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鍛煉,身體是基礎
寫給媽媽的話:
身體是學習的基礎,讓孩子鍛煉出一副好身體,才能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之中。
生活案例
趙祥是一名初三的孩子,由於從小就不愛運動,導致身體越長越胖,也非常虛弱。隻要有流行感冒,他必被傳染。爸爸看到孩子的健康一日不如一日,很是著急,他開始常常提醒趙祥多運動、多鍛煉,但趙祥就是不聽。他還甚是有理地說:“現在我已經上初三了,學習非常忙,哪有空鍛煉啊?”
爸爸對他說:“隻要你平時多鍛煉身體,身體素質好了,大腦的狀態也就會更好,這樣你的學習效率才能提上去啊!所以,鍛煉雖然占了一點時間,但絕對不會耽誤學習的。想想你現在,動不動就生病,病了還怎麼學習啊?”
盡管爸爸這麼說,可趙祥就是不以為然。當然,不想運動除了怕耽誤學習外,還因為他也有點懶惰。拖著個沉重的身體到處跑,還對學習沒好處,他才不幹呢。爸爸也察覺到了兒子的這種心理,便繼續說:“你要清楚,不好好鍛煉的話,你可考不上重點高中。”
這句話讓趙祥有些驚訝,還沒等他發問,爸爸又接著說:“你想啊,中考還包括體育這一項目,如果體育分數低,肯定會影響到你的總體成績。到時候,如果因為體育拉了幾分沒考上重點高中,那可就虧大發了。”
趙祥點了點頭,決定配合爸爸製定一個計劃來鍛煉身體,爭取在這一年的時間裏,把身體鍛煉好,讓體育成績提上去。
應對策略
初中三年,是孩子身體發育最快的時間段,除了要給孩子補充充足的營養外,還要讓孩子加強鍛煉。隻有足夠的運動,孩子的身體才能發育良好;有個好身體,孩子才能更加輕鬆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然而,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上了初中後,學習才是他們的第一要務,鍛煉身體什麼的,以後再說。事實上,缺乏鍛煉,會直接影響到孩子身體的協調、力量、耐力、心肺和神經功能的發育。孩子經常處於一個渾渾噩噩的狀態,又怎麼能夠安心學習呢?
而且孩子上完初中後,是三年學習更為緊張的高中。到那時,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鍛煉了。並且體育考試早就列為中考項目,孩子的體育成績差,一樣會影響到總體成績。其實,即使中考沒有體育這一項,家長也要教育孩子加強鍛煉,保證身體健康,讓孩子在身心輕鬆的狀態下學習。有些家長會說,孩子就是不喜歡運動,該怎麼辦呢?對此,我們不妨試試下麵的方法:
1.培養孩子的運動熱情
有的孩子上了初三後,麵對中考的壓力,他們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了學習之中。有時,就連學校的早操也不參加,上體育課時,還帶著課本在角落裏寫寫劃劃。殊不知,這樣做是舍本逐末,他們丟棄了良好的學習狀態,換來這一點無關緊要的“努力”。
王恒很喜歡足球,但上了初二以後,由於新學科的增加,學習上有了壓力,他就很少再去踢球了。不僅如此,到了周末,他也不怎麼出去找同學們玩了,整天一個人悶在屋裏學習物理與幾何。
爸爸看到孩子回家後總是待在屋裏,就找了個機會問他怎麼不出去運動了。王恒對爸爸說,因為多了兩門新學科,他感到學習時間不夠用,不想再在運動上浪費時間了。這時,爸爸教育他說:“你可以注意一下,班裏成績好的人,並不是那些天天隻知道埋頭學習的人。適當地放鬆身心,參加運動,才能讓你有更好的狀態,學習起來也更輕鬆。”
事實確實如此,常運動,學會放鬆身心,學習才能更輕鬆。而想讓孩子自願參加運動,家長就要培養出孩子的運動興趣,激發他們的鍛煉熱情。比如,現在有很多孩子喜歡體育明星,家長可以培養他們做感興趣的體育運動。男孩子可以踢足球、打籃球等,女孩子可以打排球、遊泳等。總之,找出孩子比較喜歡的體育項目,支持孩子多參加這些項目,給孩子買合適的運動器材,讓他們有更多運動的機會,鍛煉出好身體。
在鼓勵孩子運動時家長還需要注意一點,就是要為孩子創造出一個輕鬆的運動氛圍,不能給孩子製定運動任務量,要讓孩子在運動中感受到舒心與快樂。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對運動充滿熱情,把運動當成一種愛好,並一直堅持下去。
2.為孩子製定一份鍛煉計劃
對孩子來說,一份合理的鍛煉計劃是必須的,它可以讓孩子品嚐到自己在運動過程中的收獲。當計劃一步步實現時,那種成就感也可以為孩子提供堅持鍛煉下去的動力。
然而,鍛煉計劃並不是給孩子下達任務量,而是給孩子畫出每個鍛煉階段的成長線。讓孩子知道,通過運動,他們的身體素質有了實質性的提升。鍛煉計劃的製定要與孩子仔細商議,清楚孩子想要達到的目標後,再確定鍛煉計劃做成什麼樣子。
3.積極督促,幫孩子戰勝懶惰
懶惰可以說是人的一大共性,孩子當然也不例外。家長不加以督促,自製力不強的孩子就可能會偷懶。如果偷懶成為習慣,他們就不能持之以恒地鍛煉了。
督促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最為有效的,便是家長也參與到運動中。為孩子做好表率,是家長的任務。如果家長給自己製定一個鍛煉計劃,然後嚴格執行,孩子就會乖乖效仿。為此,家長和孩子之間可以相互製作一個簡單的督促表,記下雙方每周鍛煉的時間、次數、運動量等。把這張督促表貼在家中顯眼的位置,方便家長和孩子都能夠做好自我監督。
4.指導孩子要安全地運動
孩子的身體發育還沒有成熟,參加體育運動時,如果不加防備,很有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因此,家長一定要指導孩子進行安全、科學的運動。
雖然不能給孩子製定任務量,但一定要告訴孩子,讓他們自己注意運動的量度。運動量過少就失去了運動的意義,運動量過大很有可能造成肌肉拉傷,損害身體。因此,家長要根據孩子的身體素質,為他們製定一個合適的運動量,幫助孩子在達到鍛煉身體目的的同時,不至於損壞身體。
另外,家長要教育孩子,在運動的前後都要注意做準備和放鬆活動。運動前,做好熱身運動,讓身體提前進入運動狀態,有效防止肌肉拉傷;運動後,做一些緩和的動作,調整呼吸,讓身體重返靜止狀態。
勞動教育,別樣的愛
寫給媽媽的話:
對於孩子來說,家庭就是他們成長的沃土,而家庭勞動也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元素。讓孩子去做家務,不僅能讓他們學會承擔一些家庭責任,更能讓他們體會到父母的艱辛與不易。
生活案例
周日中午,張培在家裏做作業,而媽媽準備對家裏進行一次大掃除。她對張培說:“小培,一會兒要洗衣服了,你把臥室裏的被罩和床單拿出來。”張培頭也沒抬地回道:“媽媽,我正忙著寫作業呢,你自己弄吧。”
聽女兒這麼說,媽媽有些不高興,畢竟孩子都上初中了,怎麼能不幫忙做一點家務?將來考入高中,住校以後可怎麼辦?於是,媽媽來到女兒身邊,語重心長地說:“小培,你現在已經上初二了,該學會做些家務了。不然高中住校後,誰來幫你做這些事啊?”
“媽媽,記得我小時候想主動做點家務,但你一直不讓。想幫忙做飯,你怕我弄不幹淨;想幫忙洗碗,你怕我打碎了;想幫忙洗衣服,你又嫌我洗不幹淨。今天是怎麼了,突然要求我來幫忙了?”張培不解地問。
“小時候這些事情還不該你做,但現在你已經長大了,如果不學會自理,以後怎麼適應獨立生活啊?到了你這個年齡,學會做家務也是你的必修課之一啊。”
“嗯,好吧,那麼從今天起,就讓我來做媽媽的家庭小助手。”張培放下書本,跟媽媽開始大掃除。
應對策略
生活就是一種教育。在現代家庭裏,從來不做家務的孩子大有人在,這也養成了社會上的一種特殊群體:啃老族。孩子進入社會以後,萬事還是依賴父母。“啃老族”的形成,就是因為孩子從小就接受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家長受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觀念的影響,忽視了對孩子的勞動教育,萬事大包大攬,讓孩子養成了事事依賴別人的精神殘疾。
其實,讓孩子做一些家務,不僅不會影響學習,還會幫助孩子培養不怕吃苦的優良品質。特別是孩子上了初中以後,他們已經具備了做家務的能力。通過做家務,可以讓孩子學會承擔家庭責任,學到很多生活必備常識,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促進孩子全麵發展。
但說起讓孩子做家務,有的家長難免犯愁。因為孩子從小就嬌生慣養,現在讓他們做這些事情,他們怎麼會願意呢?對此,家長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給孩子吃點懶惰的苦頭,讓他們學會主動做家務
蘇聯知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而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要讓孩子知道,麵包來之不易,這種勞動對孩子來說是真正的快樂。”對於家務,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學,不要認為很多事情孩子長大了就明白了。小時候養成了習慣,長大後更加改不了了。
如果孩子因為懶惰而不願做家務,家長千萬不可慣著孩子,一定要想方設法給孩子吃點苦頭,讓他們懂得學會做家務的必要性。
李銘今年上初一,別說幫家裏人做家務,他連自己的衣服都不願意洗。平時,他的房間裏總是一團糟,課本、鋼筆、作業紙扔得到處都是,床上、寫字台旁、地上丟的全是垃圾。每天一打開他的房門,媽媽都看不下去,隻能幫他打掃。
一天早上,該去上學了,可李銘還在房間裏急急忙忙地找英語課本。他一邊找一邊對媽媽發牢騷:“我都和您說了多少次了,別整理我的房間,東西亂我才能找著。現在可好,您整理完後,我的課本就不見了。”過了一會兒,媽媽幫他找到英語課本後,說:“你的房間亂得都不能看,客人來了影響多不好?你不收拾,以後我還得收拾。”
就這樣,李銘連著好幾次找不到東西後,隻要看見媽媽進自己的房間,他就忙說:“別動,我自己來。”慢慢地,李銘似乎開始習慣了收拾東西。有時家裏人不在,他一個人也會把家裏收拾得幹幹淨淨。
孩子的懶惰多數都是家長養成的,但隻要家長動一些小心思,讓孩子嚐到懶惰的“苦頭”,那麼他們就會學著主動做家務,以免以後再吃“苦頭”。
2.多幾句讚揚,讓孩子在勞動中獲得肯定和快樂
讓孩子吃苦,可以迫使他們去做家務。但是,教育孩子的方式,讚揚顯然要比吃苦來得更有效果。當孩子幫家長做家務的時候,哪怕是再小的事,家長也要記得給予表揚。
小時候的劉苗是個愛勞動的孩子,但上了初中以後,她好像變得有些懶了。以前,她總是主動搶著做家務,可現在,叫她幾聲,她也懶得應一下。
一天晚上,媽媽因為回家很晚,劉苗隻好自己做了晚飯。回家後,媽媽看到女兒已經做好晚飯,連連讚揚道:“我女兒長大啦,終於知道疼媽媽了。”雖然晚飯做得很難吃,但媽媽還是吃得非常高興。
也是從這件事後,劉苗似乎又變回了以前的樣子,開始主動幫忙做家務。媽媽為此見人就誇,母女倆的關係變得更融洽了。
對孩子讚揚幾句看似無關緊要,但這種肯定恰恰能激發孩子自尊自強的心,讓他們主動學會擔起家務,擔起家庭責任。
3.給孩子一點獎勵,“引誘”他們參與勞動
很多時候,家長都會把獎勵與孩子的成績聯係起來。而這一點,放到做家務上,同樣有效,而且教育效果更佳。給孩子零用錢時,家長可以把零用錢的數量與家務量聯係起來,讓孩子明白,金錢是靠勞動獲得的,減少孩子不勞而獲的心理。
張謙最近搬了新家。剛住進新房時,媽媽想請個工人打掃房間,每小時20元。爸爸知道後,決定把這件事交給張謙,條件是每小時25元。張謙高興地接受了,然後馬上興致勃勃地幹起活來,把房間裏的每一個角落都打掃得非常幹淨。
這一次打掃衛生勞動,不僅調動了張謙的勞動積極性,還讓他明白了賺錢的辛苦。而且,錢還落入了自家人的手裏,一舉三得,一家人都很高興。
孩子願不願意做家務,關鍵還是看家長能否加以善導。孩子上了初中以後,家長一定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處理好自己事情的同時,開始幫忙做家務。勞動教育也是一種愛,它可以讓孩子走出家長的庇佑,學會自理、學會獨立。
網絡要“疏”不要“堵”
寫給媽媽的話:
孩子沉迷於網絡會對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對孩子上網一味地圍追堵截,隻會讓孩子學會如何鑽空子。教給孩子正確認識網絡、疏導身心才是解決孩子沉迷網絡的最佳辦法。
生活案例
案例1:
常威上小學時學習非常好,今年剛上初中,期中考試成績下來後,考得一塌糊塗。他的爸媽也不清楚原因,以為是兒子換了新環境,不能適應老師和同學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所以並沒有在意。他們隻是對兒子說,在學校裏要好好學習。
有一天,媽媽接到常威班主任的電話,說常威經常逃課,今天又沒去。這個消息讓媽媽大吃一驚,她連忙趕到學校。通過詢問同學,得知常威經常去學校附近的一間網吧玩遊戲。於是,常威的媽媽去了那間網吧,果然見到了常威。
把常威從網吧叫出來,媽媽告誡他以後不準再來這裏玩遊戲,常威也信誓旦旦地保證了。可沒過幾天,班主任又打電話給常威的媽媽,說孩子逃課了。
這次,媽媽直接趕到那個網吧,看見常威還在那裏玩遊戲。常威見到媽媽,連忙低頭認錯,並保證以後自己不再來網吧玩遊戲了。可麵對孩子的再次承諾,媽媽怎麼能相信呢?她對孩子迷戀上網真是一籌莫展。
案例2:
初二暑假,張誠突然迷上了網絡遊戲,每天守著電腦,一玩起來就是一整天。吃飯的時候,喊他四五次他才出來。看到孩子沉迷於網絡遊戲,爸爸很是著急,同時也認識到了因為自己的疏忽,常常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對孩子的關心。
為了讓孩子擺脫網絡遊戲,爸爸放下了繁忙的工作,開始來和兒子套近乎。每天中午,他都會抽出兩個小時的時間陪孩子玩,遊泳、打球、下棋……父子兩個度過了一個歡樂的夏天,而張誠也對網絡遊戲不那麼感興趣了。
暑假結束後,張誠又投入到了緊張的學習中。休息時,他就會喊爸爸一起打球、下棋,對上網玩遊戲一點興趣也沒有了。
應對策略
近年來,孩子因為沉迷於網絡遊戲而耽擱學習,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屢見不鮮。很多孩子玩網絡遊戲上癮後,整個人都變了,變得沉默寡言,成績更是一落千丈。根據網絡調查顯示,初中生的上網學生比例為30%,其中,上網成癮的學生占10%~15%。
麵對孩子的網癮行為,家長該如何糾正和預防呢?對於這個問題,家長們也是各出奇招:有的做起了孩子的專職司機,天天接送孩子上下學;有的規定時間,到了幾點,孩子必須回家;還有的減少孩子的零花錢,讓孩子沒錢上網……這些嚴防孩子上網的辦法有沒有效果呢?顯然,孩子並沒有放棄上網,而是和家長玩起了心眼,想方設法地去上網。逃課、偷錢、騙家長,無所不用其極。
如此看來,“堵”絕對不是阻止孩子上網的好方法,如果想讓孩子正確地麵對上網問題,需要家長對孩子進行疏導,幫助孩子擺脫迷戀網絡的心態。
1.多陪陪孩子,別讓他們感到孤單
沉迷於網絡是一種病態,由於對現實的生活感到枯燥,孩子才會對網絡世界感興趣。這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真正讓孩子墮落的不是網絡,而是孩子的內心。
現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如果家長常常不能在家陪孩子,孩子感到無聊時,隻能靠上網來消磨時間了。
有個初二的孩子和老師說起玩網絡遊戲時,提到了自己的經曆:“因為天天忙著生意,爸爸媽媽每天都早出晚歸。通常早上我還沒有醒過來他們就已經走了,可到晚上我睡著了他們還沒有回來。有時他們出差,一走就是兩三個星期。為了打發無聊的時間,我就開始上網玩遊戲,有網上的人陪伴,我才不會感到孤獨。”
要解決孩子迷戀網絡的問題,隻有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體會到家長的關心,他們才會對現實更感興趣,進而擺脫網絡的吸引。另外,麵對孩子迷戀網絡遊戲時,家長不應該說教、甚至打罵孩子,這樣做不僅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會讓孩子跌進網絡的深淵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