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給孩子學會自我放鬆

焦躁的人通常都會失去冷靜,思想隨著情緒走,導致焦躁迅速加重。因此,家長要教給孩子,讓他們學會隨時讓自己保持冷靜。想要保持冷靜就要學會放鬆,放鬆是和焦慮完全相反的一種情緒。當人完全放鬆下來時,心中就不可能再出現焦躁。

自我放鬆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最常用的有深呼吸法和想象聯想法。深呼吸法是平靜人心態的利器,當遇到令自己心煩的突發情況時,深深地吸一口氣,然後嘴呈小“O”型,緩緩地把氣呼出來,反複幾次,心情就能平複下來。想象聯想法是幫人緩解憂愁的另一個好方法,當人心情低落時,不妨暫時把讓自己煩惱的事放到一邊,多想想讓自己舒心的事,例如,以前看過的開心故事或溫馨電影,等心情轉好了再處理原來的事情,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讓孩子學會這些自我放鬆的方法,不僅可以幫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煩惱,還可以讓他們獲得進一步的成長。

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孩子多聽聽音樂、散散步,也能減輕焦躁。如果孩子有興趣的話,還可以讓他通過寫字、畫畫、下棋等休閑運動,練就平穩情緒的能力。

4.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有了自理能力,遇到困難時他們更多地想著如何自己解決,這樣一來,孩子的抗壓能力會大大增加。升入初中後,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首先是生活上,洗衣、做飯、買東西等生活瑣事都要讓孩子自己來。其次是社會交往上,鼓勵孩子獨自去看望老師、親戚等。這兩方麵教育得好的話,孩子就有了長大的感覺,一般的壓力也就能輕鬆承受了。

5.把成績看淡一些

麵對考試,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焦躁的症狀。學習差的怕挨訓,學習好的怕失誤,家長越在意成績,越可能造成孩子的懼考心理。身為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不考慮孩子的心理負擔,一味地在成績上要求他們,造成孩子身陷焦慮之中就得不償失了。

孩子的成績隻是他們一段時間的學習總結,考差了,可能是因為孩子貪玩,也可能是失誤,或是一些心理原因。家長要找到根本原因,然後心平氣和地去解決才是正確的做法。

初中生很容易產生焦躁心理,家長一定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找出孩子出現焦躁的根本原因,然後消除它們,引導孩子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和學習之中。

初中生在想什麼

寫給媽媽的話:

進入初中的校園,孩子開始渴望成熟,為此,他們常常用爭辯和批判來證明自己長大了。

生活案例

有一位老師提起初中生的教育時,不禁感慨道:“現在的初中生真是奇怪,他們也懂得是非,但卻常常因為一點小分歧就爭得不可開交。更奇怪的是,這種小分歧大多都是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誰對誰錯根本不會對他們造成任何影響,可他們卻非要爭出個結果。”

初中生的確求知欲旺盛,一名初二的學生說起自己的好奇心時,表現得很興奮:“從書本上學了一些知識後,我總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它們聯係到實際生活中去。例如,用數學知識幫爸爸算賬,用物理知識在家裏搞一些小發明,用地理知識預測天氣……

“有時,書上的知識不靈,我和同學們就在一起討論,看看書中的觀點到底是不是正確。當然,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我們常常爭得麵紅耳赤,甚至是大聲爭吵起來。但我覺得,這種討論的過程就很有意思,我們每個人都很興奮,而且樂在其中。”

應對策略

生活中,家長有一點肯定體會深刻:自從上了初中後,孩子似乎越來越不聽話了,常常對父母的話提出反問:“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行嗎?”換句話說,初中生不願意再做孩子了,他們總想有自己的主見。很多家長不能理解,他們聽話的乖孩子去哪兒了?

其實,這正是初中生思維上的變化和成長。初中階段,孩子的理性思維迅速發展,他們看待問題遠比小學時更深、更廣,對許多事情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碰上與自己心中所想相衝突的觀念,他們就想分出其中的對錯。對所學的新知識,無論是別人的言論還是書上的記載,他們都會產生一絲懷疑,然後親自驗證。

理性思維的發展,讓初中生慢慢長大,獨立意識也越來越強。這個事情有利有弊,孩子成長的同時,犯錯也是難免的。在孩子身上,不成熟的思想主要體現為兩種:

1.批判性

在初中生家長會上,家長們普遍會提出這樣一類問題:上了初中以後,孩子的翅膀真是硬了,動不動就和家裏人拌嘴,他們還感覺自己挺有理。而且,孩子總是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情,經常說這不對、那不好的,好像沒有什麼東西能令他們滿意。

看著自己原來乖巧的孩子,一下子變成了憤世嫉俗的青少年,家長們都難以接受。有些家長說:“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反常的行為?他們像是故意和我們對著幹一樣。”顯然,孩子並不是要和家長作對,而是他們到了這樣一個心理年齡,一個充滿批判性的心理年齡。

初中階段孩子的知識水平增加,這讓他們對自己的判斷獲得了一定的自信。隨著邏輯思維能力的加強,他們對生活和社會中的很多現象都有了屬於自己的了解。於是,孩子就覺得自己長大了,看透了事情的本質。當有人提出不一樣的觀點時,他們就會激烈地反駁、批判。這一點,是初中孩子的正常表現。

家長對待孩子的批判性,要在理解中加以引導。告訴他們要科學、理性地看待周圍的事情,就算是他們對了,也不一定非要批判別人的錯誤。而且事情都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別人的想法說不定也有一定的道理。家長可以將自己這方麵的經驗傳授給孩子,讓孩子知道一味地批判並不能讓別人信服自己。

2.自我中心

初中生還有一個顯著的思維特點,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在孩子心中,他們關注的東西,其他人也一定關注。而初中生最關注的多數都是自己,包括言談舉止、服裝衣飾、興趣愛好,他們也覺得自己是大家關注的中心。所以,孩子對自己生活中的很多細枝末節都非常在意,哪怕是坐在那裏,他們也擔心自己的坐姿會不會有什麼不妥。

在一次課間,老師無意間聽到了兩個初二的孩子這樣的對話。

一個孩子說:“明天就要參加演講比賽了,衣服和演講稿都準備好了,可是要穿什麼鞋子呢?”另一個孩子接道:“是啊,我也為這事發愁,而且我還準備了一頂帽子,不知道該不該戴上。”

這樣一件小事,值得他們這麼關注嗎?演講比賽,誰會在乎你穿的什麼鞋子,有沒有戴帽子?如果家長這樣想,那麼就和孩子的思想產生了隔閡。在孩子心裏,無論是多小的事情,隻要放在自己身上,都不能馬虎大意,因為別人都在看著他。說得通俗一點,這時的孩子有點“自戀”的傾向。

如果細心一點,家長就會發現,上初中的孩子做事都有一定的表演性,他們已經在心裏把所有人都想成了自己的“觀眾”。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是一把雙刃劍,它給孩子帶來自信和快樂的同時,也會讓他們變得驕傲自大,進而傷害到與同學們的感情。而且自我中心傾向嚴重的孩子,一旦受到重大打擊,很可能變得一蹶不振。

家長教育孩子時,要讓他們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也要多看看其他孩子的優點,讓孩子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不要以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同時,還要讓孩子學會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讓孩子朝著一個更健康、更全麵的方向發展。

情緒易變,時陰時晴

寫給媽媽的話:

初中生的情緒如同天氣一樣變幻無常,捉摸不透孩子的心理,很可能就會被他們遠遠地排斥在外。

生活案例

陳玲是個學習成績很好的女孩,而且非常懂事,和父母的關係也一直很好。可是,上了初中沒多久,陳玲和媽媽的關係突然僵起來。有時候聽得不耐煩了,她甚至會和媽媽頂嘴,然後一個人躲進屋子裏。

後來,陳玲還給自己的屋門上了鎖,沒有她的允許誰也進不去。媽媽幾次向她要鑰匙,都沒有拿到。為此,母女倆生了好幾天的悶氣。

一天,媽媽終於忍不住向陳玲的爸爸抱怨:“你說女兒到底是怎麼了?什麼話都不想跟我說,還常常發脾氣,說她兩句就強嘴。現在,她竟然給自己屋裏裝了鎖,誰都不讓進,連我這個當媽的都進不去。和她要鑰匙,她死活不給,你想辦法說說她。”

吃過晚飯,爸爸和陳玲一起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他隨口問道:“小玲,最近你和媽媽的關係好像不是很好啊?有什麼心事嗎?給爸爸說說。”陳玲說:“其實也沒什麼事,如果媽媽和你一樣,給我點自由,我也不會和她拌嘴了。現在我已經上初中了,媽媽還是什麼都想管,每天問我在學校裏吃什麼、和誰來往、學得怎麼樣等,都快煩死了。我都長大了,這些事我自己做主不行嗎?”

爸爸聽了,點點頭說:“你媽媽可能確實有點嘮叨,這一點我會跟她好好說說。不過,你以後也要盡量控製自己的情緒,別惹媽媽生氣,畢竟她也是想幫你。還有,你那屋裏的鑰匙我們也不要了,你自己保管好。”這時,陳玲不好意思地掏出鑰匙說:“還是給媽媽一把吧,省得找東西時進不了屋。”

應對策略

升入初中的孩子,情緒起伏較大。有的原本活潑好動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了,有的原本聽話的孩子變得難以管教了。都說孩子長大就會懂事了,可為什麼孩子上了初中反而更不懂事了?首先,家長們要明白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初中三年是孩子上學時期心理動蕩最厲害的三年。在這樣一個階段,孩子情緒不穩定也是必然的了。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與這一時期的孩子交流呢?

1.正確認識孩子的情緒變化

初中的孩子自尊心比較強,當他們被別人忽視、否定、嘲弄時,無論是在外表、成績方麵,還是品格方麵,他們的心情都會變得很糟糕。回家以後,如果家長再對孩子“嘮叨”,那麼孩子不滿的情緒就會瞬間爆發出來,有可能是一個人躲在屋子裏生悶氣,也可能是直接和家長頂撞,甚至是離家出走。

在一次初二家長會上,有位家長向老師抱怨說:“我兒子上小學時,那是大家眼中公認的乖孩子,學習好、又聽話。可升入初中,他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常常和家裏人發脾氣,有時還拿離家出走威脅我們,孩子怎麼變成了這個樣子?”

老師問家長:“孩子變成這樣,你們有沒有找過原因?”家長愣了一下,說:“這、這還能有什麼原因,他隻不過是耍耍孩子脾氣罷了。”

顯然,這位家長的想法永遠也解決不了問題。初中的孩子可塑性非常強,是接受心理引導的一個關鍵時期,他們就像是到了一個“分水嶺”,好與壞的方向選擇,全看家長如何教育。此時不重視孩子的心理教育,一旦性格成型,幾乎再也改變不了了。

在此期間,孩子也會嚐試各種方法控製自己的情緒,調節自己的感情,嚐試著讓情緒變得穩定。但孩子畢竟經驗太少,沒有家長的幫助,他們很可能會陷入一種誤區,用一些不合理的方式來調節心情,所以,有的孩子學會了吸煙、喝酒、打架。想讓孩子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家長就一定要做好引路人的工作,幫助孩子平複情緒。

2.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找到真正的原因

導致孩子情緒波動的因素很多,如同學關係、老師的態度、學習成績、父母的表現等,家長要通過多方麵的了解,可以和老師交談,也可以問孩子的朋友或同學,看看孩子到底是在哪方麵出了問題。

汪強平時活潑開朗,最近突然變得有些鬱鬱寡歡。原來,上初二後,第一次月考的成績出來了,他的成績很不理想,因為怕父母失望,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和家裏人說。

周六,爸爸和汪強一起下圍棋,他發現兒子有點心不在焉,完全沒有了以前成竹在胸的樣子,連續輸了好幾局。爸爸已經從老師那裏知道了成績,看汪強這種表現,知道他一定是在為彙報成績而發愁。

等下完圍棋,爸爸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兒子,一次考試算不得什麼,又不是升學考試,爸爸相信你已經努力了。”一句話,讓汪強愣在了那裏,隨後,他臉上又恢複了往日的笑容。

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情緒變化是很有必要的,隻有找到孩子情緒變化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3.教給孩子適當發泄情緒以及調節情緒

很多懂事的孩子因為怕家長擔心,有了一些負麵情緒,他們也會隱藏在心裏。但孩子的控製力是有限的,到了控製不住的時候,情緒就會猛烈地爆發出來。如果孩子出現了暴躁、悲傷、抑鬱等情況,家長千萬不要指責他們,相反,應該鼓勵孩子,心中有煩惱就應該找機會發泄一下。總憋在心裏,遲早會形成心理疾病。

發泄隻能讓情緒得到緩解,真正想讓孩子擁有穩定的情緒,還需要教給他們調節情緒的方法。家長可以培養孩子一些能令情緒平穩的興趣,如下棋、遊泳、畫畫等,同時,給孩子多看一些關於大自然的科教書,讓他們在自然中找到平複心情的方法。當然,家長也可以常常帶著孩子旅遊,眼界開闊了,孩子自然也就更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