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胡惟庸
籍貫:定遠
所任官職:中書左丞相
非正常死亡方式:被斬首
●雲奇告變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夏季,中書左丞相胡惟庸向明太祖朱元璋彙報說:“臣的家中出現了醴泉,此乃祥瑞之兆,希望陛下駕臨臣的家中觀賞。”所謂“醴泉”,乃是說泉水清香馥鬱,如同好酒一般,胡惟庸稱他家院中有一口井,井水突然變化,湧出的全是美酒。
聞聽此事,朱元璋大感好奇,於是就在五月初二日從西華門擺駕出宮,前往胡府。然而皇帝的車隊走了沒有多遠,突然看見一個人從道路旁邊直衝出來,攔住了禦駕。衛士們害怕此人是刺客,急忙衝上前去將其圍住,拳打腳踢。然而這個人一手扳著馬車,一手直指胡府,滿臉是血也不肯鬆手。朱元璋覺得奇怪,仔細一看,原來此人非他,乃是西華門內使雲奇,是個宦官。
朱元璋喝令衛士們住手,把雲奇架到自己麵前來詳加詢問,可惜這個時候雲奇已經被打得奄奄一息,說不出話來了。朱元璋見雲奇一直指著胡府,料想此事必定與胡惟庸有關,於是轉身返回西華門,登上門樓遠遠望去。
胡府距離西華門並不遙遠,登高而望,亭台樓閣盡收眼底。不望還好,這一望可把朱元璋嚇了一大跳,隻見胡府中有很多披堅執銳的武士,全都埋伏在走廊兩旁和牆壁後麵。“胡惟庸想造反!”朱元璋急忙分派士兵前往圍剿,很快就捉住了那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書左丞相,隨即將其押赴市正法。
這就是“雲奇告變”的故事——而至於那位忠心耿耿的宦官雲奇,據說因為傷勢過重,沒過多久就咽了氣。
然而關於胡惟庸謀反被誅之事,上述說法恐怕隻是野史家言,並不可靠。官修的《明史》中則記載說: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國(在今越南國東南部)前來進貢,而相關接待人員竟然沒有奏報給朱元璋知道。某個宦官出外辦事的時候看到了占城國的使者,回來一彙報,朱元璋大為惱怒,責問兩位宰相——中書左丞相胡惟庸和中書右丞相汪廣洋,胡、汪兩人磕頭請罪,同時申明說:“此事該由禮部負責,乃是他們的過錯。”朱元璋找來禮部官員詢問,而禮部官員把皮球原封不動踢了回去,說應該由中書省來負責。
皮球踢來踢去,踢得朱元璋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於是把相關人員全都逮捕下獄,詳細調查指使者。本來這隻是政府部門的一時疏忽大意,然而朱元璋卻認定是群臣故意蒙蔽自己,甚至想把自己架空。調查來調查去,最終汪廣洋當了替罪羔羊,被朱元璋賜死,廣洋有一名姓陳的侍妾也隨之自殺殉夫。
朱元璋聽說此事,有些感動,說:“這個女人很貞潔,品德很高尚呀。”於是調查陳氏的出身情況,想要加以表彰。然而調查的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原來朱元璋赫然發現陳氏本是犯官之女,被賣為官奴的,於是他勃然大怒說:“按規定官奴隻能賜給功臣,文官怎能納之為妾?!”再度徹查相關人員,宰相胡惟庸和六部長官受到牽連,看起來誰都脫不了幹係。
到了第二年(1380年)正月,看到宰相多次被皇帝責罰,很多人坐不住了,紛紛上書彈劾胡惟庸。禦史中丞塗節彙報說胡惟庸想要造反,前禦史中丞商嵩也彙報說胡惟庸為人如何奸詐,如何擅權,不是一個好東西。朱元璋派人徹查,得到回報說:“胡惟庸謀反之事確實不假,而塗節本與胡惟庸一黨,參與逆謀,看到事情難以成功才出首告發,也應當給予嚴懲。”於是朱元璋就誅殺了胡惟庸、塗節,以及胡惟庸的黨羽禦史大夫陳寧等人。
不過最初給胡惟庸定的罪並不是謀反,而是“擅權枉法”。其後他的罪惡逐漸被揭露出來,包括勾結北元,勾結倭寇,毒死誠意伯劉基,等等。此案的審理延續了整整十年,查出胡惟庸的同案犯越來越多,甚至包括太師李善長、大將陸仲亨、名臣宋濂的孫子宋慎等等,朱元璋為此興起大獄,大開殺戒,據說因此案而遭到株連的竟然超過了三萬人!
明初有兩樁牽連很廣的大案,一是胡惟庸案,一是藍玉案,靠著這兩個大案,朱元璋把功臣勳舊幾乎一網打盡,全部殺光。然而真的有那麼多人想要造朱元璋的反嗎?胡惟庸真是因為謀反被殺的嗎?事情恐怕並沒有那樣單純和簡單。
●劣馬當宰相
胡惟庸本是定遠(今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人。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當時還是淮西紅巾軍首領郭子興部將的朱元璋和同僚張天祐一起攻克了和州(今安徽省巢湖市和縣)。三月,郭子興去世,四月,小明王韓林兒封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做都元帥,張天祐為左副元帥,朱元璋為右副元帥。此後不久,胡惟庸投奔朱元璋,在右副元帥府裏當了一名小官吏。
在朱元璋奪取天下以前,胡惟庸的官職一直不高,當過知縣,當過通判(知府的副職),最高也不過做到正三品太常卿,負責祭祀禮儀等事。史書上對他這一段經曆記述得非常簡略,很可能在朱元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胡惟庸隻是個普通官僚,沒有起過什麼特殊作用。
一直要到洪武三年(1370年),也就是明軍奪取大都城,把元順帝趕往漠北的第二年,胡惟庸才被擢升為中書省參知政事。明初沿襲元製,政府最高部門是中書省,不但管理六部,還管理各地的行政機構行中書省,中書省的長官左、右丞相都是正一品,乃是當然的宰相(元朝右丞相比左丞相尊貴,明朝正好相反)。左、右丞相下麵設平章政事,從一品,再下麵是左、右丞,正二品,然後才輪到參知政事,是從二品。
這個時候,明朝的宰相是誰呢?那就是從朱元璋稱吳王時代起就擔任文官領袖的韓國公李善長,以及朱元璋的發小、大將軍徐達。不過徐達所掛右丞相的頭銜是虛的,因為他長年在外作戰,沒有時間和精力管理朝政,李善長的左丞相卻是實的,乃是真正的宰相,是朝臣的領袖。
後來徐達交卸了右丞相的虛銜,而李善長年老多病,經常無法理事,中書省的事務都由右丞楊憲說了算。於是朱元璋打算讓李善長退休,換個年輕能幹的來當宰相,他就此事征詢誠意伯劉基的意見,劉基回答說:“李善長資格老,能夠調解人事糾紛,還是留下他吧。”
朱元璋笑著說:“我知道李善長和你不對付,多次想要害你,你還為他說好話呀。我不如拜你當丞相吧。”劉基堅決推辭,不肯答應,於是朱元璋隻好問他:“你看楊憲如何?”
劉基回答說:“楊憲此人雖有才能,卻無器量。當宰相的人必須一碗水端平,楊憲辦不到這點。”朱元璋又問:“那麼中書省左丞汪廣洋呢?”劉基說:“汪廣洋器量比楊憲更狹窄。”朱元璋問:“那麼胡惟庸呢?”劉基回答:“這人是匹劣馬,用他駕車肯定會翻車的——您說的這些人都非宰相之才,請您耐心尋訪,等待合適的人選,千萬別用這類人。”
可是朱元璋不聽劉基的話,還是任命汪廣洋擔任了右丞相,把胡惟庸升為左丞。然而汪廣洋好酒貪杯,經常不管事,朱元璋就把他降為廣東行省參政,提升胡惟庸當了中書省右丞相,不久後更提升為左丞相。這是洪武十年(1377年)七月間的事情,當年汪廣洋又回到都城南京,就任右丞相,反而排在胡惟庸後麵。
就這樣,胡惟庸一步登天當了宰相,從此執政兩年半,一直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被殺掉為止。這段期間內,老宰相李善長掛個太師的榮譽頭銜去隱居了,右丞相汪廣洋照舊喝他的老酒,不管政務,胡惟庸不但是宰相,並且是獨相,朝中大事都由他一個人說了算,可謂是權勢熏天。
《明史》上記載說,胡惟庸執政期間,因為很得朱元璋的寵信(估計此人頗有辦事能力,和汪廣洋不同),所以逐漸驕橫狂妄起來,辦很多事情經常不向朱元璋請示彙報。朝廷各部門給皇帝的上書,胡惟庸經常拆封先看,發現有對自己不利的就藏起來,不呈送朱元璋禦前。各地想要升官發財的小人,以及那些犯了過錯了功臣武將,全都爭相賄賂胡惟庸,送他金錢、珍寶、名馬、古玩,胡惟庸也從來都照單全收。
就在這種情況下,突然出現了一些“祥瑞之兆”,使胡惟庸野心膨脹,想要鋌而走險。所謂“祥瑞之兆”,就是一些不太尋常的事情,古人認為這些事情往往預示著人間的禍福。比如說,胡惟庸老家在定遠,宅院裏的井中突然生出了石筍(大概井水含碳酸氫鈣太高了吧),高過水麵數尺,很多拍馬屁的家夥就爭相恭喜胡惟庸,說:“這可是好兆頭呀。”他們還順便編故事說,胡家父祖三代的墳頭上每晚都有火光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