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清談誤國(2 / 3)

一方麵,經過漢末動亂,加上曹魏後期司馬氏專政,大肆屠殺異己,很多讀書人既厭惡混亂的時局,又為了避禍,從而埋首於不切實際的哲學思辨,認為手握大權,建功立業不算是最高的道德,最高的道德是要福禍不縈於心,要脫離紅塵紛擾,觀察宇宙的本質,要崇尚無。這就是魏晉玄學,玄學崇尚清談,不重實務,把中國士大夫傳統的“重德不重利”的思想更推向一個偏執的高峰。

玄學和清談之風起自世族,並且最終在世族階層中開花結果,廣泛地普及開來。到了西晉初期,清談之風大盛,所謂的“竹林七賢”就都是清談高手。“竹林七賢”因為不合流俗和高深的藝術修養而聞名後世,其他裝模作樣清談卻實際上並無道德節操的世族和官僚更是比比皆是。清談並不一定是壞事,但清談成風,並且這股風不是刮在文藝界,而是刮在官僚階層,則國家就不可能不走向末路了。

王衍就是清談領袖,他繼承何晏、王弼等人的學說,繼續鼓吹“尚無”思想。自從被人推薦去當遼東太守,把他嚇得夠嗆以後,他就隻談玄學,不講實務,據說他經常手持玉柄的拂塵,和朋友們講論《老子》、《莊子》的思想,他的膚色很白,手的顏色和拂塵的玉柄竟然毫無差異,當真是風度翩翩,令時人驚歎。

然而有一點卻很奇怪,王衍所說的哲學理論經常會毫無征兆地變更,有什麼地方說不通,他就隨時改口,全靠著出色的語言藝術才使自己的理論看似渾然一體,所以當時人都說他是“信口雌黃”。

王衍畢生的經曆,和他的哲學理論相同,也有很多矛盾點,仔細研究下來,隻有一種思想是一以貫之的,那就是明哲保身。他並非真的崇尚虛無,更沒有真的飄然出世,他滿腔欲望,想要當高官,想要顯身揚名,可是既沒有處理實際事務的能力,又毫無膽魄,遇事隻會縮頭。這樣的一個家夥,最終竟然真的當上了西晉的宰相,可以說是清談家的大勝利,也可以說是西晉王朝的大失敗。

對於這樣一位清談宰相,其實可以找出他兩位不崇尚清談的前任來作一下對比,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清談之所以誤國,王衍並且誤身的根由來了。

●張華和裴頠

張華,字茂先,是從晉武帝時代就聲譽朝野的重臣,此人博聞強識,而且雜學功底很深,舉凡天文地理,無所不通,無所不曉。別人說不清楚的奇聞軼事,張華往往一語中的,從某方麵來看,他倒有點象是《史記》中所載的東方朔之流。

晉武帝想要征伐東吳,平定天下,大臣們紛紛勸阻,又說時機未到,又說天象不佳,隻有張華等少數人堅持,從此就可以看出張華的眼光是很獨到的。有一則傳說,是說滅吳的時候,人們觀測天象,看到鬥牛間有道紫氣騰空,於是認為那是吳國的王氣,吳不可滅,張華對此堅決持反對意見。後來東吳滅亡,張華找到雜學功底也很深的豫章人雷煥,和他談起此事,雷煥就說:“這不是王氣,而是寶劍出世的跡象。”張華說:“我也認為是如此,但測不準具體方位,你可知道嗎?”雷煥說:“在豐城。”

於是張華就推薦雷煥做了豐城縣令,雷煥到任以後,偷偷挖掘豐城監獄牆邊,得到一對古劍,注明一是龍泉,一是太阿,藏起一柄來,把另外一柄送給你張華。有人警告他說:“張公豈是可以欺騙的人?”雷煥說:“本朝將亂,張公也不得好死,此劍乃是神物,終究不會長久為人所佩戴,這不是我故意要欺騙張公。”

張華得到寶劍,經過考證,寫信給雷煥說:“這其實是幹將劍,幹將、莫邪,本是夫妻,幹將到了,莫邪為何不見?天生神物,終將複合,你藏起來也是沒有用的。”果然過了幾年,張華被殺,幹將劍不知下落。又過幾年,雷煥也死了,其子雷華攜帶著莫邪劍,走到福建某處一道河流旁邊,突然莫邪劍落入水中,隨即水中騰起兩條巨龍,直衝雲霄而去。當時人都說,神物寶劍,果然最終複合了。

張華在武帝朝就做中書令,為內廷的首腦,後來又升任中書監、司空。中書省原稱秘書省,魏文帝曹丕為了製約日益坐大的尚書台,就抬高中書省的地位,魏晉時期中書長官逐漸代替尚書長官成為宰相。張華很有才能,又忠誠輔政,然而晉武帝死後不久,朝中就發生了變亂,光靠張華一個人是無法獨木擎天的。

且說晉武帝的繼承人晉惠帝是曆史上著名的白癡皇帝,智商隻相當於十幾歲的孩子,情商恐怕更差。正因為如此,武帝的老丈人,也就是惠帝的外祖父楊駿就以輔政之名把持了朝政。然而惠帝雖然無能,他的皇後賈南風卻是個野心旺盛的厲害女人,一心想推翻楊氏,而讓自己的賈氏家族掌握朝廷。於是賈皇後就和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等人合謀,發動政變,殺死了楊駿及其家屬和黨羽數千人。時隔不久,賈後又指示司馬瑋殺死司馬亮,隨即再下手害死司馬瑋,得以專擅朝政。

賈皇後這麼折騰了一下子,急於找些德高望重的大臣來給自己撐門麵,以消除宗室相殘所產生的負麵影響。她當時寵信的是武帝重臣、地理學家裴秀的兒子裴頠,就問裴頠誰可擔任宰相之職,裴頠向他推薦了張華。於是賈後就讓裴頠當了中書令,張華為中書監。

裴頠,字逸民,據說也是個無所不通的全才,時人將其比作有“武庫”外號的名臣杜預。裴頠是堅決反對當時清談的玄學的,他寫了一本名叫《崇有論》的書,指出老子所稱頌的“道”不是指無,而是指萬有,離開萬有就沒有單獨存在的道。他認為無並不能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起任何積極作用,積極作用都來源於有。

王衍、、樂廣等當時著名的清談家都和裴頠展開過辯論,卻全都不是對手。想想也是,“信口雌黃”的王衍隻是把自己的實用主義包裹上虛無的外衣,除了詭辯外並無真正完善的哲學體係——他作為清談大家,並無什麼著作流傳於世,就其言行來看,對於何晏、王弼的理論也隻有繼承而毫無發展——真講道理,他怎麼會是裴頠的對手?

據說張華和裴頠兩人悉心輔佐惠帝,雖然君主很傻,皇後擅權,在這兩位宰相的努力下,西晉王朝倒是也安定了將近十年的時間。然而賈皇後的野心和欲望是無止境的,因為太子司馬遹不是賈後親生的,又天性聰明,賈後害怕他將來繼位後會對自己不利,就設個圈套把司馬遹給廢黜了。

當時賈後偽造了司馬遹的書信,誣告他要謀反,惠帝就在式乾殿會集群臣,把這封假信給大家看。大家都明白這是賈後的陰謀,攝於她的淫威,誰都不敢開口為太子申辯,隻有張華大著膽子說:“從漢武帝以來,想要廢黜嫡長子的繼承權,都會引發大的變亂,況且我朝統一天下時間不長,經不起折騰,請陛下一定要謹慎從事。”裴頠也說必須先比對筆跡,證明確是太子所寫,才能最終下結論。

這當然早就在賈後的預料之中,於是她就拿出幾份太子往日所寫的書信來,讓大臣們比對筆跡。大臣們看著似乎有點象,又似乎有問題,卻誰都不敢明白表示太子無罪。賈後本來想直接把司馬遹宰了算了,看張華、裴頠態度挺堅決,於是退讓了一步,暫時先把太子廢為庶人,隔了半年才將其殺害。

這是變亂的開端,隨即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等藩王就以為太子報仇為名攻入宮中,殺掉了賈後及其滿門。司馬倫原本光知道拍賈後的馬屁,想要當錄尚書事或者尚書令,張華、裴頠認為此人品德不好,才能不足,堅決予以抵製。等到司馬倫掌握了政權,首先就拿這兩位德高望重的宰相開刀,把他們都給害死了。

以張華、裴頠之能,又不尚清談,他們都最終未能阻止政局的動蕩,挽救國家的衰敗,更何況其後的王衍等清談家呢?而西晉的宰相從張華、裴頠替換為王衍之流,也正說明國勢江河日下,難以複振了。

●阿堵物

永康二年(301年),執政還不到一年的趙王司馬倫就逼迫晉惠帝禪位,自己登上了皇帝寶座。這一下捅了簍子,齊王司馬冏表示不服,聯合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潁等人舉旗造反,最終司馬冏殺入洛陽,取了司馬倫的性命,扶持惠帝複位。

按照親疏遠近,惠帝應該立司馬穎為太子,然而在司馬冏的安排下,偏偏立了別人。這一來司馬穎就不幹了,聯合司馬顒和長沙王司馬乂討伐司馬冏。最後司馬冏兵敗被殺,與他敵對的三位藩王又起內訌,攻來殺去的,紛紛掉了腦袋。最後一個登上政治舞台的藩王乃是東海王司馬越。

這一整套亂子,曆史上就稱之為“八王之亂”(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潁、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

這段時間裏,王衍在做些什麼呢?曆史記載,他從太子舍人和尚書郎、元城縣令等中低層官僚做起,逐漸被提升為中庶子、黃門侍郎。據說他在擔任縣令的時候,終日清談,然而並非不管縣務,政績雖不顯著,也沒出什麼大問題——或許他的政治才能也就到縣令為止了吧。

史書上記載了王衍的幾件軼事。且說他的妻子姓郭,乃是賈後的親戚,仗著這層關係到處斂財,並且強橫霸道,絲毫也不把丈夫放在眼裏。王衍說過她好幾次,妻子卻總是我行我素,毫不聽勸,最終王衍隻好扛出外人來壓製郭氏,說:“不光是我說你做得不對呀,李陽也這樣說。”這位李陽乃是當時有名的大俠,官至幽州刺史,“俠以武犯禁”,所謂大俠就是經常會不管國家法令而自行其是,為人排憂解難的家夥。大概郭氏仗著有賈後撐腰,根本不把國家法令放在眼裏,卻不能不害怕置身於法外的大俠的懲處,所以此後行為稍稍有所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