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2 / 3)

2.兼顧孩子的特長個性

童話故事《從現在開始》主要敘述了獅子想找一個動物接替他做“萬獸之王”的故事。

第一個走馬上任的貓頭鷹下令:“從現在開始,所有的動物必須白天休息,夜裏做事。”結果動物們叫苦連天。第二個就職的袋鼠頒布詔書:“從現在開始,動物們都要跳著走路!”動物們也怨聲載道。第三任最高行政長官猴子隻說了一句話:“從現在開始,每個動物都照自己的習慣過日子。”動物們歡呼雀躍,獅子宣布,從現在開始,猴子就是“萬獸之王”了!

老師引領學生熟讀了這篇課文之後,讓他們說一說內心的感受。孩子們暢所欲言:有的說獅子把大官讓給別人做,真了不起;有的說貓頭鷹和袋鼠讓“臣民”像他們一樣生活太霸道;有的說猴子思想開放,挺有人情味兒的!

突然,一個男孩子站起來說:“我想把媽媽變成一隻猴子!”

聞聽此言,同學們哄堂大笑。

“為什麼?”老師驚詫地問。

“媽媽安排我星期六上午學國畫,下午練書法;星期天上午彈鋼琴,下午學英語。每個雙休日都是如此。煩死啦!如果能把媽媽變成一隻猴子,她就可以宣布:‘孩子們,你們按照自己的喜好過雙休日吧!’”

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時下,不少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融進了太多的功利思想,往往看到眼前什麼行業最吃香就希望將孩子培養成什麼人。他們隻注重加大某方麵的投資而不顧孩子的特長與個性。

教育學家普羅塔戈曾經指出:“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一個人發自內心的動力、爆發力最強。”

西晉時,左思的爸爸左熹一心想讓兒子學書法,不惜重金聘請名家指導。可左思不感興趣,學無所成。左熹又讓兒子學琴,結果學了很長時間竟彈不出一支像樣的曲子。這時左熹從失敗中懂得了尊重孩子特點的重要性,根據兒子性格內向、記憶力好,對文學有特殊偏好的特點,因材施教,讓兒子學賦詩。左思如魚得水,進步神速,不出幾年,寫得一手漂亮文章,最終成為西晉著名的文學家。

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的爸爸李言屢試不第,於是將仕進的希望寄托在李時珍的身上,而李時珍對八股文不感興趣,對醫學卻特別酷愛。可是在“父權”時代,兒子隻好從命,攻讀八股文,結果三次科考不中,時已24歲。李時珍感到再也不能虛擲光陰了,說服爸爸同意他棄文從醫,終成大醫學家。

以上這兩則成功的案例就告訴我們:教育孩子具有多麵性和靈活性的特點,要循循善誘,因材施教。成年人應尊重每位孩子都是有價值、有不同能力的個體;他們都應有均等的權利,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在我們為孩子的明天精打細算的時候,應先認真考察一下今天的孩子的情況,然後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那樣孩子的成才之路將更寬更平坦。

誇孩子聰明不如誇他勤奮

寫給媽媽的話:

有的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也經常會誇獎孩子聰明。殊不知,你這樣的誇獎如果長期實行,會給孩子造成很多不良的後果。

生活案例

小霞學習任何事情總是比別的孩子慢半拍,為此,他的父母非常苦惱。小霞上小學了,就當父母都認為小霞不會有什麼好成績的時候,小霞卻帶回了一張100分的試卷。這是一張數學測驗的試卷,上麵被老師畫滿了紅色的勾勾。

“這是你的卷子嗎?”爸爸吃驚地問小霞。

“當然是我的,上麵有我的名字啊!”小霞自豪地對爸爸說。

“小霞真不錯,告訴媽媽你是怎麼考出這麼好的成績的?”媽媽問道。

“老師講課的時候我有時會聽不太懂,所以下課之後同學們都出去玩,我就把不懂的地方拿去問老師,老師再給我講一遍,我就全懂了!做作業的時候如果有不會做的題,我就把老師講的課再複習一遍,不會做的題也就會做了。所以考試的那些題目我都會做,就考了100分。”小霞高興地對媽媽說。

聽了小霞的話,媽媽的眼圈一下子紅了——雖然自己的孩子算不上聰明,卻如此勤奮努力。

“小霞真是一個勤奮的好孩子!”媽媽含著淚說。

作為父母,應該對孩子的努力給予最熱情的誇獎。不要因為自己的孩子不聰明而氣餒,而應該為孩子不努力而擔心。記住:所謂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聰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所以,很多情況下,父母應該故意淡忘孩子的聰明,而重視孩子的努力,並把這種理念傳遞給孩子,讓他們感覺到隻有努力才能獲得父母的認可和誇獎。

應對策略

聰明是一種個人資源,從成人到孩子,人們都會為自己擁有這一資源而自信和自豪。所以,孩子都願意大人誇他聰明,甚至有很多孩子為了得到聰明的“頭銜”,常常在同伴麵前裝作不怎麼努力的樣子,但回到家裏卻拚命地學,從而保證好的成績。

美國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過多地被誇獎聰明的孩子可能回避新的挑戰。在這項研究中,讓幼兒園的孩子們解決一些非語言性的難題。然後,對一半的孩子這樣說:“你們答對了8道題,你們很聰明。”對另外一半的孩子則換了一種說法:“你們答對了8道題,你們確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緊接著,給這些孩子兩種任務讓他們自己選擇:一種是他們在完成的時候可能出一些差錯,但是最終能夠從中學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新事物;另一種是他們有把握能夠做得非常好的。結果是三分之二的被誇獎聰明的孩子選擇容易完成的那種任務,因為他們不想冒出任何差錯的風險;與此相比,被誇獎付出努力的那些孩子中的90%選擇了具有挑戰性的能夠學到新事物的那種任務。

1.誇獎孩子聰明的缺陷

總是誇獎孩子聰明的一個缺陷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開始把好的結果與腦子聰明畫等號,逐漸形成過於良好的自我感覺,使自己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與自己的實際能力發生偏離,並且隻有成功的打算。如果他把事情做得很好他就隻認為是他聰明罷了;一旦他受到了挫折,他將很可能為此斷定“我並不聰明”,隨後他便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往遠一點說,一個人在社會上不可能樣樣行,處處贏。孩子沒有失敗的準備,結果不僅是承受不了失敗的打擊,也必然會反複遭受失敗的打擊,而導致終生一蹶不振。

2.誇獎孩子的勤奮

當你誇獎你的孩子的勤奮而不是他的聰明的時候,你是在鼓勵他繼續努力學習,去尋求更多的挑戰。這可以幫助你的孩子使他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氣餒。即便結果並不是他所期望的,他也將明白他的努力是最被看重的,被認為是一件好事,一件值得他不懈努力的好事。

所以,“賞識”教育不是簡單地誇孩子聰明,而是在實事求是地肯定孩子的能力與成績的同時,更要肯定他的成功是他努力、勤奮的結果,從而使孩子逐漸認識到,聰明隻有加上勤奮,才可能取得好的成績,才有事業成功的可能。

聰明是先天的優勢,而不是值得炫耀的資本和技能,但勤奮則不然,它是孩子後天的努力,應該予以肯定。

在人生的旅程中,聰明的人,常常在最後變笨了;而笨的人,卻常常在最後變聰明了。

遇到寒冷與酷熱,聰明的人逃開了;笨的人樂意親自去嚐試,卻意外地在寒冷與酷熱中成長。笨的人逐漸認識到:“勤奮不一定會成功,但成功卻永遠需要勤奮地努力。”

我們稍加觀察就可以注意到,在一個學校或者班級,通常有兩種學生是最受老師喜愛的:一種是非常聰明又非常勤奮,從來都不因為自己的聰明而驕傲自滿的;另一種是不算聰明卻非常勤奮,從來都不為自己的不聰明而自卑的。由此可見,勤奮努力的孩子總是能受到歡迎的。

3.最好的辦法

父母若想激勵孩子在學習上取得更好的成績,最好的辦法不是讚揚他們聰明,而是鼓勵他們刻苦學習。

當孩子的表現不夠理想時,不要跟孩子說:“你真笨!”這樣的話,一定會傷了他的自尊。應該問問他:“你是不是還不夠努力?”當孩子表現優秀時,不要把它功於孩子聰明的先天優勢,而是把目光集中在孩子後天的勤奮與努力上。應該告訴他:“成績不錯,這都是你勤奮努力的結果!你努力的過程是最值得獎賞的!”

讓孩子變得更自律

寫給媽媽的話:

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對原則的堅持應始終如一,反複無常是教育孩子的最大禁忌。

生活案例

談到孩子的自律,老卡爾·威特講述過這樣一件事:

兒子8歲時,我帶他到L村的E牧師家去,並在那兒住了幾天。第二天吃早點時,兒子灑了一點牛奶。按照在家裏的規矩,灑了東西就要受罰,為此他隻能吃麵包了。兒子本來就喜歡喝牛奶,再加上E牧師全家人都非常喜歡他,為了他的到來,還特意給他調製了一種牛奶,並添上了最好的點心,這對小威特還是誘惑不小的。兒子在灑掉牛奶後先是臉稍紅了一下,遲疑了一會兒,但終於不喝了。我故意裝作沒看見。

E牧師家的人看到這種情況,實在沉不住氣了。隻得再三讓他喝牛奶,可兒子還是不喝,並十分不好意思地說:“因為我灑了奶,所以就不能再喝了。”

E牧師家的人還是再三勸說他:“沒關係的,一點關係也沒有,喝吧,喝吧!”

我在旁邊一邊吃著點心,一邊仍然故意裝作沒看見。兒子還是堅持不喝,在萬般無奈之下,過於疼愛威特的E牧師全家就向我進攻了,他們推測一定是由於我訓斥了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