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賢大奸(3 / 3)

且說涇州士兵對於在原州修城一事非常不快,他們說:“我們作為國家西北方的屏障已經十多年了。一開始駐紮在鄜州(今陝西省延安市富縣),才剛開了兩片地(軍屯),稍微穩定一點,朝廷又把我們遷往涇州(在今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北)。我們在涇州披荊斬棘,才剛建好司令部,屁股還沒坐暖和呢,現在又往塞外趕。我們有罪嗎?要這樣折騰我們?!”

也趕上那個李懷光性格暴躁,經常因為小過錯就處死部下,涇州副將劉文喜就利用士兵們怨恨的心情聚集作亂,拒不接受朝廷命令,還聯名要求罷免李懷光,讓段秀實重新擔任涇州節度使。楊炎當然不肯讓段秀實再回去,於是改派朱泚去掌管涇州兵馬,劉文喜卻仍然不肯接受詔命。

涇州有強兵二萬,劉文喜就在建中元年(780年)四月起兵作亂,還把自己的兒子送去土蕃做人質,請求土蕃派兵支援。很多朝廷重臣都害怕出亂子,說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下詔赦免劉文喜之罪算了。可是楊炎堅決不肯答應,他攛掇著唐德宗派朱泚、李懷光等軍前往討伐。五月份,朱泚等人包圍了涇州城,隨即劉文喜被部下劉海賓所殺,有驚無險,動亂平息。

動亂雖然平息了,但全是因為楊炎一意孤行,先要修築原州城,進而臨陣撤換涇州的主將段秀實,這才惹出了這場亂子。經過此事,朝臣們更加厭惡楊炎,就連德宗對他的信任也開始打了折扣——當然,原州城最終也沒能重修起來。

●楊炎的奸惡

楊炎最為後世所詬病的事情,就是開篇提到過的,陷害並且殺死了宰相劉晏。劉晏此人和楊炎相同,都是理財的能手,“安史之亂”以後,全靠了劉晏調度得當,掌握四方物價,變通有無,才使國家財政不至於徹底崩潰。他身為宰相,又兼鹽鐵使、轉運使、青苗使等職,前後理財達二十年之久。

楊炎當吏部侍郎的時候,劉晏擔任吏部尚書,兩人都是臭脾氣,自視過高,目中無人,所以碰在一起,經常拍桌子瞪眼睛鬧矛盾。後來代宗殺元載,就是派的劉晏等人前往審理案情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劉晏是殺死楊炎“恩相”的凶手,也是因為元載倒台而使楊炎被貶的罪魁禍首。

所以當楊炎當上宰相以後,這個記仇的家夥就磨刀霍霍,打算找劉晏報仇。他打聽到德宗還在當皇太子的時候,代宗最寵愛獨孤妃,以及獨孤妃所生的韓王,於是宦官劉清潭就建議立獨孤妃為皇後,又說韓王生有靈異,應當立為太子。為了說動代宗,劉清潭還曾經信口胡吹說:“宰相劉晏也是這個意思。”

聽到這一傳言的楊炎立刻行動起來,他在拜見德宗的時候故意涕淚橫流,感歎說:“多虧祖宗神靈保佑,先帝和陛下之間的關係沒有被小人所離間,否則劉晏、黎幹等人妄圖廢立,動搖社稷,奸謀就會得逞了。現在黎幹伏誅,劉晏還在,臣擔任宰相,不能除掉奸臣,這是我的大罪呀!”

黎幹本任京兆尹,德宗剛繼位,他就和掌權的宦官劉忠翼勾勾搭搭,德宗懷疑他們想謀反,就將兩人全都貶出京城,不久後更幹脆賜死了事。封建帝王最怕有人想動搖自己的寶座,所以德宗聽到楊炎那麼一說,立刻警惕起來,向大臣詢問,劉晏究竟有罪無罪。當時崔祐甫還在,他回答說:“陛下登基,天下大赦,怎能再因為一些未必確實的流言蜚語而治大臣的罪呢?”朱泚、崔寧等人也都幫忙劉晏說好話。

崔祐甫是首相,也是推薦楊炎的大恩人,朱泚為盧龍節度使,在藩鎮中威信很高,楊炎不敢拿他們怎麼樣。於是他向崔寧開刀,把他貶到外地去了。楊炎一計不成,心生二計,對德宗建議說:“尚書省是政府的主要機構,行政權都應該統歸尚書省,可是現在財政方麵分出很多‘使’,削弱的尚書省的權力。如今應該恢複舊製。”德宗認為有理,就罷免了劉晏的轉運使、青苗使、鹽鐵使等職務。

建中元年(780年),楊炎藉口劉晏奏事不實,欺瞞皇帝,把他貶為忠州(在今重慶市萬州區西南)刺史。忠州當時歸荊南地區管轄,於是楊炎就任命和劉晏有仇的庾準擔任荊南節度使,讓他盯著點劉晏。庾準為了報仇,更為了拍宰相的馬屁,就誣告說劉晏寫信給朱泚請求營救,言語中對朝廷極為不滿,還說劉晏在州中大肆招兵買馬,意圖謀反。奏章遞到楊炎手裏,楊炎對德宗說:“我都調查過了,確有其事。”德宗信以為真,就派宦官前往忠州,賜死了劉晏。

當時朝野上下都認為劉晏冤枉,而淄青節度使李正已聽說此事,更是三番四次上書德宗,老實不客氣地詢問:“劉晏究竟有什麼罪?”楊炎害怕得罪這些手握重兵的節度使,就派遣心腹裴冀、孫成等人前往東都、河陽、魏博、澤潞等地,以安撫節度使為名,向他們解釋說:“劉晏當初曾經和奸臣勾結,想要立先帝的獨孤妃當皇後,所以皇帝厭惡他,將其處死。不是因為別的事情,也和宰相楊炎毫無關係。”

這是楊炎一生中所幹的最昏聵、最糊塗,也最混蛋的一件事情。從來封建帝王不怕臣子不幹好事,隻要不動搖自己的寶座就行了,就算是絕世奸佞(比如後來的盧杞),皇帝也都能夠大肚包容。可是一旦輿論對朝政不滿,身為臣子就應該為皇帝“分謗”,把過錯都攬到自己身上,表明皇帝永遠正確,楊炎不但不這樣幹,反而倒過來,把過錯都推到皇帝身上去,這是德宗所絕對無法容忍的。

從此德宗就對楊炎心生厭惡,再不放心讓他一人獨大了,想要找個同樣能幹的人來分楊炎的權。就這樣,半張藍臉的盧杞得以爬到了宰相的高位。

●鬼門關

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唐政府發兵討伐割據湖北西部的節度使梁崇義,這件事成為了楊炎的催命符。

梁崇義時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擁兵自守,根本就不把朝廷放在眼裏。德宗繼位後,多次進行招撫,那意思是:反正朝廷也拿你沒辦法,你已經當上土皇帝了,那就低個頭,給朝廷點麵子吧。可是梁崇義一點都不退讓,甚至在德宗三催四請之後,也不肯入朝覲見。德宗實在受不了了,就派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率領各軍前往討伐。

楊炎並不反對用兵,但反對這一人事安排,他對德宗說:“李希烈原本是淮西節度使李忠臣的養子,忠臣對他無比信任,他卻最終驅逐忠臣而自立。這人野心很大,心腸也硬,平常沒有功勞尚且強橫不法,一旦討滅了梁崇義,他更要抖威風了,到時候朝廷又該怎麼製約他呢?”楊炎數次上書反對,反複爭論,可是德宗已經不相信他了,所以堅決不聽。

話說從前,楊炎從道州司馬任上回歸朝廷的時候,曾經經過梁崇義的轄區,他勸說梁崇義前往京城去覲見德宗,梁崇義不肯聽從。此後,楊炎當了宰相,又多次派自己的親信去勸說梁崇義,也都沒能達成效果。所以很多官員都認為是楊炎促使梁崇義反叛的,而在德宗想來,楊、李二人如此頻繁交往,未必沒有什麼密謀,現在楊炎又反對李希烈領兵前往討伐梁崇義,不會是找藉口為梁崇義說話吧?於是從此德宗更不信任楊炎了。

盧杞就趁著這個機會大肆培植黨羽,打擊楊炎一派,最後促使唐德宗罷免了楊炎的宰相職位,光掛一個尚書左仆射的職銜。雖然不再是宰相了,可是尚書左仆射比楊炎原本的中書侍郎的官位,在名義上還要高一級,所以楊炎入朝謝恩。可是謝恩罷,他匆匆趕回家去,沒有按規定前往中書省去拜見宰相盧杞。在楊炎想來:我討厭盧杞那家夥,能不見就不見。而在盧杞看來:你都不是宰相了還那麼大架子,看不起我。哼,我會讓你好受的!

於是如開篇所言,盧杞派嚴郢當禦史大夫,徹查楊炎的兒子楊弘業違法亂禁的案件,並且最終把楊炎也扯了出來。他們給楊炎判的是死罪,可是德宗認為楊炎卸任宰相時間還不長,擅殺宰相,恐怕會引發朝局動蕩,於是下詔說:

“尚書左仆射楊炎憑藉文學才能位居要職,但他不思竭誠效忠,隻管結黨營私,為自己謀利,禍害了國家。如此有負朝廷和皇帝的行為,實在難以寬宥。但為了顧全大局,現在法外施恩,貶楊炎為崖州司馬。”

雖然名義上是貶到外地去做小官,但崖州在大唐朝的最南端,開發很晚,人口稀少,秩序混亂,到那裏去當官和流放也沒有區別。楊炎就這樣被宦官押送著前往南方,路經一個山口,地勢非常險惡,他問向導:“這裏叫什麼名字?”向導說:“俗稱‘鬼門關’。”於是楊炎仰天長歎,口占一詩:

“一去一萬裏,千知千不還。崖州何處是,生度鬼門關。”

然而他離開鬼門關,往前走了不遠,眼看再有一百裏地就可以到達崖州了,突然朝廷又快馬傳來了詔旨。原來盧杞誓要取楊炎性命才安心,於是反複勸說唐德宗,終於讓德宗下詔,將楊炎當場縊死——享年五十五歲。

楊炎做唐朝的宰相,前後還不到兩年的時間。這兩年裏,他製定和頒布“兩稅法”,做了很多實事,可是同時也引發涇州兵作亂,還害死了前宰相劉晏。對於李唐王朝來說,楊炎的功過實在很難劃分,究竟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但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一,楊炎非常有才華,尤其在財政方麵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二,楊炎個人品德非常糟糕,不但高傲、記仇,而且公報私仇,這也直接導致了他的被殺。所以說,楊炎是個財政主管之才,他恐怕根本就不適合當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