所當然的:諸葛亮遺命叫楊儀統領諸軍撤退,魏延不肯從命,費禕當然必須站在楊儀一邊而反對魏延;楊儀回朝後因為沒能搶到實權而口出怨言,身為朝廷重臣的費禕當然不能包庇他,而必須向後主劉禪稟報。費禕雖然間接地成為魏、楊二人被殺的劊子手,但他本身並沒有故意坑陷這兩個人,他行得直,坐得正,在道德品質方麵幾乎無懈可擊。
然而更深入地研究這段曆史,卻可以發現存在著很多疑點,所謂諸葛亮的遺言完全就說不通。首先,當時魏延在軍中的威望、資格,以及官位都僅次於諸葛亮,可以算是第二把手,全軍撤退這樣的大事,諸葛亮為何不肯通知魏延呢?諸葛亮定下遺策,隻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傳達給主要將領,則絕對不可能忽略魏延,二是為了保密,隻傳達給自己的親信參謀,那麼費禕和薑維又都排不上號。如此重大的遺命,有費禕、薑維參與,魏延卻事先毫無所知,這是根本說不通的。
況且,魏延和楊儀久有矛盾,這點諸葛亮不會不清楚。如果以魏延為退兵的主將,則有魏延的脾性、威望、資曆壓在上麵,楊儀可能不敢說什麼,而這個重擔交在楊儀手裏,魏延卻肯定會不服,肯定會鬧出亂子來。諸葛一生唯謹慎,他怎麼可能不考慮身歿後可能在軍中引發的大動亂,而不預作防範呢?“如果魏延不肯從命,中軍就按計劃開拔,不用管他”,這種話實在不象是出自諸葛亮之口。
會不會存在一種可能性,即原本根本沒有所謂諸葛亮遺言,或者遺言根本不是史書上所記載的那個版本,因為考慮到魏延很可能在諸葛亮去世後將兵權牢牢捏在手裏,而因為戰略指導思想的根本不同,魏延將會加快北伐的進程,加大北伐的力度,同時壓製楊儀、費禕等諸葛亮親信官員,所以費、楊等人為了自保,而偽造了諸葛亮的遺言,並最終逼反魏延呢?史書記載可以懷疑,曆史的真相則很難還原,這種猜測,恐怕永遠不可能得到證實了。
尤其是密謀的三名參與人,費禕和薑維此後都得到了實利,他們當然不會揭破真相,而楊儀被放逐後,上書誹謗,言辭激烈,但誹謗的內容卻也史無所載,後人無從知曉是不是在說這件事情了。
先放下猜測不提,且說事變解決以後,楊儀被架空,蔣琬就任尚書令,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諸葛亮身為丞相,權力非常之大,他去世後,一方麵沒人再具有那般能力和威望,另方麵後主劉禪也不願意再出現一個“相父”,所以就把丞相的職務給廢除了。蔣琬任尚書令,作為內朝的領袖,變成了實際上的宰相。費禕如前所述,進位後軍師。
時隔不久,蔣琬又升任大將軍,同時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費禕繼任為尚書令。這個時候內朝尚書台的坐辦公室的主官是尚書令費禕,實際的領導則是錄尚書事的蔣琬,不過蔣琬也是從尚書令升上來的,則無疑確定了費禕的繼承人地位。
蔣琬考慮到諸葛亮多次北出秦嶺,討伐曹魏,全都無功而返,於是打算多造戰船,沿漢水和沔水,從荊州西部北上,奇襲魏國的魏興、上庸等郡。這一改變了諸葛亮既定方針的想法,立刻遭到朝臣們的普遍反對,其中也包括費禕和薑維。為此蔣琬上書後主,詳細闡述了自己的想法,並將薑維安排在漢中地區以牽製曹魏西線兵馬,從而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協。
可惜蔣琬還沒來得及正式執行自己的計劃,他就生了重病。後主升任蔣琬為大司馬,這是個榮譽職銜,實際權力根本比不上大將軍錄尚書事。那麼由誰來繼任大將軍錄尚書事呢?當然就是蔣琬的繼承人費禕了。這是蜀漢延熙六年(243年)的事情,從這年開始,費禕成為蜀漢政權真正的第一把手,成為宰相。
繼費禕擔任尚書令,同時也就是被確定為費禕的接班人的,乃是蔣、費的老朋友董允。據說當時國事非常繁重,費禕當尚書令,主持實際事務的時候,經常一邊吃飯一邊處理政務,甚至間中還和朋友下棋、嬉戲。費禕記憶力超強,過目不忘,即便這樣邊玩邊幹活,國家事務依舊被他管理得有條不紊。等到董允接任了尚書令,他想仿效費禕辦事的風格,結果完全不行,沒到一個月,耽誤的公事就堆得象小山似的。於是董允不敢再東施效顰了,歎息說:“人和人的才能竟然相差如此之遠呀,我學不了費文偉,我就算兢兢業業地每日操勞,都未必能把事情辦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