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5�~�n孩子也需要尊重
寫給媽媽的話:
孩子不是一種附屬物,更不是一種財產。他們作為獨立存在的人,需要父母給予相應的尊重,享受他們應得的權利。
生活案例
案例1:
劉葉最近迷上了上網,在他的強烈要求下,媽媽給他買了一台筆記本電腦。於是,每天放學,劉葉就急著回家開電腦,除了吃飯和寫作業外,一直守著電腦。媽媽發現兒子好像並不是在玩遊戲,仔細注意了一下,發現原來他每天晚上都在和一個網名叫“夏天的雨”的女孩子聊天。
“孩子可能是早戀了!”劉葉的媽媽心想,於是,第二天,她早早地下班回家,打開了兒子的電腦,發現電腦沒有加密,就進去看兒子的聊天記錄。看完之後,她才知道原來兒子並沒有網戀。“夏天的雨”是兒子小學時的一個同學,初中轉到外省去了,很不適應那裏的生活,就常常來找劉葉訴苦。
正在這時,劉葉回來了,看到媽媽在查看自己的聊天記錄,氣得摔門而去。媽媽連忙跟了出去,一路打聽,總算在學校附近的一家網吧找到了劉葉。她抱歉地對兒子說:“是媽媽不好,沒有尊重你的隱私,以後這種事再也不會發生了,你跟媽媽回去吧!”
後來,劉葉和媽媽約法三章:一是不準對自己撒謊;二是說話算話;三是不介入對方的隱私。媽媽同意了,劉葉這才回家。而當劉葉的媽媽遵守約定後,他們母子的關係變得非常好,母子倆幾乎無話不談。
案例2:
最近,馮馳的媽媽增添了不少苦惱,她常常跟人抱怨說:“孩子上了初中以後,就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以前回家老纏著我,現在卻不願和我說話了,而且好像總有什麼事瞞著我。問他,他又不肯說,如果我多問幾句,他便會不耐煩地嚷嚷:‘你煩不煩,我的事你管那麼多幹嘛?’真想不到,乖了十幾年的孩子,怎麼突然變得不聽話了。”
應對策略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總會產生一些讓家長感到失落的變化,其中一個就是他們開始有隱私了。這時,孩子會把自己的日記本和一些小秘密“鎖起來”,對於家長的追問,孩子也開始顯得極不耐煩。而如果家長偷看了孩子的秘密,那麼就很可能招致他們的劇烈反抗。這一係列的行為變化表明,孩子在追求一種新的心理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恐怕很多家長都偷看過孩子的日記或其他的隱私,這麼做,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行為方式卻非常不妥。一旦被孩子發現,那麼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就會形成一條深深的溝壑。偷看隱私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是對孩子尊嚴的一種侵犯。家長如果想了解孩子,不妨嚐試著尊重孩子的權利,包括隱私權、選擇權、發言權等,與孩子成為一對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具體來說,為了讓孩子感受到他們被尊重了,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正確對待孩子的隱私
初中的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夠給他們一些屬於自己的空間。每個人都有不願讓別人知道的私事,即使是父母也不例外。然而,有些家長卻認為,自己的孩子能有什麼隱私,總想控製子女的一切。教育孩子,適當的管教是必要的,但隨著孩子的長大,培養孩子的自律和自覺習慣才是正確的教子方法。
進入初中後,孩子最厭煩的事就是父母幹涉過多。和孩子聊起心事時,常常會聽他們說這樣的話,“媽媽老是偷看我的短信,真是討厭。”“爸爸又在登陸我的QQ,肯定會查看我的聊天記錄,一點自由都沒有。”“我的日記被人翻了,肯定是爸媽搞的鬼。”……家長想了解孩子的情況可以理解,但這種侵犯隱私的做法顯然是錯誤的。
孩子在這一階段開始希望過獨立的生活,他們的內心自然也會儲存一些小秘密。例如他們會在日記裏記錄一些生活中的個人見解、成長經曆等,其實也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但在孩子心中,這些秘密是不願讓任何人見到的,如果家長貿然侵犯孩子的隱私權,很可能是什麼秘密也沒有看到,反而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初一的王優去上學的路上,突然發現自己忘了帶作業本,於是急忙趕回家。當他推開家門時,發現自己房間的門是開著的。王優悄悄地走過去,看到媽媽正坐在桌前翻看自己的日記。他跑過去奪回了日記,然後拿起桌上的作業本衝出了家門。後來媽媽幾次道歉,王優才原諒了她。
據王優說,其實日記裏隻是記錄了一些生活小事,並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內容。但當他看到媽媽偷看自己的日記時,他還是感到非常憤怒。“即使媽媽是我最親的人,她也不該偷看我的日記,我認為這是對我的侮辱。”
王優的想法,也是初中生普遍的想法。他們需要他人,尤其需要家長給予自己足夠的尊重,家長想了解孩子,渠道有很多種,切不可嚐試著去窺探孩子的隱私。
2.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有問題多征求孩子的意見
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彼此信任,因此要盡量避免和孩子發生衝突。因為初中階段孩子的情緒波動較大,當家長和孩子的意見發生分歧時,家長一定要用合適的方法去引導孩子,否則定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礙於兩者的交流。
和孩子討論問題時,家長要抱著一種征求的態度,多問問孩子:“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的?”征求孩子的意見,就是給了孩子自由發言權,這便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孩子得到了尊重,自然就不會再去頂撞家長。而如果家長一時間沒有控製住情緒,和孩子起了爭執,冷靜下來後,等孩子的氣也稍微消了一些,家長要主動去向孩子“道歉”,然後再開導孩子,效果會非常好。
3.對孩子切忌刨根問底
很多家庭,家長對孩子管得太寬,關於孩子的每一件事都喜歡刨根問底。孩子在學校裏學了什麼、放學後去了哪裏、常常和什麼同學一起玩等等。如果孩子回來晚一點,家長更是在孩子耳邊“喋喋不休”。
這種管理小學生的做法,放在初中生身上顯然是行不通的。一個想要獨立的人,你卻要他天天生活在監督之中,必然會引起他的反抗。而且家長這種尋根究底的問法,恰恰顯示出了對孩子的一種不信任,於是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家長關心地對孩子問寒問暖,孩子卻不領情地反抗或是撒謊蒙騙家長。
就說回家晚這件事吧,孩子可能是由於一些“私人”的事耽擱了。家長對孩子盤查,孩子不想說真相,就會編出各種理由搪塞,如留在學校做作業、老師問話、去同學家裏聚會等等。如果家長常常盤查孩子這些問題,孩子便會對家長的問話置之不理,一副“我偏不說,你愛怎樣就怎樣”的態度。如此一來,家長不僅聽不到孩子的真話,還惡化了兩代人之間的關係,得不償失。
而當家長尊重孩子,不過分追問孩子的生活瑣事時,孩子反倒容易對家長說心裏話。家長可以學著少管孩子的“閑事”,這樣做得到的孩子的回報,會比你想象中的還要多。
與孩子做朋友
寫給媽媽的話:
與孩子交往,朋友的身份遠比家長的身份更有效。而想和孩子交朋友,就必須要學會相互體諒、彼此理解。
生活案例
趙彤的爸爸在一家公司裏做經理,手下管著幾十號人,平時工作很勞累,回家後,他免不了會帶一點工作情緒,或是顯得很煩躁,或是對家裏人頤指氣使。
這不,回家看到妻子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他就有點不高興了:“怎麼還不做飯?一會兒小彤回來餓了怎麼辦?”“每次我提前做飯,你和小彤都有諸多意見,還是等你們都回來,問清楚後再做吧!”妻子一臉無奈地說。
這時,趙彤回來了。她把書包往桌子上一扔,說:“媽,你怎麼還沒有做飯?我都快餓死了。”看到家裏沒做飯,趙彤生氣地說。然後,她進了自己的房間,把門狠狠地摔上。
“這孩子怎麼回事?最近脾氣越來越壞了。這可不行,我要進去好好教育教育她。”爸爸站起身來,準備去教訓女兒,卻被妻子一把拽住。“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情緒都有些不穩定,有點小脾氣也是正常的。再說,你剛回家時不也是這樣嗎?要多理解小彤才行……”趙彤的爸爸覺得妻子說得有理,氣也就消了。
應對策略
孩子小時候,家長與孩子是一種主從關係,家長發號施令,孩子乖乖聽從。然而,等孩子上了初中,家長就要轉變自己的觀點,和孩子的關係要由以前的“主從式”變為“朋友式”。如果家長還是一味地維持自己的權威,居高臨下地教育孩子,隻會導致家長和孩子的矛盾加劇,讓孩子的逆反心理膨脹。要和孩子交朋友,必須要做到彼此理解。
1.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與孩子接觸時間最長、最親近的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需要與家長交流,也最需要家長的理解與支持。特別是進入初中後,孩子的自主意識增強,希望脫離家長的束縛,而此時如果家長不能改變自己的心態,不去傾聽孩子的心聲,不去理解孩子的行為,那麼兩代人的關係便會迅速惡化。
常有家長抱怨:“這孩子稍微長大一點,就不再聽家裏人的話了。”其實,家長也應該反問一下自己:“我有沒有聽過孩子的話?”作為大人,往往認為小孩子的想法是幼稚的,於是在聽孩子說話的時候,家長都會產生一種先入為主的想法,根本不留意孩子說什麼。與孩子溝通,家長要摒棄這種成見。對於初中的孩子,你越體諒他們,他們就會越聽你的話。
傾聽孩子說話,家長要注意運用“看”和“聽”的藝術。當孩子訴說心聲時,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的麵部表情、手勢等肢體動作,同時,要留意孩子說話的語調,並在合適的時機用簡短的話給孩子反饋,表明你在認真思考孩子的話。如果孩子說得不對,家長也不要馬上給予批評和反駁,首先要對孩子的看法表示理解和接納,與孩子達成共識後,再運用案例讓孩子自我反省,讓其找到正確的道路。
因此,從現在起,每天抽出幾分鍾或十幾分鍾的時間來做孩子的聽眾,憂其所憂,樂其所樂。當孩子對家長產生了足夠的信任感時,才可能會對家長說出自己的心裏話。
2.向孩子吐露心聲
溝通是相互的,要引導孩子對家長說出他們的心事,首先家長要學會和孩子交心。孩子拒絕和家長交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長不懂得與孩子交心。家長從來不告訴孩子自己內心的感受,那麼在孩子心中,家長就是家長,是像老師一樣管教自己的人。想要孩子暢所欲言,家長一定要對孩子打開心扉,讓孩子知道你的心事,這樣孩子才會對你說出他們的心事。
當然,有些父母也常常對孩子談起自己生活和工作的艱辛,但說話的語氣太有“架子”了,“你這個不爭氣的孩子,我每天在外工作都快累死了,你知道嗎?”這不是溝通,而是責備,這種帶有負麵情緒的“交流”,隻會讓孩子更加叛逆。
家長向孩子吐露心聲時,一定要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哪怕是說一些生活或工作中的煩惱,也要盡量少夾帶情緒,但可以對這些煩惱表現出一種無奈的神情。當孩子看到家長為工作和生活發愁時,往往會激發他們內心的奮鬥精神,試著為家長解憂,這樣自然也會大大拉近孩子和家長的心靈距離。
3.用理解來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初中生的身上,往往存在著一些劣跡:調皮、不愛學習、逃課、打架、撒謊等。但無論孩子表現得怎樣頑劣,他們內心都有上進的欲望,希望被老師和家長了解。因此,對於孩子的種種劣跡,批評遠遠比不上理解對孩子重要,理解才能激發出孩子的上進心。
楊堅曾是二中校園裏典型的“壞孩子”,上課時調皮搗蛋不說,他還經常騷擾班裏學習好的同學,時不時地拿東西逗同學一下,或是在同學旁邊大吵大嚷。對楊堅的這種行為,老師沒有懲罰他,而是理性地把他叫到辦公室裏談心。
談了一會兒後,老師發現,原來楊堅羨慕那些學習好的同學,可自己的成績卻又一直上不去,隻有通過打擾同學的學習,來消除內心的失落感。
知道這種情況後,老師對楊堅說:“原來你是想要學習好呀!其實想學習好並不難,老師可以幫助你。”老師和藹的態度,讓楊堅有點感動又有點疑惑。
“我知道你對英語很感興趣,隻要你再用點功,你的英語成績絕對不會比那些學習好的同學差。之後,再衝擊學習數學、語文……慢慢地突破,你的成績很快就會趕上來。”之後,在老師的幫助下,楊堅不僅改掉了壞毛病,而且進入了“好學生”的行列。
孩子在學習或生活上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時,往往不知道如何向別人尋求幫助,於是便以一種錯誤的形式發泄出來。這時,家長要多多理解孩子的處境,並伸出援助之手,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孩子生活與學習順利了,和家長的關係自然就和睦了。
溝通要講究方法
寫給媽媽的話:
有時,與孩子溝通比與大人溝通更為複雜,但隻要掌握了正確的方式方法,與孩子之間進行良好的交流並不是一件難事。
生活案例
提及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張佑的媽媽饒有興趣地說起了自己與孩子的溝通經曆:“自從和孩子的爸爸離婚後,孩子和我之間似乎多了一條溝壑。幾次想和孩子談心,結果都無功而返。然而,今天一次成功的談心經曆讓我明白,和孩子溝通,一定要選好時機和場合。
“前幾次談話,我都還沒說幾句,孩子就一副不耐煩的模樣,我以為他還沒有擺脫家庭破裂的陰影。現在我才知道,原來是我挑選錯了時機。記得上一次,我在客廳裏和他談話,當時他正在看足球比賽,兩眼直盯著電視,根本沒注意我說的是什麼。不一會兒,他就把我‘趕’出了客廳。
“而今天不同了,孩子想吃餃子,我們兩個就一邊包餃子,一邊聊天。這一次,我才明白孩子並不像我想的那樣不懂事,他不僅早就過了家庭破裂的那個坎兒,而且完全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後來,孩子還對我說了很多他以前從來沒有提及的事情,包括他在學校裏的表現,和老師同學的關係,以及他將來打算報考什麼學校等等。
“聽完孩子的話,我才知道孩子已經長大了。然後,我認真地告訴他,他的做法我都支持,可無論他怎麼做,學習知識都是必需的,因為現在的社會隻有知識才會給人永恒的競爭力。孩子聽到這裏,重重地點了點頭。
“除此之外,我還和孩子聊了很多生活瑣事,這讓我對他的想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其實,孩子一直都很優秀,隻是經曆有些少而已。這次談話,讓我和孩子的關係更近了一步,也讓我明白了怎樣才能有效地和孩子溝通。”
應對策略
現代家庭裏,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似乎越來越難了。有家長感慨地說:“孩子稍微長大一點就不聽話了,尤其是上了初中,他們總喜歡自己拿主意,我剛說兩句,孩子就會變得很不耐煩,有時候還會和我強嘴,無理取鬧。孩子變成這樣,我們一天也說不上幾句話,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家長不能與孩子溝通,問題出在哪裏?溝通是一門藝術,需要掌握合適的時機和方法,和孩子溝通更是如此,而多數家長恰恰不懂這門藝術。
和孩子交流溝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抓住合適的時機和方法,正如張佑的媽媽所說,包餃子時顯然要比孩子看節目時的談話容易得多。另外,和孩子談話時也要講究一定的談話技巧。那麼和孩子溝通時,具體要注意哪些方麵呢?
1.選擇一個合適的場合
“和孩子說話,當然是在家裏!”很多家長都會這麼認為。但家裏並不是一個特定的範圍,這裏所說的場合,是指和孩子說話時,周圍的具體環境。家裏的環境也是變化的,有時很吵鬧,有時很安靜,和孩子溝通時,自然要選擇相對安靜的時候。還有,如果家裏有外人在場,也要多多顧及孩子的感受,在外人麵前,說話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傷害孩子的自尊。
嶽雲瑋上初二後,第一次期末考試成績不怎麼理想,媽媽看到成績後,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孩子也因此鬱悶不已。後來,他們家裏來了親戚,聊天的時候,他們說起了孩子的成績。媽媽當著親戚的麵,又對孩子教訓了一通。說嶽雲瑋成績考得差,並警告他以後不準貪玩,更不準逃課和打架。
被媽媽當著親戚的麵訓斥的時候,嶽雲瑋低著頭,一句話也沒說。可他手上青筋凸起,麵色緋紅,明顯是自尊受到了傷害。第二天,嶽雲瑋從家裏偷拿了幾千塊錢,離家出走了。家裏人費了好大的勁兒,才把孩子找回來。
孩子離家出走,是因為孩子不懂事嗎?仔細想想,更多的責任在家長身上。家長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心,當著外人的麵對孩子橫加指責,孩子內心會有一種被親人瞧不起的感覺,最終選擇了離家出走。
那麼,和孩子談話,怎樣選擇談話的場合呢?如果家長是要鼓勵或讚揚孩子,自然要選擇人多的地方,讓大家都看到孩子的努力與成績。當然,這也是依孩子的性格而定的,對於容易驕傲的孩子,最好不要這麼做。如果家長要指出孩子的錯誤,那就一定要選擇私下裏指出。如果是批評孩子的話,更要選擇一個無人的地方。如果是和孩子談心,那麼要選擇一個周圍比較清幽的環境,例如,可以選擇和孩子在公園散步時,說說心裏話;也可以和孩子在家裏歇息時,說說悄悄話等。這種溝通方式,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2.把握好恰當的談話時機
生活中我們也能感受到,談話如果不選擇好時機,那麼談話的效果肯定不會理想,與孩子談話更是如此。當家長發現了孩子的問題後,不要急著立刻找孩子解決,有很多問題並不是越快解決越好。
根據具體問題,我們要具體分析,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家長對事情了解得還不夠仔細,隻是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想去斷定的,這種情況下家長和孩子談話時,會帶有主觀情緒,談話效果很差;另一種情況是孩子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比如孩子考試考砸了,那麼剛考完試,家長就不能直接和孩子聊成績,一定要過一段時間,等孩子對成績失利有一個冷靜的判斷後,再找機會和孩子談心。
還有一點需要家長注意,就是如果要和孩子談論一個較為嚴肅的話題,就不要選擇孩子剛從學校回來的那段時間。因為一天的學習讓孩子感覺很疲憊,就像大人工作了一天一樣,身心疲憊的狀態自然不利於交流。等孩子休息一兩個小時,身心得到放鬆後,家長再和孩子聊那些嚴肅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