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中到漢壽
費禕具有超強的記憶力和處理事務的能力,可是他仗著這份天才,也似乎有點放縱自己,辦什麼事情都顯得吊兒郎當的。他如果起碼裝出一番兢兢業業的假象來,也不致於使董允有樣學樣了。
且說蜀漢延熙七年(244年),魏國大將軍曹爽派大軍討伐四川,卻最終在漢中的興勢(在今陝西省漢中市洋縣北)被漢將王平所敗。這一仗蜀漢方的前線指揮者是王平,名義上的最高統帥卻肯定是宰相費禕。
當時聽說魏軍大舉來攻,後主劉禪立刻假費禕節,命令他統率諸軍前往抵禦。所謂“假節”,乃是賜予代表皇帝的節仗,假節之人可以先斬後奏,對於高級官員和將領也有臨時的罷免權。假節乃是皇帝授予臣下的臨時的生殺大權,比假節更高一級的則是“假黃鉞”。
且說費禕在成都集合部隊,準備糧秣,分派任務,正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光祿大夫來敏突然找上門來,說要和費禕下一局圍棋。費禕來者不拒,真的擺開棋盤,一邊下棋,一邊處理公務,而棋路絲毫不亂,表情也毫無變化。於是來敏點頭笑道:“我隻是故意來試試你呀,象你這般態度從容,定能打敗敵軍!”
隻要態度從容就能打敗敵人,這是什麼道理?原來當時士大夫清談之風在中原大行其道,蜀漢也難免會受到影響,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什麼經世治國之才,什麼克敵製勝之能,全不重要,隻要儀態端莊,態度從容,福禍不縈於心,就會受到吹捧。後來淝水之戰的時候,東晉宰相謝安也跑去山上和人下棋,前線傳來戰勝的消息,謝安臉上絲毫也不露出喜色,一語不發,要等別人問起,他才緩緩地回答說:“孩子們已經把敵人打敗了。”從此傳為千古美談。
據說謝安後來高興得一路小跑下山,把腳下木屐的齒都折斷了,可見他並非真的態度從容,寵辱不驚,先前的喜怒不形於色都是裝出來的,隻為了迎合時尚,為了給自己留下個好名聲。費禕則不同,此人向來大大咧咧,什麼都不在乎,他大概不是裝的。
不過裝不裝的也沒有區別,我們知道,光靠沉穩其實是打不贏仗的。謝安沉穩,但殺敗敵軍的乃是謝玄、謝石等人,謝安則除了穩定人心外沒起過多大作用。費禕也是如此,他領兵還沒趕到前線,魏軍就被王平在興勢給打敗了。雖然立大功的乃是王平,但作為名義上統帥的費禕也因此受到重賞,被封為成鄉侯。
此時蔣琬還沒有被完全架空,他同時還領著益州刺史的頭銜,也就是京城附近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等到興勢之戰以後,費禕的人氣飆升,蔣琬自知道比不過他,再加上自己實在病得難以處理日常政務,於是就順水推舟,把益州刺史的位置也讓給費禕了。
到了延熙六年(245年),久臥病榻的蔣琬終於咽了氣,而同一年董允也去世了。從此費禕一人獨大,徹底掌握了蜀漢的政權。為了防備曹魏再來進攻,同時也為了尋找時機再度北伐,費禕離開成都,前往漢中。
以前諸葛亮就長久停留在漢中,蔣琬當政的時候,也曾一度呆在漢中,後來因為計劃改變北伐路線而移住到涪城(在今西川省綿陽市東北),最後死在那裏。現在費禕也去了漢中,可以說連續三代宰相都距離皇帝很遠,蜀漢實際上有兩個統治中心。這一方麵是因為軍事需要,另方麵也和後主劉禪的逐漸掌權密不可分。
劉禪登基的時候年紀還小,諸葛亮大權獨攬,即便他前往漢中去了,也在成都留下了親信蔣琬、董允等人,以輔佐劉禪,不讓他玩什麼花樣。可以說,劉禪是在諸葛亮羽翼下逐漸成長起來的,他對諸葛亮又敬又怕,不敢乍什麼毛,等到諸葛亮去世,可就逐漸探出頭來,想要自己親自掌握朝政。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君權和相權之爭,爭鬥的核心不是製度,而是有才能的臣子和無才能的皇帝,誰真正能夠保持國家的穩定和社稷的安康。所以對君權和相權所產生的衝突,傳統文人總會指責宰相不該,隻有這次,大家一致認為錯在皇帝。
蔣琬當政沒兩年就病重不起,於是劉禪就把他明升實降,扛出費禕來製約蔣琬。然而費禕也是個權力欲很強的人,並且他同樣看不起無能的皇帝,上台以後的所作所為和諸葛亮、蔣琬毫無兩樣。然而終究諸葛亮時代已經過去了,丞相的官職也已經不設了,後主開始親政,費禕不可能諸事都絕對的獨斷專行。於是他幹脆北走漢中,設立一個新的統治中心,免得呆在成都還要事事請示彙報。相反,成都的大事小情,一般情況下倒都必須派使者前往漢中去通知宰相費禕,由他最後拿主意。
延熙十四年(251年),費禕回過一趟成都。據說他聽一名善觀氣象以推測人世禍福的妖人說:“都城裏沒有宰相的位置。”所以呆了沒幾天就又離開了。這次他沒有前往漢中,反倒屯紮在了漢壽。漢壽的地理位置恰好在成都與漢中之間,這樣費禕進可以北入漢中地區,布置對外軍事行動,退可以回到成都以防止朝廷發生變亂。從漢壽的地理位置就可以看出,費禕所以離開成都,其實和軍事完全無關,他是為了製約和防備劉禪亂搞,想維護自己宰相的權力,方才走了這一步棋的。
●費禕遇刺
就在費禕屯紮漢壽期間,殺害他的凶手郭循登場了。郭循一說名叫郭修,字孝先,乃是西平人氏,也就是說,他本是曹魏轄下之民。這個民不是普通的民,郭循的身份應該是西平的豪族大戶,據說他很有才能,品德高尚,年紀輕輕就“著名西州”,即在魏國西部很有聲望。
且說諸葛亮連年北伐,搞得蜀漢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等到蔣琬、費禕執政以後,知道自己才能比不過諸葛亮,對外用兵也就非常謹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對內治理上。尤其是費禕當宰相的時候,蜀漢基本上沒有過什麼大的進攻性軍事行動。
但進攻性軍事行動並非完全沒有,薑維此人非常好戰,他秉持著諸葛亮的戰略方針,多次要求領兵北伐,恢複中原。費禕不好駁薑維的麵子,可是又怕他吃了敗仗動搖國本,於是就派給薑維一萬人馬,由他自由行動。薑維就靠著這一萬人馬,多次北上騷擾曹魏邊境,所獲的戰果並不算大,倒也一直保持著進攻的態勢。
延熙十三年(250年),薑維領兵再度殺出祁山,進攻魏國的西平郡,但沒能夠把郡城拿下來就被迫撤兵了。就在這場戰役中,薑維捉住了郭循,並且把他帶回蜀中。費禕非常器重郭循,向後主推薦此人,不久以後,郭循就被任命為左將軍。
漢代的左將軍乃是大將軍的副職,左、右、前、中、後五個將軍職位雖然沒有明確統屬,卻都非常尊貴。郭循作為一名降將,沒兩年就升任如此高位,隻存在著一種可能性,即費禕希望培養自己的西州班底,以便北伐曹魏。
從諸葛亮時代開始,多次北伐曹魏,主要走的就是祁山一線,矛頭直指魏國的隴西地區。為了在隴西地區站穩腳跟,諸葛亮非常重視拉攏世居隴西的豪門大戶,所以他俘虜了薑維以後大加重用,就是希望薑維可以幫助自己聯絡當地大戶,從而平定隴西。費禕之重用郭循,道理應該與此相同。
然而郭循不是薑維,此人並沒有因此而感激涕零,從此忠心耿耿地為蜀漢辦事。據說郭循曾經多次想要刺殺後主劉禪,碰到朝會的時候,經常一邊講話一邊往前湊,尋找行刺的機會,然而每次都被劉禪的護衛給擋了回來。既然沒辦法殺掉劉禪,那麼退而求其次,他決定對費禕下手。正好費禕此人行事大大咧咧,警惕性很差,所以郭循才能在新年宴會上一擊得手。
諸葛亮死後有蔣琬,蔣琬死後有費禕,雖然後兩人完全不能和諸葛亮相提並論,但執掌國政,也算是守成之才,一板一眼沒出大的問題。此刻費禕被刺身死,蜀漢朝廷立刻亂成了一鍋粥,此後再也挑不出一個威望可以服眾,大權敢於獨攬的人了。
劉禪在費禕時代就開始親政了,但他玩了幾天政治,卻又覺得沒趣,重新縮回後宮裏去玩樂,朝政大事竟然逐漸被宦官黃皓給捏在手裏。此後的蜀漢輔政重臣,薑維隻知道頻繁出兵北伐,陳祗和黃皓內外勾結,董厥、諸葛瞻等人也完全製約不了黃皓,朝政日趨混亂,國家日趨衰敗,終於在公元前263年被曹魏滅亡。
而郭循刺殺費禕以後,消息要等到當年秋季才為曹魏所知。於是八月份,魏主曹髦下詔嘉獎郭循,追封他為長樂鄉侯,食邑千戶,並且拜郭循的兒子當了奉車都尉,賜銀千餅、絹千匹。史學家裴鬆之評論郭循,說他乃是臨時起意,不能和古代的名刺客聶政等人相提並論。然而郭循原意是想刺殺劉禪,因為無法成功,這才退而求其次,刺殺了費禕,怎能說他是臨時起意呢?
郭循雖然隻刺殺了一個人,但這個人偏偏是蜀漢的宰相,並且偏偏是蜀漢最後一個能服眾的宰相,可以說,郭循這一劍即便沒有改變曆史,也根本上加快了蜀漢滅亡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