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胡惟庸為此就覺得天命所歸,自己有當皇帝的機會了,從而妄圖造反,終於丟了性命。
●胡惟庸的陰謀
胡惟庸資格不老,也沒什麼特殊的功績,為何能一步登天當上宰相呢?又為何執政沒幾年,他就會想要造反呢?他究竟有沒有後台和幫凶?
說到後台,那確實是有的,胡惟庸的後台其實就是太師李善長。且說朱元璋原本不過是郭子興麾下將領,根據地在濠州(在今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東北),至正十五年(1355年)開始向江南挺進,正月攻克了和州,六月份渡過長江,拿下了太平(今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到了這年九月,都元帥郭天敘和左副元帥張天祐在進攻集慶(今江蘇省南京市)的時候戰死了,朱元璋升任都元帥,隨即就占領集慶,稱吳國公,後來又稱吳王。
所以,跟隨朱元璋起兵的,以及在他當右副元帥和都元帥時代前來投奔的,大多是安徽本地人,他當上吳國公、吳王以後,前來投奔的大多是江浙一帶的人。老鄉之間容易走到一塊,因此這兩夥人逐漸就結合成了兩個大的政治集團,也就是以安徽人為主體的淮西集團,以及以浙江人為主體的浙東集團。
胡惟庸是安徽人,所以他屬於淮西集團,這一集團勢力很大,因為朱元璋本身就是安徽人,所以集團中包含了很多跟隨朱元璋起兵的發小,比如徐達、湯和、鄧愈,都是濠州人,常遇春是懷遠(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等等。徐達等人都是武將,他們的花花腸子比文人要少,作為一個政治集團,淮西集團真正的領袖和中堅其實是一夥文人,首腦就是被朱元璋譽為蕭何的李善長。李善長,字百室,是定遠人(今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於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年)投靠朱元璋,參預機要,深受信任。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就曾拜李善長為相國,作為首席文官。
因此,胡惟庸所以能夠平步青雲,很可能是受到了李善長的提拔,一方麵為了照顧老鄉,另方麵也是為了拉攏人才,擴充實力以對付浙東集團。浙東集團全是一批文官謀士,他們的首腦又是什麼人呢?一般認為就是誠意伯劉基,老家在青田(今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
兩大集團的鬥爭,一開始似乎是淮西集團占了上風,因為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李善長當上了中書省左丞相,主持政務,而劉基才不過當個禦史中丞而已。然而時隔不久,浙東集團就後來居上,李善長生病無法理事,汪廣洋整天光喝酒不幹活,中書省的實權都落到了劉基的黨羽楊憲手中。
如果劉基支持楊憲當宰相,相信浙東集團可以盡數卷土重來,把淮西那些老人給壓趴下吧。然而當朱元璋詢問誰可以繼任為宰相的時候,劉基卻把同黨楊憲,敵對分子汪廣洋、胡惟庸等人全都罵得一錢不值,請求皇帝允許李善長留任。大概他看到李善長年紀大了,反正管不了事,既然中書省的事務都由楊憲一個人說了算,那又何必貪慕虛名,偏要當宰相做出頭鳥呢?
可惜楊憲沒有劉基那麼聰明,此人心胸狹窄,並且急功近利,多次在朱元璋麵前說李善長的壞話,同時還教唆諫官上書彈劾老宰相。李善長為了保住權位,一定要找機會反擊,可是自己沒有力氣和這群後輩鬥了,讓誰當自己的代理人才好呢?既然汪廣洋扶不起來,那就試試胡惟庸能不能幹吧。
就這樣,在李善長的支持下,胡惟庸爬上了中書省的第一把交椅。而那個楊憲,因為得罪人太多,最終遭到彈劾,被朱元璋給處死了。劉基也為此被趕出權力中心,最後憂憤而死。
然而胡惟庸雖然當了宰相,他終究是一個文官,在不掌握兵權的情況下,哪敢隨便就存著造反之心呢?《明史》上記載說,因為很多武將仗著自己是開國功臣,肆無忌憚,橫行不法,遭到朱元璋的訓斥,從而心懷怨恨,就被胡惟庸趁虛而入,拉作了黨羽。這裏麵最關鍵的人物就是吉安侯陸仲亨和平涼侯費聚。
據說陸仲亨為人奢侈,朱元璋曾經責罵他說:“中原地區久經兵禍,老百姓才剛安定下來,生活都還很苦,如果都象你這樣的話,百姓就算把兒女都賣了也活不下去。”而費聚好色而又貪杯,也數次遭到朱元璋的責備。兩人心中憤懣恐懼,就來找胡惟庸吐苦水,胡惟庸正想拉攏他們,就找他們一起喝酒,趁著酒酣耳熱之際,悄悄地問道:“咱們的所作所為,很多都觸犯了法律,一旦被皇帝察覺,那可怎麼辦才好呀?不如預作打算……”
就這樣,三個人臭味相投,很快就結成了私黨,胡惟庸利用陸、費二人暗中招兵買馬,準備應付可能到來的變局。此外,胡惟庸還和禦史大夫陳寧、都督毛驤等人勾結起來,招募了劉遇賢、魏文進等亡命之徒,伺機起事。
胡惟庸甚至把目光瞄上了老上司李善長。他和李善長本是兒女親家,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佑為妻,而李佑是李善長的侄子,太仆寺丞李存義的兒子。胡惟庸先把女婿拉下了水,然後通過李佑去遊說李善長。李善長年紀大了,精神不濟,雖然後悔自己開門揖盜,把這樣一個無恥小人拉入了中書省,當上了宰相,可是到這個時候已經無力製約胡惟庸了,於是敷衍他說:“我年紀老了,你們且等我死了再胡作非為吧。”
到了洪武十二年(1379年),胡惟庸的兒子在大街上跑馬,結果撞車而死,胡惟庸又是傷心,又是惱怒,就把駕車的人給殺掉了。朱元璋聽說此事非常憤怒——明明是你兒子自己不對嘛——把胡惟庸找來好一頓訓斥,末了對他說:“殺人償命,你看著辦吧。”胡惟庸趕緊說:“我賠錢行不行?”朱元璋隻是搖頭。胡惟庸害怕到了極點,感覺皇帝喜怒無常,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取自己的性命,與其等死,不如先下手為強,這才聯絡黨羽陳寧、塗節等人,加快了謀劃的腳步。
●“胡黨”和“胡案”
胡惟庸是洪武三年(1370年)進入中書省,擔任參知政事的,當時實際在中書省掌權的乃是楊憲。其後楊憲被殺,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命令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共同商議軍國重事,把中書省、大都督府和禦史台這三個要害部門全都掌控起來。二李執政的時間並不長,到了當年七月,胡惟庸終於從中書右丞相被提升為中書左丞相,成為大明朝的首相。
從洪武十年七月開始當宰相,一直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被殺,胡惟庸執政時期隻有兩年半的時間,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裏,他會起造反之心,並且還進行了一係列布置,這實在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大概朱元璋也覺得塗節的告狀不大靠譜,所以當時隻給胡惟庸安了個“擅權枉法”的罪名。
可是因為“擅權枉法”這種罪過就把當朝宰相給處死了,這也實在太說不通,於是胡惟庸死了以後,他的案子並未就此了結,而是越翻越大,越翻越奇,擅權逐漸變成了謀反。受此牽連,很多人都被列為“胡黨”,陸續遭到處決。甚至就連劉基的死,最後也栽在胡惟庸的頭上。
劉基因為和淮西集團不對付,一直受到李善長等人的排擠,被迫告老還鄉。但即便如此,淮西集團還是不肯放過他,胡惟庸等人不斷在朱元璋麵前進讒言,最終革掉了劉基的俸祿。關於劉基的死,曆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憂憤病死,一說是他病了以後,朱元璋讓胡惟庸找個大夫去診治,然而劉基服了大夫所開的藥以後不久就離奇地去世了。
朱元璋曾經召見劉基的兒子劉璟,談到劉基之死的時候,他說:“劉伯溫(劉基字伯溫)在的時候,滿朝都是胡黨,隻有他一個不肯依從,所以被他們害死了。”後來朱元璋還公開對外宣稱:“後來胡家結黨,劉基被他們給害死了。某一日劉基來對我說:‘陛下,臣如今腹內結了塊疙瘩,恐怕好不了了。’我派人送他回家去,他就死在家中。後來宣他的兒子來問,說先是肚子脹鼓,然後泄得癟了,人卻死了——這分明是中了毒!”
根據曆史學家吳晗先生的考證,劉基確有可能是被胡惟庸派人毒死的,不過這件事的幕後主使卻很可能是朱元璋本人——“劉基被毒,出於明太祖之陰謀,胡惟庸舊與劉基有恨,不自覺地被明太祖所利用。”
到了洪武十七年(1384年),胡案越編越邪乎,竟然揭發出胡惟庸在世時候勾通倭寇的濤天大罪。據說胡惟庸曾用重金收買了寧波衛指揮林賢,假裝上奏說林賢有罪,把他趕出國去,趕去了日本。林賢就利用這個機會和當時日本南朝駐紮在九州方麵的征西將軍懷良親王接上了頭,達成了秘密協議。過了一段時間,胡惟庸又上奏朱元璋,赦免了林賢的罪過,讓他官複原職,然後藉著派使者去日本召回林賢的機會,要求懷良親王發兵相助,造朱元璋的反。懷良親王打算派一個名叫如瑤的和尚率領兵卒四百多人,假稱向明朝進貢,並且進獻巨大的蠟燭,而把火藥和刀劍都藏在蠟燭裏,尋機攻入內廷,殺死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