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破僵持局麵,我讓兒子出去一下,待我向牧師全家說明理由以後看看情況是否會有所變化。
他們聽後責怪我:“對一個剛8歲的孩子,因為一點點過錯就限製他喜歡喝和吃的東西,你的教育過於嚴格了!”
我隻得加以解釋說:“不,兒子並不是因為懼怕我才不喝的,而是因為他從內心裏認識到這是約束自己的紀律,所以才不喝的。”
在聽了我的解釋後,E牧師全家還是不相信,於是我隻好通過做一個試驗來揭示事實真相:“既然這樣,那麼我們可以試驗一下,我先離開這個房間,你們再把我兒子叫來,勸他喝,看他是否會喝。”說完,我就走開了。
待我離開房間後,他們把我兒子叫進屋裏,熱情地勸他喝牛奶、吃點心,但毫無效果。接著他們又換了新牛奶,拿來新點心對我兒子說:“我們不告訴你爸爸,吃吧!”
但兒子還是不吃,還不斷地對他們說:“盡管爸爸看不見,上帝卻能看見,我不能做撒謊的事。”
他們接著又說:“由於我們馬上要去散步,你什麼也不吃,途中要挨餓的。”
兒子回答說:“不要緊。”
實在沒有辦法了,他們隻好把我叫進去,兒子流著淚如實地向我報告了情況。我冷靜地聽完後,便對他說:“威特,你對自己良心的懲罰已經夠了。因為馬上要去散步,為了不辜負大家的心意,把牛奶和點心吃了,然後我們好出發。”
兒子聽完我的話,才高興地把牛奶喝了。僅僅8歲的孩子就有這樣的自製能力,E牧師全家都深感不解。
應對策略
一般人可能隻覺得老威特的教育過於嚴格了。是的,從小威特與一般孩子的行為方式看,這種教育在某種意義上確實是很嚴格的。但是從另一方麵來看,這並沒有使兒子感到痛苦,對孩子的教育,即使很嚴格,但隻要從小抓緊,使他們養成習慣,也就不會感到有任何痛苦了。對孩子的教育,同砌磚一樣,必須打好基礎,威特爸爸正是出色地做到了這一點。
在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方麵,老威特的經驗正是這一條,是非分明、始終如一。不允許的事,一開始就不允許。
根據這個原則,威特爸爸從威特1歲時起,就開始嚴格要求他。他從未以“小時候可以放寬一些,稍長大後再嚴格一些”這條似是而非的做法來管束兒子。
1.始終如一
縱觀當今大多數父母,他們的“禁律”出爾反爾,反複無常,不能始終如一。有時不行,有時卻又變得行了。這樣久而久之,就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了父母的“禁律”可以打破的印象。
2.嚴格要求
兒童時期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較弱,有的已經改正的壞習慣還可能再犯。為了鞏固孩子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所取得的成績,促使其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進步,可以製定一些家庭生活規範,使孩子的行為有所約束。對於壞習慣,要給予限製,並堅決讓其更改,做好了就及時表揚。家規的製定要發揚民主,由全家人共同討論製定,對孩子既要有約束作用,又要符合實際情況,使孩子經過努力可以做到。家規製定出來後,一定要嚴格執行,定期總結;還要在執行家規的同時,改善家庭的軟環境,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關心。
嚴格自律,無論麵對什麼情況都能較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不發生偏差,小卡爾·威特可以做到,相信您的孩子也可以做到。
孩子需要一點冒險精神
寫給媽媽的話:
你如果是寬容的媽媽,對孩子就應該“放任”一些,給他自由活動的空間,至多加以一定的教育引導。讓孩子按照天性自由地成長,那他的世界裏就會充滿歡笑,你的生活裏也會充滿陽光。
生活案例
8歲半的保羅總是喜歡闖禍,而且又很固執,什麼事都想管一管,可怎麼也管不好。這可和他4歲時那好脾氣相差得太遠了。保羅的爸爸曾經認真地學習過看護孩子,可還是被保羅弄得暈頭轉向的,整日不得安寧。
現在保羅白天可不大願意待在院子裏,他要爸爸帶他出去玩。爸爸也知道,這一時期保羅特別喜歡新事物,不如帶他去看看外麵的世界,也好增長見識。在一個天氣晴朗的周末,按計劃全家四口人到郊外去野餐。大兒子邁克異常興奮,早早就準備好,等著出發。保羅更是樂得直在地板上打了好幾個滾。這天上午,他們開著車,帶了一些野餐的工具和食品出發了。
他們選擇了一個寧靜的、靠著河邊的小草坪坐下,就開始準備午餐。這時最忙的不是媽媽而是保羅。他一定要跟著邁克去打水,而且非得自己拿一個壺。邁克把水倒到小鍋裏時,保羅自然當仁不讓,倒他自己拿的那個壺,結果把剛點的火又給撲滅了。氣得爸爸直搖頭,哼了一聲:“哪來的滅火專家?”保羅反問了一句:“爸爸,滅火專家在哪兒?”說著四處張望,尋找滅火專家。
吃過午飯,保羅開始進行現場指揮,叫爸爸去刷鍋,媽媽去倒垃圾,最氣人的是他居然還叫邁克給他拿自己的玩具槍。邁克自然不幹,結果保羅在那裏大鬧一場,最後邁克在爸爸的“威脅”之下惡狠狠地把小玩具槍塞到保羅的懷裏,保羅立即破涕為笑,玩起他的槍來了。
爸爸與邁克一起到河邊去釣魚了,媽媽和保羅在河邊散步。保羅剛開始還是牽著媽媽的手,後來,他不知被什麼吸引住了,一個人落在媽媽的後麵,獨自去看個究竟。直到聽到保羅叫了一聲:“媽媽,快來看!黃蝴蝶!”媽媽才意識到保羅離她都有6米遠了。不過她也不著急,畢竟這還算比較安全,在她的控製範圍之內。況且看到他神采飛揚的樣子,媽媽的心裏也多了些安慰:保羅長大了。於是又回過頭去,和保羅去一起尋找那黃蝴蝶去了。
過了一陣子,邁克和爸爸釣魚回來了,還真有不小的收獲,保羅一看水桶裏有活蹦亂跳的魚,又興奮起來了,非得伸手去抓弄一陣。幸虧有一條魚來了個鯉魚打挺,他才害怕地放了手。
冒險,是兒童的天性。
應對策略
美國政府曾經有過一道法令,要求所有對兒童開放的公園都不能禁止兒童觸摸,否則將受法律製裁。在保羅這樣年齡的兒童看來,世界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新奇了,在這之前,他們還基本上待在房間裏,最多也就是在院子的附近逗留一會兒而已,而現在他們能很穩地走路,而且可以不像以前一樣那麼關注自己的腳是否走得好。事實上,他們根本很少關注這些細枝末節,雖然也偶爾跌跤。如果父母在這個時期很少讓孩子到外麵去玩,那孩子的脾氣會很容易變得愈加固執。不過,在這個階段,兒童的固執幾乎成為一個顯著的特征,因為他們希望表現自己的能力,他們還習慣於命令別人按照他的意誌去行事,比如保羅叫爸爸去刷鍋,媽媽代勞,多半會是以失敗而告終。
去郊外玩,那可是這個時期兒童最熱切期望的。這個時期,兒童對每一樣事都感到好奇,非得親自去嚐試著接觸、感覺。如果你全神貫注於聊天,你會發現,即使是你慢悠悠地散步,也會很快地把孩子拋在後麵,如果恰好是在人多或者樹叢較多的地方,你可得費一番功夫才能找到他。而此時,他正在擺弄著開著小花的小樹枝或者趴在地上看著小螞蟻搬家呢。所以說,這個時期的兒童最容易走失。不過,細心的父母也會發現,隻要在你們的視線以內,一般兒童是不慌不忙的,而如果離開了你們的視線,兒童一旦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會大聲地哭著喊:“媽媽在哪裏,媽媽快來!”一旦他有什麼新“發現”,首先他也會喊著父母和他一起分享。如果這個時候能對他進行一些自然常識的教育,會給他更多的信心,他還會問你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而如果你不願意與他分享這份浪漫的發現,久而久之,他也會興趣大減,好奇心消退,對他今後的發展勢必造成不良影響。
11歲的美美星期六想和同學去逛百貨商場,然後看場晚上七點的電影,大約九點半以後再回家。媽媽不知道該如何回應美美的要求,“五年級的孩子可以自己去逛百貨公司、看電影嗎?”
“媽!求求你讓我去嘛!”美美不停地想說服媽媽,“其他的同學都去過了,隻剩下我。她們都笑我像個小木偶一樣,什麼事都不會自己做!”“可是,讓你們自己去逛商場我真的很不放心。”媽媽回答。
“大家都這樣,為什麼我就不行?”美美開始掉眼淚。
“美美,我先打電話給小紅的媽媽,”媽媽希望有更多時間和資訊來做決定,“你和小紅是好朋友,我想看看她媽媽是怎麼決定的。”
“你打電話來真好,”接到美美媽媽的來電,小紅的媽媽說,“小紅和美美一樣,吵個不停,說的話也都一樣。我之前打過電話給李麗的媽媽,她的情形也一樣。”
“那我們是不是該一起商量,看怎麼處理這件事情比較好。否則,聽孩子說起來,我們好像很不近人情,把她們當木偶一樣操控在手裏。”美美媽媽笑著說。
最後,媽媽們決定讓孩子們星期六去逛百貨商場兩個小時,晚上如果要看電影,必須有一個大人陪同。這樣,大人也比較安心。孩子們被迫同意了,但她們完全沒有了原來的興致。
請記住,孩子不是用規矩約束就可以教得好的,也不是整天在你眼皮子底下就會學好的。外麵的天空很大,他們具有天生的冒險意識,需要自己去闖一闖。不要總想著可能會出錯、可能會惹禍,畢竟敢於冒險的孩子是可愛的。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給予支持和鼓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