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這樣,小晴和爸爸開心地聊了一個下午,對追星的問題認識得也更加深刻了。

應對策略

在現在的中學校園裏,聊得最多的話題之一,就是偶像明星。這些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對明星總是充滿了一種狂熱。而孩子這種對明星瘋狂熱愛的心理,是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之一,家長要懂得理解和體諒孩子。

追星可以幫助孩子開闊視野、活躍思維,給孩子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但追星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壞處,有些“追星族”以追星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盲目崇拜偶像,並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甚至出現厭學、棄學的現象。所以,在孩子追星方麵,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

崇拜偶像是一種人生體驗,每個時代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偶像,想想我們小時候,不一樣也喜歡某些影星和歌星嗎?隻是時代不同,孩子們的追星方式變了。所以,麵對孩子追星,家長不應該一味地持反對態度,而是應該理性地引導,讓孩子走上正常的追星之路。

1.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理想

在追星的孩子中,那些沒有目標,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往往表現得更加瘋狂。他們想利用明星偶像這一類話題,在同學心中樹立自己的形象。為了擁有足夠的炫耀資本,他們不得不集中精力收集明星的信息、模仿明星的言談舉止,然後對同學炫耀。

反觀那些學習好的孩子,他們對明星的關注度相對會小很多。因為學習好的孩子本來就有對別人炫耀的資本,那就是他們良好的學習成績。因此,想要轉移孩子追星的注意力,家長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提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當孩子開始忙於為理想奮鬥時,自然也就沒有多餘的精力去追星了。

2.讓孩子明白明星的實質,防止過分追星

明星展現給人們光彩的一麵,很多都是商業精心包裝的結果。有的明星在舞台上看著很漂亮,可一旦卸了妝,樣貌也是平平。這些事情我們都很清楚,但孩子卻不能分辨出來,他們看到明星光彩靚麗,就滿心歡喜和崇拜,以至於到了盲目追求的地步。當家長察覺到孩子過分追星時,就要把關於明星的一些社會常識告訴孩子,讓孩子從神魂顛倒的迷戀裏走出來。

孩子雖然心智不太成熟,但分辨能力還是有的。如果家長把明星的真實情況告訴孩子,孩子一定能夠分得清是非,了解到明星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社會包裝。當他們清楚了這一點後,又怎麼可能再去瘋狂地崇拜明星呢?

3.鼓勵孩子關注各方麵的明星,以免造成孩子盲目崇拜

孩子追星的時候,大多數都是隻喜歡某一個明星。這樣的話,孩子的視野會變得狹隘,很容易導致盲目崇拜,不僅喜歡偶像明星的優點,連缺點他們也會給予深深地“包容”。正是因為如此,當網上爆出某個明星的負麵新聞時,粉絲們依然會瘋狂地支持他,在網上和別人進行口水戰。這種情況,顯然就是盲目崇拜的結果。

而如果孩子喜歡的明星有很多,他們就能看到各個明星身上的優點和缺點,對明星的認識也就更加可觀和真實。當明星出現負麵消息時,孩子也能夠正確地對待,有比較才能讓孩子在追星方麵變得更加理智。

4.指導孩子關注明星的成長之路

明星成長起來也很不容易,很多明星的成長之路充滿了辛酸和淚水。而孩子追星大多數都是隻關注明星光鮮的一麵,而明星背後的故事卻鮮有人知。這就需要家長來引導孩子,了解明星之所以能夠成名,也是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與汗水的。無論多麼耀眼的明星,成長道路也不會一帆風順,他們身上有很多高貴的品質都值得我們學習。

對此,家長可以給孩子講講自己所知的明星成長曆程。比如鄭智化,雖然身有殘疾,但卻意誌堅定,在唱歌的道路上堅持了下來,最終成為了一個明星。在鄭智化的歌曲代表作裏,《水手》就很好地展示了人生要堅強不屈的心態。

在影視明星裏,成龍、周星馳、劉德華等很多影視巨星,一開始也隻是個跑龍套的。屢次遭到別人的拒絕,但他們卻堅持自己的信念,為目標努力奮鬥,終於成為了一代巨星。

當孩子明白這些之後,他們會明白為什麼這些明星值得崇拜,並能從偶像明星身上學到更多的優秀品質。如果孩子開始學習明星的優點時,那麼孩子的追星就會變得有意義了。

總之,麵對孩子的追星情結,家長應學會正確引導,讓孩子對明星有一個更加理智、深刻的認識。這樣,孩子才不會去盲目追星,而是以明星為榜樣,從明星身上學到更多的優點和知識,用正確的方法去崇拜自己的偶像明星。

多讀書,多行路

寫給媽媽的話:

讀書可以增長孩子的學識,行路則可以增長孩子的見識。在現代社會,成功不僅需要學曆,更需要閱曆和能力。家長要讓孩子盡早養成多讀書、多行路的好習慣,以便孩子將來能更加輕鬆地步入社會。

生活案例

周六中午,陳墨在家裏寫作文。一直以來,作文都是陳墨的弱項,每次對著作文題目,他都是半天也憋不出一句話來。這次也不例外,老師出的作文題目是“記一次美妙的旅行”,陳墨呆坐了一個小時,還是不知道該如何下筆。

媽媽在一旁觀察了好久,看著孩子咬著筆頭、抓耳撓腮的樣子,她也不禁有些著急。來到陳墨身邊,媽媽問:“怎麼樣?作文寫出來沒有?”“唉!”陳墨歎了口氣,“完全不知道該往哪裏寫。您看看這題目——《記一次美妙的旅行》,我印象中,好像自己沒怎麼出去旅行過呢?”確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陳墨本來就不擅長寫作文,現在讓他寫自己從來沒有經曆過的事,他又怎麼能寫出來呢?

聽了孩子的話,媽媽突然意識到自己忽略了孩子的生活積累。特別是在陳墨上了初中以後,她就很少帶孩子去逛公園或廣場了,至於去各地的風景區遊玩,那更是從來沒有過。

“小墨啊!這都是媽媽的錯,我保證,不管以後有多忙,都會常常帶你出去旅遊。但平時你自己也要多出去轉轉,我們家附近有一個公園,清閑的時候,你可以去那裏多走走。在外麵走動多了,才能積累更多的生活素材,寫作文時也就不用發愁沒東西寫了。”

“嗯,我知道。因為天天悶在家裏學習,每次寫作文都是讓我最頭疼的事,是應該多出去轉轉。”陳墨接道。

這時,媽媽又說:“多積累生活素材是寫作文的一個方麵,除此之外,你還應該多看看課外書,多讀些名著和名家寫的散文,經曆‘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後,再寫作文就簡單多了。”

應對策略

陳墨的這種情況,相信很多孩子都遇到過,在寫作或學校裏舉辦一些課餘活動時,無話可說,沒東西可寫。而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由於孩子閱曆太淺。孩子上了初中後,家長們更加看重分數,常常逼著孩子學習。至於旅遊和逛街這種事情,似乎從來都和孩子沒關係。就連孩子看課外書,家長也會出手阻撓:“看這都是什麼亂七八糟的,不趕緊去學習。”在一些家長心裏,隻有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當然,家長的這種想法也可以理解,孩子升入初中以後,學習難度增加、學習任務加劇,孩子想取得好成績,必須努力學習。但家長忽略了一個問題:現代的社會對學曆的重視程度逐漸降低,對閱曆的重視程度逐漸增加。一個隻知道學習的書呆子和一個能說會道的人比起來,顯然後者更受歡迎。

而且,閱曆豐富的孩子身心會更加健康,辨別是非、抵抗挫折的能力也更強。所以,家長在指導孩子學習的同時,一定不能忽略了對孩子閱曆的培養。

1.鼓勵孩子多接觸課本以外的知識

孩子在學校裏學習的知識,都離不開課本。但課本可以教給人知識,卻難以幫助孩子開闊視野。因此,想讓孩子懂得更多的道理,就必須鼓勵孩子多接觸課本以外的知識,看課外書、看雜誌、看報紙都行,隻要能幫助孩子開闊視野,家長都要給予支持。

有些家長可能會擔心,如果孩子總是看一些與學習無關的東西,會不會耽誤孩子的學習?這一點,需要家長把握好尺度。也就是說,家長推薦和鼓勵孩子所學的課外知識,必須是有利於身心健康的。例如課外書可以推薦孩子看四大名著;雜誌可以推薦孩子看《讀者》《意林》等等。

如果家長實在感覺不好把握這個尺度,可以向老師求助,問問他們這一時期的孩子應該讀些什麼課外書。在老師的推薦下,給孩子買來相應的書籍。隻要孩子多讀書、讀好書,他們的心理發展也會更健康,這樣不僅不會耽誤學習,還可以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學習動力。

2.常帶著孩子出去走走,讓他們體味書外之書

孩子閱曆的提高,僅僅靠讀書是不能完全解決的。古人提倡“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借此提高和豐富人生閱曆。行路和讀書的效用是完全不一樣的,走出家庭和課堂,投身於自然和社會之中,通過對美景和生活的感悟,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從而更徤康地成長。

課本中的知識,很容易帶給人一種枯燥和厭煩感。但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知識就不一樣了,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會讓孩子在欣賞美景或處理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就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

但很多孩子可能是接受了太多老師和家長的教導,每天回家以後,就悶在屋子裏看書,對外麵發生的事不聞不問。他們確實成了大家眼中的好學生,但卻因此丟失了更多不該丟失的東西。為此,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出去走走,在假期時,還可以帶孩子到風景區遊玩,給孩子更多接觸自然和社會的機會。

總的來說,關於孩子的教育,家長必須要清楚一點,閱曆和知識都不可或缺。知識來自學習,而閱曆則來自多讀書、多行路。因此,家長要學會給孩子更多的課外時間,讓孩子的閱曆和見識更加豐富!

讓孩子學會自製

寫給媽媽的話:

初中生已經是大孩子了,學會自製是他們的必修課之一。隻有管得住自己的孩子,才能自行安排好學習和生活。

生活案例

案例1:

劉哲的自製力非常差,都已經上初二了,上課還是不能老實坐著學習,總喜歡和同桌說話,在課桌下搞小動作,這顯然是一種缺乏自製力的表現。因為這事兒,老師已經批評過他很多次了,可並沒有起到什麼效果。

其實,劉哲在家時也是如此,看電視沒個完,如果不是家人催促,有時甚至能看一整夜。做作業更是馬馬虎虎,錯誤百出。在外麵玩從來不知道回家,每次都是家人出來喊他。

而且,劉哲還有一個壞毛病,喜歡吃零食不喜歡吃飯。回家後的第一件事通常是打開冰箱,拿出兩包零食,邊吃邊玩。到了吃飯的時間,他卻不怎麼動筷子了。媽媽說過他好幾次,可每次一回家,他還是不由自主地開冰箱、吃零食。

看到孩子的自製力那麼差,媽媽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案例2:

王琦升入初中後,還是和小學時一樣散漫。作業經常忘了寫,更不會去複習或預習功課。爸爸一說他,他卻一臉的不高興,還頂嘴道:“我上小學時就這樣,不也學習很好嗎?你就不要瞎操心了。”看著兒子這樣,爸爸知道硬和孩子講道理是行不通的,幹脆暫時先不管他,等到成績下來,看他能考成什麼樣。

過了一個月,王琦參加月考,成績一出來,他就傻眼了。在小學總是拿高分的他,這一次成績竟然落到了班裏的中等水平。看到孩子的成績不理想,爸爸隻是淡淡地說了句:“上了初中後,光靠聰明是不行的,還要懂得管理自己。”

聽了爸爸的話,王琦默默地低下了頭。之後,他對待學習的態度,再也不是懶懶散散的了。每天放學一回家,他就紮進房間裏

寫作業、複習功課。在接下來的一次月考中,他的成績又重新提了上去。

應對策略

自製力是指一個人控製自己情緒、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自製力的強弱,也決定了一個人取得成就的大小。自製力強的人意誌堅強,可以克製自己的欲望,抵擋住生活中的不良誘惑,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也因此更容易成功。

然而,孩子因為心理發育不成熟,自製力一般不會太強。案例1中劉哲存在的問題,也是現在許多孩子的普遍問題,麵對一點小小的誘惑,他們也會失去抵抗力。初中是孩子心理發育最快的三年,孩子長大以後自製力的強與弱,和這三年的家教有著至關重要的聯係。要培養孩子有較強的自製力,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培養孩子的自製力,需要家長做出榜樣

孩子能不能學會自我管理,首先要看家長是個什麼樣的人。如果家長常常情緒不穩定、愛衝動、行動又缺乏自製力,那麼他再去教育孩子要學會自製,孩子怎麼會聽從呢?

家教能否起到作用,關鍵還是看父母的素養。孩子上小學和初中時,大部分空閑時間都是待在家裏,家庭環境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生活中,孩子最容易模仿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長,隻要家長的自製力非常好,多數孩子甚至根本不用教,自製力也會慢慢培養起來。

2.教給孩子學會調節情緒,增強自控力

一個人自控能力的強與弱,往往取決於他調節情緒的能力。孩子玩的時候不知道節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從來不想抑製自己的興奮情緒。如果任由情緒發展,興奮時,孩子會玩個沒夠;憤怒時,孩子可以讓最好的朋友望而卻步;消沉時,孩子便垂頭喪氣,甚至變得自卑、自閉。

情緒,影響著一個人的理智和行為,初中生受到心理和身體的影響,調節情緒的能力也會比成人弱很多。所以,家長要教給孩子調節和控製情緒的方法,以便提高他們的自我控製力。為此,需要家長和孩子間進行有效溝通,讓孩子正確認識各種情緒產生的原因和作用。然後告訴孩子,人需要調節自己的種種情緒,任何情緒都不能走向一個極端,否則隻會讓人變得難以自製,成為一個毫無自製力的人。

另外,家長還要教給孩子調節情緒的方法,主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冷靜對待各種事物,借此讓孩子慢慢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提高情緒敏感度,變成一個有自製力的人。

3.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和誇獎,改變孩子懶惰的壞毛病

有些孩子自製力差的原因,是由於懶惰心理。因為怕麻煩或是怕吃苦,很多事情任性而為,無論家長怎麼說,孩子就是軟硬不吃,任憑家長苦口婆心地勸說,他們都是一臉無所謂的樣子。有時實在覺得家長煩,就直接躲到屋裏把門一鎖,怎麼叫也不出來。

當孩子出現懶惰心理、對周圍表現得漠不關心時,家長應該怎樣提高孩子的自製力呢?對於這樣的孩子,要抓住孩子的共性:渴望誇獎。用誇獎和鼓勵的辦法,讓孩子學會自製,改變懶惰的習慣。

我們注意到,當你在朋友或親戚麵前稱讚自己的孩子懂事時,孩子就會表現得特別乖巧。誇獎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重要的精神獎勵,如果孩子表現得比較懶惰,家長不妨找機會稱讚孩子幾句,用這種精神動力,促進孩子懶惰克製。

4.立一些規矩,不能讓孩子養成任性的壞毛病

現在的孩子因為都是獨生子,從小就受到嬌慣,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任性的毛病,很多事情都是由著性子來,根本不計後果。想要改變孩子任性的毛病,需要家長和孩子溝通後,立下一些約定和規矩,讓孩子嚴格遵守規則,對於自製力的培養非常有利。

韓星平時是個聽話的孩子,但有些時候也會耍一些任性的小脾氣。他的作息很沒規律,早上起床的時候,總是喜歡賴床,家人叫好幾遍,他才慢騰騰地從床上爬起來。到了晚上,他看電視到很晚,家人催促幾次,他才會睡覺。爸爸覺得,需要培養孩子的自製力了。

到了初一暑假,爸爸和韓星商量,作息不規律會損害身體,也會影響學習。所以,爸爸給他規定了作息時間,如果他按時作息,會獎勵給他一些零花錢;而如果他不按時作息,家人催促一遍,就扣除一些零花錢。韓星答應了。

在暑假的兩個月裏,韓星很快就改掉了作息不規律的毛病,自製力也增強了不少。

對於孩子任性的壞習慣,家長要在賞罰製度分明的情況下,給孩子製定一些行為規則,抓住問題的關鍵,讓孩子改變任性毛病的同時,自製力也得到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