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少些教訓,多些指點
家長與孩子交流時,要摒棄傳統的觀念,放下家長的架子,和孩子平等交流。在與孩子的交流中,隻有秉承雙向原則,才能達到理想的溝通效果。所謂雙向原則,就是雙方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以朋友的身份進行溝通,讓家長和孩子都有話能說。
雙向溝通需要家長給予孩子讚賞和鼓勵,讓孩子可以更加大膽、深入地展開交流。然後,家長再在合適的時候加以指點,以知心朋友的口吻,讓孩子明白家長的苦心。
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寫給媽媽的話:
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而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便是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內容。
生活案例
張宇是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提起這一點,社區裏的人都非常羨慕。大家常常去請教張宇的媽媽,問她是怎樣把孩子教育得如此優秀的。
談起教育孩子,張宇的媽媽總是會說到這樣一件事:“記得小宇上初一的時候,一天,我下班回家,偶然發現孩子在家裏找東西,幾乎所有的抽屜都被翻遍了。當時我意識到,孩子可能是想偷拿錢,但我並沒有直接問他或是訓他。
“到了吃晚飯的時候,我裝作不經意間問他:‘小宇,最近你有沒有什麼想買的東西?’兒子看了看我,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頭說:‘嗯,我想買一輛降價的山地自行車,優惠期馬上就要過了,可我身上存的錢不夠,還差了兩三百。’清楚了事情的原委,我想了一個主意:‘你看這樣好不好,我知道你打字的速度很快,我有一份兼職工作,咱們一起做,每天工作一個小時,過不了一個星期,那兩三百塊錢就到手了。’‘好啊!’小宇馬上就同意了。
“就這樣,小宇偷拿家裏錢的事結束了。而且,從那以後,小宇缺錢時總是找我做兼職賺錢。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一直很好,他有什麼問題,我也都能及時發現並解決。”
應對策略
孩子進入初中以後,對自己的未來都會有這樣的思考:我的未來到底該做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很多家長都簡單地給孩子定義為:好好學習,考上大學。然而,大學並不是一種職業,單單讓孩子好好學習顯然不是一種正確的引導。對孩子的引導要包含各個方麵,除了學習外,還要包括人生規劃以及興趣愛好的培養,讓孩子在輕鬆快樂的環境裏獲得更好的成長。引導孩子的成長,家長有幾個方麵要特別注意。
1.多與孩子共事,加深對孩子的了解
孩子上了初中以後,儼然已經成長為了一個小大人,如果家長還和以前一樣包辦孩子的一切,不僅會降低孩子的動手能力,還會讓孩子感到厭煩和不自由。然而,過度放手,家長又會擔心孩子步入歧途。這時,最佳的解決辦法自然是和孩子多多共同做一些事情,家長如果能成為孩子的同事和朋友,無疑會更有利於親子之間的溝通。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如果你能和孩子共同努力完成一項工作,你們之間一定能建立一種獨立於親情之外的友誼,讓親子間的關係更進一步。所以,家長可以嚐試和孩子一起做事,例如,與孩子共同參加小區裏、學校裏或電視上舉辦的某些活動。在活動中,家長和孩子一起規劃,克服種種困難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你們彼此之間的合作,一定會讓彼此的感情溝通更加順暢。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無論做什麼活動,在協作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一定要有分工、有交流、有配合、有支持,家長千萬不可單方麵獨攬大權,否則,便失去了與孩子共事的真正意義了。
2.讓孩子學會規劃自己的人生
所謂人生規劃,就是根據個人的發展誌向和興趣愛好,對未來道路做出的一種預先設計。孩子上初中時,會覺得自己的理想已經成熟,實際上,他們的理想還缺乏一定的現實基礎。此時,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迅速卻沒有明確的方向,孩子隻想著獨立和成熟,卻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做,其中,叛逆就是他們要體現自己成熟的一個方麵。
作為家長,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是必要的,必須讓孩子明白實現理想就應該腳踏實地地去努力、去付出,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戰勝實現理想途中的困難,以頑強的毅力衝破重重阻礙,達到理想的彼岸。
具體教育孩子時,首先家長要肯定孩子的想法,其次是讓孩子體驗成功,激發學習動力,最後再慢慢引導孩子了解社會,製定更加成熟的人生規劃。
例如,有的孩子在談到自己的未來時,說自己長大了要做一名司機,有些家長的第一反應是嗬斥:“做什麼司機?真是沒出息,至少要成為一名機械工程師才行。”顯然,孩子的看法和大人略有不同。他們的想法很單純,隻不過是根據興趣產生的一個美好的想法而已。家長無情地反駁,會讓孩子的熱情漸漸消退,最終變得平庸。這時,家長應該肯定孩子的想法,並告訴孩子要做司機需要學習機械知識,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然後家長可以買一些機械小製作,讓孩子在課餘時間培養學習機械的興趣,增加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最後,根據孩子對機械的感興趣程度,再給孩子講解社會知識,讓他們了解社會,樹立一個正確、遠大的理想。
3.發掘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對於初中生來說,學習固然重要,但興趣愛好也不能忽略。在勞累的學習過程中,讓孩子放鬆的最佳方法就是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隻要家長細心觀察,肯定能發現孩子感興趣的知識。如果仔細加以培養,不僅可以幫孩子放鬆身心,還可能為孩子發展出一種特長。
張雅小時候非常喜歡繪畫,上初中以後,因為學習壓力增加,就很少畫畫了。有一段時間,媽媽看到張雅常常因為學習愁眉不展,就想幫她放鬆精神。媽媽知道張雅喜歡繪畫,就幫她報了一個周末繪畫班。
一個月後,張雅學習繪畫的效果顯示出來了。由於她的繪畫天賦好,常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她的自信心大增,不僅繪畫越來越好,學習成績也提了上去,而且整個人看起來也清爽多了。之後,張雅在市區舉辦的繪畫比賽中多次獲獎,她的成績也漸漸進入了班級前幾名。
這就是興趣和愛好的作用,因為感興趣,所以才會去追求卓越,在任一行業裏做到了卓越,成功都會無意間降臨。
家長想發掘孩子的興趣,就要敢於讓孩子在多領域進行嚐試,找到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尊重並支持孩子作出選擇,讓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裏發展下去。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幫助孩子發現興趣,並在興趣中找到積極、健康的發展方向。
學會交際,更受歡迎
寫給媽媽的話:
讓孩子學會交際,就等於給了孩子更多的朋友。隻有會交際的孩子,才能在學校裏更受歡迎、更有自信。
生活案例
案例1:
劉悅是個很喜歡交朋友的孩子,身邊總有一群朋友。這些朋友有優有劣,其中有學校裏的優等生,但也不乏一些社會上的混混。然而,劉悅的父母卻一直沒有察覺到。
一天下午,劉悅的爸爸外出時,路過學校附近的一家餐館,正好有些餓,他準備進去吃點東西。剛進餐館,他就聽見了劉悅的聲音。往裏一瞧,發現劉悅正和幾個人在裏麵吃飯,幾個年齡不大的孩子還喝上了酒。
這時,隻見劉悅一邊喝酒一邊手舞足蹈地說:“哥幾個盡管吃、盡管喝,我家裏有的是錢。”聽到這裏,劉悅的爸爸氣壞了,但還是忍住沒有直接過去訓斥他。
到了晚上,劉悅回到家裏,爸爸問他請朋友吃飯喝酒的錢從哪裏來的。劉悅支支吾吾地說,是從媽媽的抽屜裏偷偷拿的。爸爸深深地歎了口氣,以前他認為孩子喜歡交朋友是件好事,可沒想到孩子竟然偷拿家裏的錢去討好朋友,看來是該好好教育孩子一番了。
案例2:
陳夢今年上初二,學習成績中上等。她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對比自己成績差的同學不屑一顧,隻願意和比自己成績好的同學交朋友。爸爸發現了孩子的這個缺點後,心想一定要幫孩子糾正過來,不然,將來孩子在學校裏會被孤立的。
一次周末,爸爸帶著陳夢去上鋼琴課,路上碰見了一個同學。爸爸對陳夢說:“前麵那個好像是你同學啊,快去和人家打個招呼。”陳夢不以為然地說:“她學習很差,我平時從來不和她說話,現在也沒必要和她打招呼。”聽了孩子的話,爸爸心裏很不高興。
在音樂課堂上,他們又遇見了那個孩子,陳夢的爸爸發現她的鋼琴彈得非常好。於是,他悄悄地對陳夢說:“看你同學的鋼琴彈得多好,你應該找機會多向她學習學習。如果以後你幫她補習文化課,她教你彈鋼琴,你們兩個不就更優秀了嗎?”陳夢覺得爸爸說得有道理,不禁點了點頭。
這時,爸爸又趁機教育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你不能單憑學習的好壞去交朋友啊!”
應對策略
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曾說過,一個企業家的成功,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要歸功於優秀的交際能力。無論是在社會上,還是在學校裏,交際能力的重要性都是顯而易見的。進入初中校園,孩子和更多的朋友、同學、老師接觸,這一階段,孩子的人格和心理素質逐步形成,而這一切都是從孩子的交際中培養出來的。
在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學到他人的優點,但同時也可能會沾染上一些劣習,由於孩子的辨別能力差,家長一定要加強監督。但監督並不是管教,盡管孩子在交際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種種弊端,可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曆練,能讓孩子變得更加獨立和成熟。缺乏交際的孩子性格會變得孤僻,因此,每一位合格的家長,都應該好好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
1.盡量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問題
從接觸外界開始,孩子就會建立屬於自己的朋友圈,特別是在上了初中以後,孩子的交際麵變廣,認識的朋友也會更多。這期間,難免與別的孩子發生爭執,兩個孩子之間吵架,甚至打架都會時有發生。
有的父母愛子心切,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馬上就會帶著孩子去找另一個孩子的家長“告狀”。其實,這種做法可能會讓另一個孩子表麵上屈服,但孩子間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會不斷加深。
初中的孩子心智還沒有成熟,與人交際時發生矛盾也是自然的,家長一定要明白這一點。隻要孩子不存在安全問題,家長最好不要介入孩子們之間的爭執,因為孩子隻有在爭執中學會自己尋找解決方法,才能逐漸學會如何與人交際。
2.教給孩子學會交談
在不同的場合說不同的話,隻有能說話、會說話的孩子,才會被大家喜歡。孩子交際能力的強弱,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體現在說話上。有很多孩子因為從小不愛說話,家長又不過問,認為這是孩子懂事的表現,結果孩子變得更加不善言談。有的孩子見了熟人也不打招呼,沉默寡言,交際圈自然會變得非常狹隘。
然而,不懂說話的技巧,胡亂發言的人,人際關係同樣會變得越來越差。在很多場合,如果說話不當,就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孩子進入初中這一階段,要想身心獲得健康發展,必須得學會如何與人交談。所以,家長要擔起這一責任,教給孩子掌握說話的技巧。
除了讓孩子掌握基本的談話技巧外,還要告訴孩子一點,就是必須學會傾聽。隻有懂得傾聽的人,才能脫離自我中心,才能了解別人的感受,然後交上更多的知心朋友。
3.讓孩子大膽地去交朋友
孩子學會談話技巧後,接著就是投注於實踐之中,而和同齡人交朋友無疑是鍛煉孩子交際能力的最佳渠道。友誼可以給孩子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豐富孩子的生活,讓孩子體會到交際的重要性。
特別是對於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的孩子,這不是懂事,而是一種膽怯的體現。如果孩子一直維持這種狀態,不僅交際能力差,性格也會變得自閉、自卑。因此,家長一定要多多鼓勵孩子拿出勇氣,試著和別人交往,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更加積極開朗。
4.教給孩子學會待客之道
有些孩子可能在學校裏與人相處得很好,但當他們單獨待客的時候,表現得卻非常糟糕,既不知道該如何稱呼別人,又不懂得主動打招呼,讓人覺得孩子真不懂事。其實,學會待客的過程,也是孩子跨越代溝的過程,讓孩子的交際能力和心智都能前進一大步。
對於這一點,家長可以讓孩子單獨去同學家做客,學習同學或同學的家長是如何對待他的。也可以讓孩子單獨接待朋友或同學,把孩子推上前線,與客人之間的事情都由他自己來處理。這樣做可以大大鍛煉孩子的交際能力,讓孩子更加擅長與人相處。
孩子要過的幾個“坎兒”
寫給媽媽的話:
孩子在學校裏有幾個難過的“坎兒”,其中最主要的三個是換老師、轉學、與同學產生糾紛。這三點看似事小,但如果家長不能及時給孩子提供幫助,這三個“坎兒”很有可能給孩子留下巨大的心理陰影。
生活案例
案例1:
早上,爸爸帶著王蒙去學校,王蒙的班主任看見了,不解地問他:“我記得王蒙都是一個人來學校,今天是怎麼了?您還送他來。”王蒙的爸爸無奈地說:“哎,小蒙上了初中後,本來一直是他自己來學校。可是,最近不知道他是怎麼回事,在家裏看上去很高興,一提起上學臉就陰下來了。以前從來沒有這樣過啊!今天他說自己不想上學了,這不,我隻能送他來了。”
等王蒙的爸爸走後,班主任把王蒙叫到辦公室,問了半天,王蒙終於說了實話。原來,他很喜歡之前班裏的數學老師,最近,數學老師調任了,學校又從別處調來了新的數學老師。王蒙和新老師相處不融洽,便產生了抵觸心理,不想來學校。
案例2:
張老師是初中二年級的一名班主任,每天上早自習前,他都會去教室裏清查一下人數。
周一,他來到教室裏查人數,有一個叫劉天的孩子沒有來。劉天剛從別的學校轉學來,張老師心想可能是家裏有些事情耽擱了。可等到上課時,劉天的座位還是空蕩蕩的。直到早上的課結束,依然不見劉天的影子。
張老師心裏有些不安,便給劉天的媽媽打電話詢問。沒想到,劉天的媽媽說,孩子早就帶著書包出門了。劉天沒去學校,老師和家長都著了慌,到處尋找,終於在社區的公園裏,看到正坐在長椅上發呆的孩子。後來,劉天解釋說,轉學到新學校,自己一個人都不認識,心裏覺得既孤單又害怕,所以就沒有去學校。
案例3:
早上到了上學的時間,李怡的房間裏還沒有動靜,媽媽做好早飯,喊了李怡幾聲也沒有回應。“這孩子不會生病了吧?”媽媽邊想邊走到李怡的門口,敲了敲門,還是沒有回應。輕輕地推開門,媽媽發現李怡穿戴整齊地躺在床上,看著精神還挺好的。
“寶貝,快要遲到了,你還不走嗎?”媽媽輕聲問道。“媽,我不想去學校了。”“嗯?為什麼啊?”“昨天我和同桌吵架了,我一點兒也不想再看見他……”
應對策略
初中階段,孩子的年齡、個頭發育非常快,但心智卻沒有那麼明顯的增長,有時還會鬧孩子脾氣。很多大人看來不起眼的小事,都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情緒。其中,有三個對孩子影響很大卻又常常被家長忽視的“坎兒”:換老師、轉學、與同學鬧矛盾。
這三點對孩子的學習和心理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孩子碰上任意一點都會產生厭學心理,甚至連學校也不想去。當孩子遇到這幾個“坎兒”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發現,然後給予孩子幫助和鼓勵,讓孩子順利地渡過這些“坎兒”。
1.鼓勵孩子多與新老師溝通,建立新的師生關係
班裏換了新老師,學生自然會有些不適應。就像我們換了新領導一樣,需要一定的時間去調整。而孩子因為不夠成熟,換了新老師後,他們更多的是產生抵觸心理。
對於這一點,我們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可同時家長也要告訴孩子,換老師後有失落感是正常的,但一定要學會重新振作起來,建立好新的師生關係。為此,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多與新老師溝通,增進彼此間的了解,與新老師搞好關係。
周五下午,張昭回家後,坐在沙發上,一副悶悶不樂的表情。爸爸看見了,走過去問道:“怎麼啦?誰惹你不高興了?”張昭抬頭看了看爸爸,歎了口氣說:“哎,你不知道,我們的語文老師可好了,但今天下午說是給我們上最後一節課,之後會換個新老師來。同學們都很不舍,換個新老師來一定不如他。”
“哦,原來是這麼回事啊。你見過新老師了嗎?”爸爸問。“這……還沒有,反正不如我們現在的老師,同學們都這麼想。”張昭咬著牙說。爸爸笑著說:“這樣吧,兒子,等你新老師來了,你多和他說說話,過段時間我們再說這件事。”
兩周之後,爸爸又問張昭:“怎麼樣,你還排斥你們的新語文老師嗎?”張昭一臉高興地說:“其實新老師也很好,和以前的老師一樣,愛說愛笑,我們都挺喜歡他的。”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抵觸新老師,並不是對新老師不滿,而是對原來老師的一種“戀舊”。因為孩子長時間地和原來的老師接觸,相互之間有了一定的感情,彼此也適應了教與學的方法,突然分開自然會戀戀不舍。這種眷戀,便是孩子抵觸新老師的根源。
但隻要孩子多與新老師溝通,便會拉近他們之間的距離,而且隨著孩子對新老師的了解,也開始適應新老師的教學方法,然後產生一種認知:原來新老師也挺好的。時間久了,孩子的“戀舊”心理淡化,對新老師的感情加深,就會喜歡上新老師,也會提起對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