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格局,影響孩子的一生(1 / 1)

父親在孩子一生的成長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在每個孩子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其父的影子。父親的格局,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這個“九如巷張家”,就是民國世家張武齡家。在當時,除了“宋氏三姐妹”,在文化界最有名的才女姐妹就是“合肥四姐妹”——張武齡的四個女兒。

張武齡有四女六子,四個女兒分別是:張元和(小生名角顧傳玠之妻)、張允和(著名語言文學家周有光之妻)、張兆和(著名作家沈從文之妻)、張充和(著名漢學家傅漢思之妻),六個兒子分別是:張宗和、張寅和、張定和、張宇和、張寰和、張寧和,也都是出類拔萃、學貫中西之人。

張武齡不是一個有著封建傳統思想的人。他對待兒女一視同仁,不會因為是女孩就給孩子起一些含花帶草的嫵媚名字,且四個女兒的名字中都有兩條修長的“腿”,這是因為張武齡希望她們可以邁出閨門,走向更遠的地方。而六個兒子的名字中,都有一個寶蓋頭,這是他對兒子的殷殷期望,希望他們不管走多遠,都記得自己的家。

從給孩子起名字就可以看出,張武齡希望自己的兒子心中都要有家,希望自己的女兒內心都要廣大。身處那個年代,張武齡竟有如此高的境界和如此大的格局,難怪十個子女最終都能出人頭地,四個女婿也都是人中龍鳳、各自不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的一段佳話。

張家子女個個優秀,與張武齡的家教和自身的修養格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張武齡的祖父張樹聲是李鴻章的左膀右臂、淮軍的第二號人物;父親張華奎是進士出身,是清朝政壇風雲人物;母親是大家閨秀、昆曲研究家陸英。作為名門望族出身的世家子弟,張武齡沒有一點兒紈絝子弟的樣子,煙酒不沾不說,還酷愛讀書,從小嗜書如命,熱衷於公益辦學,是當時十分開明的教育家。而在教育子女上,他更是以開明的家風而備受子女的敬愛。

在張家,兒女都酷愛讀書和昆曲,這就是因為受到了父親張武齡的影響。張武齡自幼繼承了祖父和父親的教誨,“愛國、愛家、愛讀書”。張武齡小時候就常常帶著隨從去書店買書,張家的藏書在蘇州是出了名的豐富。

張家有個大書房,藏書十分豐富,有數以千計的古籍書卷和不計其數的古文雕版,張武齡和妻子常常在書房讀書,潛移默化中十個子女也都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張武齡從來不限製孩子們的讀書範圍,家中所有的藏書都隨孩子們自由翻閱,若有不懂之處向其求教,張武齡總是不厭其煩地耐心講解,觀點不一致時還會召集大家坐在一起討論。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不但孩子們飽讀詩書,就連家中的保姆用人也以學寫字、讀小說為樂。相傳,張兆和嫁給沈從文後,一個在張家照顧孩子的保姆去看望她,順便把沈家書房裏巴金和茅盾的書都看了,臨走時還留下了“不過如此”的評語。張家重視讀書的家風,由此可見一斑。

不僅讀書,學習昆曲也是一樣。張家自曾祖父張樹聲開始,就很喜愛昆曲,張武齡也十分喜愛這種古老戲曲,常常醉心於此。蘇州是昆曲的發源地,有很多名角名家,張武齡常常帶著一家老小一起看戲。在父親的影響下,張家的十個子女也與昆壇結緣,尤其是張家四姐妹,更是在昆曲這個古老藝術的潛移默化中修煉出了高貴不俗的氣質,個個風華絕代,溫婉秀麗,被世人稱為“合肥四姐妹”。

楊絳說:“好的教育不是被動受教、受到管教,而是啟發學習的興趣和自覺,在不知不覺中受教。”張武齡正是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開放式的教育環境,用自己的格局和修養不動聲色地影響著每個子女,並且這種影響會跟隨子女一生,甚至是下一代。他沒有強勢介入子女的學習,也沒有強製子女做事,但子女卻個個都按照他所希望的那樣,成為社會的傑出人才。

盡管因為張武齡傾其所有開辦公益學堂,沒有給孩子們留下太多遺產,但他開闊的眼界、高雅的誌趣是留給孩子們最大的財富。

不為名利所累,不為世俗眼光所動,不問值不值得,隻是跟隨自己的本心,去做讓自己內心充實的事情,做有價值的事情,不忘初心。有父如此,孩子想不優秀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