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顆石榴種子,分別被栽種到花盆、水缸和庭院空地裏,在其他條件相同的環境下,花盆裏的石榴樹最多長半米多高,水缸裏的石榴樹可以長到一米多高,而空地裏的石榴樹則可以長到四五米高。
同樣的種子,同樣的條件,不一樣的結果。孩子的成長,與石榴的生長是一樣的。父親的格局如同石榴的栽種環境,將決定孩子最初的人生格局,也會決定孩子最終能走多遠。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學說,可謂博古通今,學識淵博。但王陽明小時候並不喜歡讀書,反而是喜歡舞槍弄棒。其好友湛甘泉曾說,王陽明在青少年時期有“五溺”,即“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
喜歡舞刀弄棒,不喜歡讀書,這些行徑,在當時的人看來,是十分不務正業的。王陽明之父王華是明代的狀元,曾做過兩代帝師,對於兒子如此不知上進的狀態並沒有過於苛責。王陽明成年後的仕途也不是十分順利,甚至在大太監劉瑾專權時,因為上書直斥劉瑾奸惡而被發配到貴州。
發配之途需經過南京,而此時的王華正好在南京做官。王陽明本因愧疚不想去見父親,但恰值中秋佳節,不得不去。當王陽明回到家中,看到白發蒼蒼的老父,不禁又是愧疚又是難過。本以為父親會嗬斥他一通,但父親隻是連聲說:“回來就好,回來就好。”對於王陽明被罷官發配之事,王華也隻是寬慰他:“你是為了斥責權奸才這樣做,你沒錯,你做得對。”
為了寬慰王陽明,王華還特意聘請南京一位有名的雜技演員在家宴上表演戴頭盔翻跟頭。這是個難度很大的動作,王陽明驚歎不已。表演結束後,王陽明問演員:“你是如何做到的?”
演員笑笑,答道:“其實也不難。我在翻跟頭的時候,腳跟站定,牙齒咬緊,這樣太陽穴就會膨脹起來,頭盔就牢牢地戴在頭上,翻跟頭的時候也不會掉下來。”
王陽明這才明白父親的深意,父親這是希望通過雜技來告訴自己一個道理:立定腳跟做事,咬緊牙關做人。正是在父親這種大格局的影響下,才有了後來王陽明的“龍場悟道”。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父親,在教育孩子時切不可目光短淺、急功近利。隻有擁有大格局,把目光放長遠,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夢想各不相同。在孩子的人生中,父親應當起到一個引導者的角色,要用開放性的視野來看孩子,而不要為孩子設計、包辦人生。
梁朝時任中書令的徐勉,一生身居高位,卻從不經營任何家產,也沒有打算給後人置辦任何產業。有人勸他為子孫著想,他卻如此回答:“別人給子孫留下財產,我給子孫留下清白。子孫如有德能,他們自會創家業;如果他們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財產也沒用。”
說得多好,財產家業都是身外之物,而清白的名聲和超凡的格局則可以跟隨子孫一生,這樣的財富遠比留下萬貫家財更有價值。與其留下財產讓子孫好逸惡勞,還不如給子孫留下奮鬥發展的空間。這一點,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都能想明白,在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卻依然有很多人想不明白。有多少父親在外奔波,辛辛苦苦地打拚掙錢,想要為孩子提供更優渥的物質條件,卻忘記了教育的本真並非是物質,而是精神。這也是我們需要向古人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