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前半期與後半期的教育,性質大異。前半期無論生活上,思想上,社會組織上,均為純粹的基督教色彩;後半期雖仍不脫基督教的基調,但社會事情上與文化上,漸成近世的色彩,故教育上亦見市民教育,武士教育等特殊分化,故兩半期實不可同日語也。
第一節基督教的教育中世紀前半期盛行的教育,是為基督教徒而設的教育,簡稱為“基督教教育”,但他方麵亦未嚐無世俗式的教育出現。本節特將兩者分別敘述之。
為基督教徒而設的教育,又可分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兩者,而學校之中,又有問答學校,僧庵學校等名稱,以下順序述之。
(一)家庭教育基督教徒的教育,最先在家庭中施之。即授與宗教的智識,或借父母的模範,或聽宗教偉人的事跡,以養敬虔,忠貞之德。為母者視其子女乃由神所賦與於基督者,故以聖母瑪利亞保育基督為家庭教育之模範。教科為祈禱,讚美歌,及簡單的讀書,習字,作文等。
(二)問答學校Katechumanat一語,本來是“問答”的意思,即是師生間借交互的問答以學習關於信仰的學科之製度。此種教育機關之設,最初的目的,並不是為兒童教育起見,乃對於異教者準備為基督教徒起見,使其辨認該教的真理,將來要參加遁世的生活。所以受此種教育的學徒,特稱為Katechuman,是“洗禮的誌願者”之義。其中又分三級:(1)初級稱為“預科生”,(2)中級稱為“本科生”,(3)高級稱為“候補生”,即特別選出將受洗禮者。此種學校的教授,特稱為“問答訓導者”(Catechizer),將基督教的本義口授。因為此種學校,單以宗教生活之準備為目的,不教普通的學術,並且初期的基督教,並未設有他種學校,所以信教的父母,若覺自己的家庭中,未能充分教讀,寫,算等科,及高尚的學術時自不得不送其子女入異教的學校。實際上,當時教徒的子弟,入異教的學校,習古代學者之書及希臘羅馬語者不少。基督教的人生觀,雖與希臘羅馬人不同,但並未嚐拒絕傳統的學術,反搜集此種教化材料,使其與教理同化。但此極非易事,反因而生出糾紛與爭鬥。
問答學校起於亞力山德利亞,其後盛行於小亞細亞地方,逐漸加授高等的神學科,專以培養傳教師為務。亞力山德利亞的問答學校,是最著名的。此校最初亦單施洗禮預備的教育,其後因基督教與希臘文化接觸,遂不得不施行高等教育。更因覺有使教義成為學理化,及養成傳教師能引異教徒入教之必要,所以漸授哲學,幾何,天文,文法等高等學術矣。
(三)僧庵學校僧庵學校是發源於僧庵製度(monastrysystem)。此種僧庵,實為“宗教家的修道場”,紀元一二世紀時,見於東方諸國(如埃及與小亞細亞等)間,初時與基督教並無何等關係,單為禁欲主義者之清淨的修道場。但至第三世紀時傳入基督教徒之間,彼輩往往結庵於山阿,溪間,砂漠等處,勵行祈禱,默想,禁欲,苦行等類似半仙的生活,冀得真正的神性的生命。但此種孤獨生活場所,其後漸變為僧徒公共修養的機關。第四世紀中葉,巴哥美烏士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之達賓尼島所建之僧庵,是最著名的,共有修養者一四〇〇人。
僧庵製度,厥後逐年繁盛,次第擴充及希臘,意大利,西歐諸國,及敘裏亞,巴烈斯坦等處。僧庵之目的,當然是在基督教的修行。但修行的內容何如?此可歸結為以下四項:(1)勵行禁欲主義。(2)獨身生活,即斷絕家庭與一切世俗間的交涉,守純潔之德,從事於精神修養。(3)超越物質的利害,故入庵者須拋棄一切財產,純作共產主義的生活。(4)對於尊長,須絕對服從。彼輩日常的職務,大概為宗教文書的搜集與閱讀,及記錄的抄寫等。每人在庵中是別居一室,單獨臥起,隻在食膳,祈禱,會議時始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