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發掘孩子的興趣,轉移他們對網絡的注意力
有的孩子玩網絡遊戲,是一種爭強好勝的心理。因為班裏免不了會有孩子玩網絡遊戲,為了顯示自己比他人強,孩子也加入到網絡遊戲中,和其他的孩子一爭高低。麵對這種情況,家長就要通過孩子所玩的遊戲,找到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東西,然後培養孩子的興趣,轉移他們對網絡的注意力。
馮欣是一名初一的學生,最近對上網玩遊戲入迷了。媽媽知道後,並沒有責備他,而是向馮欣討教網絡遊戲的玩法。看到媽媽向自己學遊戲,他把玩遊戲的過程以及遊戲勝利後那種激動的心情全都詳細地說了出來。
從孩子的描述中,媽媽得知孩子原來是約了幾個同學一起玩,通過這種競爭遊戲,孩子可以從中得到優勝感。後來,媽媽就常常約朋友帶著孩子一起出去郊遊,順便展開豐富多彩的競爭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馮欣不僅滿足了求勝心理,還學習了知識,鍛煉了身體,上網玩遊戲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
找出孩子玩遊戲的真正目的,然後在現實世界中滿足孩子的需求,慢慢地,孩子便會對上網玩遊戲失去興致了。
3.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常常帶孩子參加一些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不僅可以減少孩子上網的時間,還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感情,同時,還能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讓孩子的生活狀態更加健康。
魏東是初二的學生,在暑假裏,因為好奇心的緣故,喜歡上了網絡遊戲。由於父母疏於看管,很快他就迷上了網遊。爸爸知道後,先是對孩子說了玩網遊的危害性,但並沒有什麼效果。之後,為了盡量減少孩子上網玩遊戲的時間,在周末或假期時間,除了寫作業外,爸爸便帶著魏東參加各種集體活動。
一段時間後,魏東在集體活動中結識了很多朋友,交際越來越廣,玩遊戲的時間也越來越少,逐漸就戒掉了沉迷於網遊的毛病。
孩子沉迷於遊戲,主要是因為他們心智不成熟,對新奇的、好玩的事物不能自拔,但隻要家長注意幫孩子一把,用更利於身心健康的活動來代替玩網絡遊戲,孩子一定能夠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寫給媽媽的話:
初中三年正是孩子長身體的階段,良好的飲食習慣必不可缺。因此,家長要教育孩子學會科學飲食,以免造成營養失衡。
生活案例
沈音一直飯量就很小,而且不怎麼喜歡吃肉,上了初中後,每天還是隻吃一小碗米飯。看著孩子骨瘦如柴的樣子,媽媽非常煩惱。初中正是孩子長身體的時候,孩子每天吃那麼一點,而且幾乎不吃肉,肯定會阻礙身體的發育。
沈音不喜歡吃肉的原因,說起來還和她媽媽有關係。沈音出生後的幾年,媽媽為了減肥,就很少再吃肉了。受到媽媽的影響,沈音從小就不喜歡吃肉,直到現在,因為母女二人都不吃肉,家裏很少再買肉了。又因為家裏零食、水果充足,她吃飯也吃得很少。
為了糾正孩子錯誤的飲食習慣,媽媽常常教育沈音,少吃零食多吃飯,偶爾她還會給孩子買點雞鴨魚肉補補身體。但這些都不起什麼作用,沈音還是我行我素,每頓飯隻吃一小碗米飯,夾幾根青菜,買的雞鴨魚肉她也不吃,媽媽真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應對策略
現代家庭裏的孩子,因為家人寵愛有加,多少都有點偏食、挑食的壞毛病。小時候,家長不怎麼過問也沒什麼,但到了初中,正是孩子生長發育最快的階段,如果孩子偏食、挑食的現象依然嚴重,身體攝入營養不足,肯定會影響到身體發育,健康狀況也會下降,進而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也會受到影響。
孩子挑食的毛病並不是根深蒂固的,這種毛病雖然難以戒除,但隻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用科學的方法,一定可以逐步改進孩子的飲食習慣,讓孩子養成科學、健康的飲食習慣。
1.家長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對父母行為的模仿,是孩子的一種本能。飲食習慣也是一樣,家長的飲食習慣決定了孩子的飲食習慣。如果家長有挑食、偏食的壞毛病,吃飯常常挑三揀四,那麼孩子怎麼可能進行合理膳食呢?所以,想要孩子不挑食、不偏食,首先家長要從自己做起。
陳磊一直有挑食的壞毛病,媽媽常常說他:“你這孩子,吃飯總是挑這挑那,好吃的能撐死,難吃的死不吃。看看你都瘦成啥樣了,吃飯還那麼挑。”
其實,陳磊挑食的習慣是跟爸爸學的,爸爸吃飯時,常常從碗裏挑出不喜歡吃的東西,時間久了,陳磊也養成了挑食的毛病。為此,他們爺倆都犯了胃病。
為了給孩子做個表率,也為了家人的身體健康,爸爸下決心改正自己不良的飲食方式,吃飯再也不挑食了。半年之後,陳磊挑食的毛病也沒有了,同時,爺倆的胃病都好了。
隻有家長不挑食、不偏食,有一個好身體,對孩子進行飲食教育才會更加有效。為孩子樹立一個飲食的好榜樣,是每個家長的責任之一。
2.讓孩子養成有規律的飲食習慣
孩子偏食的習慣,主要是因為飲食不規律造成的。現在生活比較富裕,家長對孩子可以說是有求必應。特別是在吃的方麵,孩子想吃什麼零食,家長都會滿足孩子,生怕虧了孩子的嘴,這種情況恰恰破壞了孩子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孩子因為吃了太多的零食,到了飯點卻不想吃飯,而零食根本滿足不了孩子的營養需求。
陳剛是名初一的學生,回家後,總能見他手裏拿著一包零食晃來晃去。什麼餅幹啦、炸饃片啦等等,都是他小時候愛吃的東西,家人常常能聽到他嘴裏“咯咯吱吱”地響。但到了吃飯的時候,他就老實多了,半天才吃一口,家人勸他多吃點,他卻說自己不餓,還經常不吃早飯。
為此,媽媽說了他很多次,要少吃零食,可他卻一臉無所謂的樣子,說:“我小時候天天吃這些東西,您也沒管過我,現在不一樣嗎?”這時,媽媽反駁說:“小時候和現在當然不一樣!初中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你每天吃太多的零食,卻不知道吃飯。零食裏能有什麼營養?如果以後你再不吃飯,我們就不會再給你買零食了。”
想讓孩子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一是要減少給孩子買零食,二是家長要學會做出好吃的菜肴,打開孩子的胃口,三是要注意用餐時的氛圍,吃飯時少提不開心的事,以免影響孩子的胃口。隻有這樣,孩子的飲食習慣才能慢慢變得規律。
3.教給孩子營養知識,讓他們明白均衡營養的重要性
孩子上了初中以後,懂得的知識逐漸增多,對事情也認識得更徹底。當家長用合適的方法給孩子講述一個正確的道理時,孩子也一定能接受。所以,家長可以找一些均衡營養的資料,說給孩子聽。而且,這一時期的孩子也開始有了愛美之心,告訴孩子隻有合理膳食,才能讓他們看起來更有活力、更吸引人。
李雪是個喜歡挑食的孩子,為了能讓李雪認識到挑食帶來的不良後果,媽媽給她買了很多關於合理膳食的書。不僅如此,閑餘時間,媽媽還常和孩子一起聽健康飲食的節目,讓孩子對飲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漸漸地,因為媽媽不停地教導,李雪耳濡目染,也懂得了偏食對身體不好。而且偏食還影響女孩子的容貌,她可不想成為一個麵容蒼白的營養不良者。於是,李雪自動改掉了挑食的壞毛病,開始了合理、健康的飲食。
其實,如果家長能夠常常給孩子講講合理膳食的重要性,並舉實例讓孩子看到不健康飲食的危害,相信孩子一定能夠理解家長的苦心。為了家長,也為了自己,他們會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成為一個懂得合理膳食的好孩子。
對待孩子式的“義氣”
寫給媽媽的話:
孩子間盲目講究的哥們兒義氣是一種偏執的友誼,它隻會讓孩子漸漸地變成一個“不良少年”。而真正的友誼並不是為了朋友兩肋插刀,而是讓彼此的心裏有個依靠。
生活案例
周斌剛上初中兩個月,最近,在周斌的班裏發生了一件驚人的事,用老師的話說,那簡直就是“震撼”。
原來,在開學兩個月後,班幹部試用期已到,老師準備讓學生投票,選出正式的班幹部。選票結束後,對於班長這一職務,班裏有一半的學生選的是原來的代理班長,然而,還有近一半的學生選的是另外一個男生,兩人隻差了兩票。後來,在班裏學生的強烈要求下,老師隻能決定讓大家再商量一下,下午決定。
可沒想到,就在中午休息的那段時間,班裏的學生分成了兩撥兒,相互爭吵,甚至謾罵起來。如果不是老師及時趕來,他們甚至要直接抄凳子打架了。經過了解才知道,班裏早已分成了兩派,那兩位競選班長的同學,手下各拉攏了一幫“小弟”。據周斌透露,有的同學原本不願意加入“分幫”,但迫於好朋友的麵子,不得不加入其中之一。
聽到這些話,老師是又急又氣,沒想到孩子小小年紀就開始講究哥們兒義氣,甚至還開始拉幫結派了。麵對孩子的這種心態,真是應該好好教育一番了。
應對策略
其實,初中生講究哥們兒義氣的現象,在多數孩子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體現。尤其是男孩子,因為受到武俠小說和電視劇的影響,他們在交朋友的過程中,總幻想著和俠客一樣,和朋友稱兄道弟,為了朋友兩肋插刀。然而,這種觀念無論是放在孩子身上,還是放在社會裏,都是狹隘的、錯誤的交友觀念。
要改變孩子的這種觀念,首先家長要明白一點:不要認為孩子在學校裏有幾個鐵哥們兒是件好事。朋友多了固然是件好事,但也要看是什麼樣的朋友。酒肉朋友不能交,而這種“結拜弟兄”也不能讓孩子交往。孩子講究哥們兒義氣,很容易犯錯,甚至誤入歧途。作為家長,我們該怎樣引導孩子理性地看待友誼呢?
1.教給孩子認識真正的友誼
初中的孩子因為涉世太淺,與人交往時,感情往往比較真摯。而過分注重友情,會淺化人的道德和法律觀念,盲目地講究“江湖義氣”。這種情感偏執的友誼,很容易讓孩子因衝動而犯下錯誤。
因此,家長一定要教育孩子,友誼確實是一種真摯美好的感情,但同時友誼也是一種高尚的節操。朋友之間,有了困難和危險可以相互幫助,有了煩惱和憂愁可以相互傾訴,但友誼是有一定的原則和界限的,無論兩人的關係再好,所做的事情,也不能超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線。
而孩子所信奉的哥們兒義氣,恰恰違背了這一切。他們為了朋友,做事不顧後果,對家人和社會不負責任。在他們眼中,小集團的利益高於一切。有的孩子因為朋友的錢不夠花,不惜偷拿父母的錢,甚至是勒索別的孩子。
友誼是朋友可以在相互幫助的過程中,改正自己的錯誤,提高自己的修養和品德。而所謂的哥們兒義氣,則是明知道朋友做的事情是錯誤的,可為了朋友間的“義”字,孩子仍然幫著對方。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如果朋友犯了錯卻不知悔改,甚至還拉上他們一起,這種“朋友”關係,不僅算不上友誼,更算不上義氣。
2.給予孩子理解,讓他們獲得更多的友誼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也希望獲得更多的友誼和支持。對此,家長要理解孩子的這一想法,給孩子更多的支持和肯定。
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那些講究哥們兒義氣的孩子,多數都是因為缺乏老師和家長的讚揚,才和性情相投的孩子“混”到一起,從“好哥們兒”之間獲得這種認同感。
因此,為了不讓孩子盲目地講究哥們兒義氣,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和支持。當孩子從家長這裏得到認同感後,他們最親近的朋友也就成了家人,這樣不僅可以阻止他們追求哥們兒義氣,還可以促進兩代人之間的關係,更利於家長走進孩子的內心,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3.培養孩子的是非觀,讓他們明白友誼的重要性
孩子上了初中後,雖然自我意識逐漸發展起來了,但在辨別對錯方麵,卻沒有明確的概念。由於不能辨清是非曲直,擁有自我意識的孩子常常會鑽牛角尖,陷入錯誤的泥潭裏。其中表現最明顯的,就是那些講究哥們兒義氣的孩子。他們把這種哥們兒義氣當成了真摯的友誼,為了朋友不正當的需求,他們一起逃課、一起打架、一起偷東西……
因此,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是非觀,提高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和辨識能力。當孩子能夠分清是非的時候,交朋友自然會擇益而交了。
培養孩子的是非觀是一個長久的過程,當孩子有所進步時,家長要及時鼓勵和讚揚;當孩子犯了錯時,家長也不能批評,而是找個恰當的時機和孩子說理。長此以往,才能逐漸增強孩子辨明是非的能力。
除此之外,還可以就交朋友方麵特意給孩子一些指導,用社會上著名的交友典範來教育孩子,讓他們明白“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道理。
4.教育孩子學會克製情緒,不要為一時衝動而犯錯誤
有些孩子之間其實並沒有所謂的哥們兒義氣,但當朋友受到別人的欺負時,他們很可能因為一時的衝動,而做些不該做的事。
吳越上初二時,是班裏的體育委員。為人非常熱心,隻要有同學遇到困難,他就會費盡心思地幫助同學。可有一次,他卻因此挨了老師的批評。
那一天,一名同學眼睛腫著進了班,吳越馬上跑過來問出了什麼事。同學說和隔壁班的同學鬧矛盾,被人家給打了。聽到這裏,吳越非常生氣,二話沒說,叫上班裏的幾個大個男生,到隔壁班把那個人揍了一通。
後來,他們全都被老師叫到辦公室,狠批了一頓,還一人記了一次大過。從此,兩個班的關係越來越差,稍有矛盾就會擦槍走火。
其實,孩子幫朋友出氣本來是出於好意,但太過衝動地辦事,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加深兩者間的矛盾。朋友遇到了問題,我們需要提供幫助,但一定要先冷靜下來,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
改變孩子交朋友的行事作風,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隻要能讓孩子辨明是非,懂得友誼的真正意義和價值,相信孩子一定會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交到真正的朋友。
引導孩子理性追星
寫給媽媽的話:
孩子喜歡追星,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完全放手,孩子會迷陷其中;出手阻止,卻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隻有恰當引導,才能激勵孩子成長。
生活案例
案例1:
秦岩馬上就要上初三了,可學習成績卻急速下降,上課不認真聽講,回家後也不寫作業。看著孩子沒有一點學習的心思,媽媽可急壞了,再這樣下去,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中考的。
仔細觀察了一段時間,媽媽發現秦岩不好好學習的原因,是由於迷上了追星。有一位韓國的偶像明星,讓秦岩像著了魔似的,不僅發型、衣著與那位韓國明星一樣,就連言談舉止也和他相仿,時常還冒出來幾句韓國話。除此之外,隻要是和那位明星有關的東西,無論是圖片,還是網上的信息、演唱會、電影等等,他統統愛不釋手。
在追星上,他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成績自然是一落千丈。為了阻止孩子追星,媽媽也想了很多辦法,效果卻一直不理想。後來,她從兒子那裏強行收走了有關那位明星的東西,沒想到孩子直接和她吵了起來,並說自己不想再上學了。
麵對孩子追星的問題,秦岩的媽媽真是愁壞了。
案例2:
周末中午,吃過午飯後,徐晴在家裏上網。過了一會兒,爸爸來到她的房間裏,突然問道:“小晴,能不能幫我找找張國榮的歌?”“不是吧,您還聽這麼古老的歌啊?”徐晴看著爸爸說。爸爸笑著回道:“那有什麼,爸爸我年輕時,可是張國榮的鐵杆粉絲。現在年輕人唱的歌,我可聽不慣。”
“原來爸爸以前也有偶像啊!真是看不出來。”
“當然,那時我們大部分人都有偶像,不過我們喜歡偶像和你們現在不一樣,隻要能聽聽他們唱的歌,在電視上看看電影就滿足了。哪像現在你們這些孩子,為了買一張演唱會的門票,竟然可以連自己的飯錢都搭上,真是不能理解。”
“您也知道這些事啊!我們班裏有幾個同學就是這樣,不過我可沒幹過這種事。”
“還是我女兒理智,追星可以,但一定要有個限度。天天迷戀明星,耽誤了學習,可就得不償失了。不知道小晴都喜歡什麼樣的明星啊?找出來讓爸爸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