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讓孩子多與新同學交朋友,消除轉學的陌生感
孩子轉學後,來到一個陌生的新環境,任誰也會產生一種寂寞和失落的感覺。為了讓孩子快速適應新環境,家長就要鼓勵孩子主動與新同學交朋友。讓孩子在課間參與到同學們的活動中,一起聊感興趣的話題、一起討論問題、一起做遊戲,周末還可以請同學到家裏來玩。這樣,孩子很快就可以和新同學混熟了。
其實,孩子轉學後,最缺乏的就是集體歸屬感,總覺得自己進入新學校,和大家比起來是個另類。然而,隻要被同學接納,這種集體歸屬感就能夠得到滿足,讓孩子對新學校產生感情,厭學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3.教導孩子,與同學相處要學會大度與承擔
孩子在學校裏與同學發生矛盾,回家後“訴苦”,然後不想去學校,該怎麼辦呢?首先家長盡量不要直接介入,以免激化孩子和同學間的矛盾。這種情況,家長要扮演一個好朋友的角色,勸說孩子要學會大度,主動承擔責任。即使孩子被欺負了,家長也要先了解事情的始末,弄清楚原因後,再想辦法解決。
如果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家長就與對方的父母或是老師溝通,但一切都不要當著自己孩子或是對方孩子的麵。家長通過交流,讓犯錯一方的孩子主動認錯,另一方大度接受,進而改善孩子之間的關係。
除了換老師、轉學、和同學產生矛盾外,孩子也可能會遇到其他的“坎兒”。但隻要家長做到仔細觀察、冷靜對待,幫助孩子渡過初中遇到的幾道“坎兒”,孩子一定會成長得更加健康。
“填平”代溝
寫給媽媽的話:
兩代人之間觀點、思想、理論必然存在差別,這也就形成了代溝。而多接觸、多溝通可以讓兩代人彼此更加了解,代溝便會逐漸淺化,甚至被完全“填平”。
生活案例
上了初中後,吳風和媽媽之間漸漸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調。和別人說起吳風,媽媽就有一肚子的氣:什麼吳風的消費觀念不對啦,玩得瘋瘋癲癲啦……最看不慣的是他每天坐在電腦前,不是玩遊戲就是聊天,一點學習和上進的念頭都沒有。
然而,吳風對媽媽也非常不滿意:媽媽天天在我耳邊嘮叨,還討厭我聽流行歌曲。這都什麼年代了,她竟然還那麼古板、落伍。說到遊戲,同學們都在玩。在學校裏學習一天了,回家還不能玩個遊戲嗎?媽媽管得也太寬了。
漸漸地,吳風母子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兩人幾乎沒有了共同語言,每次談話,說不了兩句,就彌漫起火藥味。
有一次,媽媽用自己兒時的經曆來教育孩子要節儉時,吳風竟然衝著媽媽吼道:“你別提那些老掉牙的事了行不行?都什麼年代了,還說那些過去的事……”兒子的一句話,讓媽媽愣在了原地,她真的不明白,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
應對策略
和孩子之間溝通困難,想必大多數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特別是孩子上了初中後,變得非常自以為是,嫌棄家長頑固、囉嗦、落伍。那麼,孩子和家長之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其實,對於這種現象,心理學家早已展開研究,並稱之為“世代隔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代溝。兩代人之間,因為環境、經曆和所處的時代不同,世界觀和人生觀有相對的出入,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有較大差異,進而影響到了兩代人之間的感情溝通。
相信所有的家長都想消除與自己孩子之間的代溝,然而要消除代溝,需要兩代人的共同努力,爭取減少兩代人之間的觀念差異,縮小代溝,以便於兩代人之間的溝通。要消除代溝,家長應該往哪個方向努力呢?
1.學會與時俱進,尋找與孩子溝通的共同語言
代溝存在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鮮明的一點是:孩子感覺家長跟不上時代,行為方式、穿著打扮都比較落後。舉例來說,年輕人都喜歡時尚前衛的打扮,燙發、染發、穿的衣服剪幾個洞等,這些在家長看來,都屬於不倫不類之列。然而,裝扮前衛正是孩子這一階段的生活方式,而家長還停留在過去傳統、守舊的思想中,兩者之間必然會產生摩擦,有代溝也是難免的。
改善這一狀況的方法隻有一種,就是家長在觀念上與時俱進,即使自己不這麼做,也要理解孩子的想法。想想我們年輕的時候,不是也做過很多父母不能理解的事情嗎?多接觸新事物,就算不能理解,至少也要達到接納的地步。
關於與時俱進這一方麵,張偉的爸爸深有感觸:“以前,麵對和兒子的代溝,我也無可奈何。不停地想辦法與他溝通,兩人的關係卻沒有取得一絲的進展。到最後,無論我說什麼,他都嫌我陳腐,甚至不願意再和我說話。
“後來,我經過深深的反省,發現其實孩子產生這種想法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不想吃剩下的飯菜,我們認為這是浪費,但孩子考慮的卻是衛生與健康;孩子上網玩遊戲、聊天,我們認為是不務正業,但孩子認為這也是一種娛樂與休息……
“為了能讓自己跟上時代,我開始主動向孩子請教,讓他教我上網。之後,我也玩起了網上博客,並寫了一篇名為《我眼中的聊天室》的博文,寫了一些關於聊天室的正麵作用。兒子把我的博文發給同學看,他們都羨慕兒子有一個通情達理的爸爸。而我們父子間的關係也急劇升溫,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可以看到,如果家長能像張偉的爸爸一樣,試著去了解、研究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學習一些新知識,兩代人必然能找到共同點,經過真情的溝通,代溝也將不複存在。
2.平行交談,增加與孩子共處的機會
代溝的形成除了家長的觀念落伍外,還有一點就是雙方相處的時間越來越短,交流也越來越少。有的家長除了吃晚飯外,幾乎和孩子沒有了別的接觸。這些家長說,平時工作很忙,回家後還有很多家務。而孩子每天都要學習,沒時間在一起說話……兩代人幾乎沒有相處的時間,又怎麼能做到相互了解呢?久而久之,代溝也就形成了。
也許有的家長說,不是我們不想和孩子在一起,而是孩子稍微長大一點後,根本不願意和我們在一起,常常會刻意躲著家長。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以用“平行交談”的方法來改善親子關係。
平行交談是指家長與孩子一起做普通家務的同時,進行輕鬆平等的溝通。而且要記得,溝通隻是一個輔助話題,在談話時,家長要盡量把注意力都放在做家務上。顯然,讓上初中的孩子坐下來雙方認真地交談,孩子一定會覺得非常不適。而這種平行交談的方法,則可以消除這一弊端,讓家長和孩子在談話的過程中都能感到輕鬆自在。
張珂今年考上了清華大學,說到家裏父母的教育,她常常回憶起上初中時,自己和媽媽一起度過的時光:“上了初中以後,同學們都說與父母有了隔閡。除了在飯桌上偶爾能說上幾句話,他們幾乎和家裏人再也沒有其他交流時間了。但我家裏卻不一樣,我上初中的三年,還是常常和媽媽在一起做事、一起逛書店、一起上街買衣服、一起做頭發等。
“去理發時,媽媽常問我她燙哪種頭發最好看。我們在理發店裏,一邊做頭發,一邊和理發的阿姨聊天,聊的範圍很廣,有社會上發生的事、最火的明星、學校裏流行的小說……雖然都已經過去好幾年了,但現在想起來還是非常懷念那段時光。”
張珂的媽媽所用的方法就是平行交流。與年輕的子女說話,平行交流往往能收到最好的效果,這種方法非常值得借鑒。
兩代人之間的代溝並不是洪水猛獸,作為家長,要消除與孩子之間的心理隔閡,就應和孩子多接觸、勤溝通,用恰當的方法消除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填平阻礙親子交流的代溝。
家長做個“和事佬”
寫給媽媽的話:
孩子上了初中後,常常會與身邊的人起“衝突”。這時,如果家長能夠為孩子化解衝突,做好“和事佬”,那麼兩代人之間的關係必然會更進一步。
生活案例
近來,上初二的張宇和大她三十歲的媽媽之間鬧騰得厲害,兩人的關係惡劣至極。小時候,張宇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可上了初中後,她成為追星一族,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收集偶像的宣傳畫,耽誤了學習,成績也由以前的尖子生變成了現在的中等生。不僅如此,她的性格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稍微說她兩句,她就會摔東西,再不然就把門反鎖上,怎麼叫也不開。
而張宇的媽媽本來是公認的好脾氣,但女兒的表現也讓她變得暴躁起來。有時,看到女兒摔東西,她也會大發雷霆,和女兒大吵大鬧。母女二人常常針尖對麥芒,互不相讓,家裏的聲音被鄰居戲稱為“高八度”。在外麵,隻要看到母女二人在一起,鄰居都不敢前去主動搭訕,生怕被兩座“火山”波及。
兩人爭吵可是苦了張宇的爸爸,每天生活在母女二人之間,看著她們不停地吵架、摔東西,張宇的爸爸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等她們吵完了再收拾東西。為此,他也常常疲憊不堪。
應對策略
張宇家的情況,正是現在社會上的一種新的家庭問題:更年期的媽媽碰上逆反期的孩子。因為國家提倡晚婚晚育,所以很多家長的年齡要比孩子大二十五到三十歲。當孩子上初中,進入逆反期時,媽媽的年齡也剛好進入更年期。孩子自我意識增強,想要獨立,性格叛逆;媽媽變得煩躁、緊張、焦慮,兩個處於心理動蕩期的人碰到一起,產生“交火”也就不足為怪了。其實,由於孩子的心理不穩定,心智不成熟,除了這種“雙期碰撞”外,他們還會與不同的人發生衝突,而此時的家長,就要做好“和事佬”的工作。
1.采用迂回策略化解“兩期”的矛盾
如果家裏存在“兩期”現象,那麼夾在中間的爸爸們就需要做點兒努力了。一個有見地的好爸爸,需要學會同時為妻子和孩子疏導情緒,理解和順應雙方,讓妻子和孩子做到心平氣和地溝通。
晚上,不知道什麼原因,上初中的楊涵和40歲的媽媽吵了起來,兩人你一句我一句,聲音都提到了最高分貝。看著母女倆越吵越起勁,後來甚至開始摔盤子砸碗了。楊涵的爸爸把兩人分別勸進屋裏。
他先是來到妻子身邊,耐心地聽妻子抱怨孩子的種種不是,等妻子發泄完了,他說:“你放心,我這就去好好說說孩子。”然後他來到楊涵的房間,告訴她:“你媽媽雖然罵了你,但其實還是心疼你的。而且你媽媽正在更年期,脾氣不好,你稍微順應著她一些。我也和你媽媽說了,讓她以後注意控製自己的脾氣。”事後,等楊涵的媽媽心情平靜了,楊涵的爸爸又細細勸說了她一番。
麵對“雙期碰撞”,逃避不是辦法,這一時期,父親要學會做個“和事佬”,幫妻子解開心結的同時,也成為孩子的好朋友。
2.遇到事情,家長要先冷靜下來
當家長聽到自己的孩子鬧事的時候,首先要學會讓自己冷靜下來。如果不知道該怎麼做,可以嚐試這一種方法:做深呼吸,連續深呼吸半分鍾,然後再去處理孩子的事。有的家長會說,這樣做有效果嗎?經過測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個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下麵是一名老師的教學經曆:
一天,班裏的一名同學著急地跑到辦公室,對我說:“沈老師,你趕快去班裏吧,劉海和王曼打起來了。”“這兩個搗蛋的家夥,盡給我添麻煩。”我邊走邊想。在教室裏勸開他們後,帶著兩人回到辦公室。
然後,我先深呼吸了幾次,把心裏的怒氣壓下去,然後心平氣和地問他們打架的原因,然後輕聲地教育了他們幾句,兩個孩子在我麵前都誠摯地向對方道了歉,回去以後,兩人也沒有再發生口角。
老師沒有大發雷霆,而是心平氣和地教育兩個孩子,冷靜地讓孩子明白他們的錯誤所在,然後加以改正,解決矛盾。孩子犯錯時,家長可以像沈老師一樣,做幾次深呼吸運動,讓心情平靜下來,然後再慢慢處理孩子的事情。
3.和孩子講理,首先要肯定他們
當孩子與別人發生爭執時,家長免不了想對孩子說教一番,但說教是要講究方法的。很多家長在與孩子講道理的時候,說話的語氣完全是一種指責。這種指責的語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對孩子指責,證明孩子做得不對,這恰恰傷了這一時期孩子想獲得他人認可的心。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即使家長說得再有理,孩子也根本不想聽。
所以,要給孩子講道理,必須學會去肯定孩子,表明你能理解他,同時希望他也能理解你。例如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一定懂這些道理,而且記得上一次你就做得非常對……”然後,再和孩子講道理,他們才能學著去理解你。
正確的異性交往
寫給媽媽的話:
孩子與異性交往是必要的,但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學會控製自己,以免他們步入早戀的誤區。
生活案例
於翔是個初二的學生,為人非常開朗。因為進入了青春期,他的身體和心理都成長了不少,開始變得更加關注異性了。
在於翔的異性朋友中,有個和他從小一起長大的女孩,兩人的關係非常好。上了初中後,兩人又在同一間學校,關係更加密切,上學和放學常常一起走。於翔的媽媽知道後,有些不高興。
一天,媽媽回家時,看見於翔和那個女孩有說有笑地散步,便馬上走過去命令兒子跟自己回去。於翔不理解,自己隻是和那個女孩在路上說說話而已,媽媽為什麼連這都不允許呢?以前他們就是這樣,媽媽都不問,可現在到底是怎麼了?
吃過晚飯,媽媽把於翔叫到客廳,一臉嚴肅地說:“以後,你少和那個女孩來往,如果再看見你們閑逛,我連那個女孩也一起教訓。”聽了這話,於翔辯解說:“我們在一起怎麼了?從小就是這樣啊!我們又沒有戀愛,你少胡亂猜忌。”
“你別騙我了,小時候和現在能一樣?你們這個年齡的男女常常在一起,怎麼可能不談戀愛。不管怎麼說,以後你就是不能和她來往。”媽媽堅持己見。這時,於翔憤怒地說:“和誰交往是我的自由,你管不著。”
“什麼?你這孩子竟敢跟我頂嘴,反了你了……”媽媽正要訓斥於翔,但於翔卻已經返回自己的房間,把門反鎖上,怎麼叫也不開。
應對策略
與人交往是每個人必需的,其中,異性交往和同性交往一樣重要,兩者都需要孩子深入了解。孩子小時候沒那麼多心思,但上了初中後,開始對異性產生一種懵懂的情愫。因此,家長都擔心孩子與異性交往時,不慎誤入早戀的禁區,影響生活與學習。
家長的擔心是有道理的,然而,過於擔心孩子早戀,甚至到草木皆兵的地步就不對了。孩子與異性交往,家長可以監督,但絕不能禁止。禁止孩子與異性接觸不僅起不到防止孩子早戀的作用,反而會破壞親子間的關係。
其實,孩子與異性交往,家長更應該給予支持和鼓勵。男孩子做事比較粗心但勇敢,女孩子做事雖然細膩但缺乏決斷,異性之間的交往可以促使他們的性格互補,向著更加全麵的方向發展。想讓孩子正確地與異性交往,家長應該注意哪些方麵呢?
1.告訴孩子,可以與異性交往,但不要過於熱情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對異性總是存在著一種奇妙的感情。如果在交往的過程中,有一方表現得非常熱情,就會讓另一方胡思亂想,進而可能導致雙方都陷入感情混亂中,不能自拔。因此,與異性間的交流最好是順其自然,把異性當作普通的朋友,兩人的交往才能正常進行。
劉月正讀初一,是個非常開朗的男孩,且樂於助人。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劉月碰到了同班的一個女孩,她手裏拎著一個很大的包裹。於是,劉月主動上前和女孩打招呼,並要幫對方拎包裹。女孩接受了,然後兩人一起順路往前走。
到了該分開的時候,女孩要自己拎包裹回家。劉月本來打算一直送女孩回家,但他想起媽媽的教導,對異性不可過於熱情,否則兩人間的友誼就變味了。所以,他便把包裹還給了女孩,兩人各自回家了。
想和異性維持好朋友的關係,就要像劉月一樣,與異性交往時絕對不可過於熱情,這樣的異性友誼才能長久保持。家長在孩子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一定要仔細告誡其這一點,特別是孩子在幫助異性的過程中,過於熱情的表現,會讓對方覺得孩子別有所圖。
2.教導孩子,與異性交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正常的男女交往有利於孩子間相互了解,減少對彼此的神秘感,避免孩子因為對異性的好奇心而進入早戀。但與異性接觸時,保持一顆平常心是必要的。
家長要告訴孩子,支持他們與異性交往,但一定要控製內心情感的萌動,保持友誼的純潔。而且與異性交往時,需要把握相對的尺度,少和異性單獨接觸;沒有特殊事情,不要約會;盡量廣泛地與異性交流,注意交往的分寸。
3.家長要慎重對待孩子的深度異性交往
孩子與異性交往時,家長雖然不能表現得過於敏感,但一定要仔細觀察。如果發現孩子與其中的某個異性接觸頻繁時,家長就要高度重視了,防止兩個孩子進入早戀的誤區。但此時的家長一定要保持冷靜,既不能驚慌失措,更不能強加幹預,而是要找到孩子犯錯的根源,正確地加以引導。
一般來說,孩子開始喜歡異性的時候,往往伴隨有一些“不正常”的舉動,例如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說話吞吞吐吐,成績快速下降等。當出現這些現象時,孩子就有可能是喜歡上某人了。然後,家長需要進一步觀察和分析,找到孩子思想變化的根源,以及孩子具體喜歡的人,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在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教育方式,切不可對外人宣揚。因為這種事情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隱私,一旦被別人知曉,很有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當然,也不能采用強製的方式,逼迫孩子不能和異性交往,這樣做隻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得不償失。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以找機會教孩子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同時,請孩子信得過的朋友幫忙,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們幫自己的孩子走出感情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