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適當的冒險不可怕
如果不敢冒險,怕這個事情做不成,那個事情靠不住,那麼一輩子都可能一事無成。孩子從小到大,也是一種冒險。孩子特別喜歡語文,用學數學的時間來看語文,難道不是一種冒險嗎?家庭搬遷,把孩子從一個學校換到了另外一個學校,也是一種冒險。隻不過這些冒險沒有被明白地感覺到而已。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它的存在。我們每做一個選擇都可能是一種冒險,隻不過人們常常會把風險考慮周全,控製在自己的承受範圍之內。
2.鼓勵孩子的冒險精神
我們要鼓勵孩子的冒險精神,讓他們能夠在冒險中體會到生活的樂趣。為人父母不能為孩子主觀地安排好一切,而應該讓他們自己處理一些事情。讓孩子多接受一些苦難是一種冒險,讓孩子多接受一些鍛煉同樣是一種冒險,讓孩子自己選擇未來的道路何嚐不是一種冒險,但是這種冒險絕對是必須的。孩子有冒險精神,將來無論遇到什麼,他們都不會覺得很難選擇。
為人父母要提倡孩子主動去冒險,因為從現在的生活水平來看,一個家庭養活一個孩子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這樣就知足的話,以後孩子會失去競爭力的。孩子需要主動地屏除自己生活的惰性,去主動地接受一些改變,在這些改變中成長起來,不斷地成就自己。
其實人生何嚐不是一種冒險。不想冒險的人最後也不得不冒險,因為人生總是麵臨不斷的選擇,如果你連選擇權都不要的話,那麼別人自然把最不好的機會留給你。而那些真正希望去冒險的人一定會十分精通冒險的方法。為人父母還應該讓孩子明確冒險是有方法的,並不僅是一腔熱情的事情。
3.理智很重要
隻有決策的時候十分謹慎,行動起來才不會後悔。謹慎的決策需要多方麵來衡量,這樣做的好處在哪裏,壞處又在哪裏?最好的計劃是什麼,最壞的打算又是什麼?可以用一張紙把堅持冒險和反對冒險的理由全部寫出來,這樣有助於想明白。決策謹慎還要求一定不要太衝動,衝動的人往往容易失去理智,很多事情一旦做了就沒有辦法回頭,這個道理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應該明白。父母培養孩子理智的能力也不能有絲毫放鬆。風險一定控製在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
4.冒險要增長孩子的才幹
人應該去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而不應該隨便介入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但是如果完全遵照這種思維的話,孩子可能會困守在自己的小空間。實際上這句話存在一個發展的階梯。人應該去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然後花時間去熟悉自己還不是很擅長的領域,將它變成擅長的。孩子的能力結構應該是一專多能的,這種能力結構可以增強孩子在未來社會的風險抵抗能力。這樣就不用為冒險付出太多的代價。
孩子的人生中有一個決定或者幾個決定是十分重要的,改變了他們的一生。其實在當時來看,那樣的決定可能是比較瘋狂的,是一種大冒險,但是正是因為這種大冒險才讓他們能夠出人頭地,出類拔萃。
讓孩子有更好的興趣
寫給媽媽的話: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孩子,其成長過程是不健全的,還可能導致心理疾病。
生活案例
小陶陶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媽媽懷他的時候,爸爸就已經為他買好了鋼琴。這不僅意味著家庭的富足,也表明了他的父母為孩子的將來設計了一條充滿浪漫色彩的人生之路。可是小陶陶一直到6歲都沒有彈過一次琴,他對這個龐然大物天生就沒有什麼好感。當他上小學的時候,爸爸正式為他請了一位鋼琴老師,可是隻學了4個月就半途而廢了。為此,小陶陶不知多少次遭到爸爸的責備。
然而令爸爸不理解的是,小陶陶無意之中卻迷上了電腦,他玩起電腦遊戲來超過了同齡人的智力水平。電腦繪畫也是他的一項特長,有一次居然在學校裏得了獎。這件事對爸爸觸動很大,他思索良久,後來他終於理解了孩子。從孩子的氣質上,他發現孩子沒有藝術可塑性,但將來卻可以是個不錯的工程師。
從此他沒有強迫兒子練琴。
應對策略
什麼是天才?怎樣才能培養出天才?有人說,天才就是毅力;有人說,天才就是勤奮;還有人說,天才就是入迷。但歸根到底,天才源於興趣。要知道孩子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點燃的火把。
日本著名教育家木村久一指出:“製造凡人的方法是極為簡單的,那就是不讓孩子熱衷於某一事物,隻這一點就夠了。對任何事物都不著迷,都不感興趣,這就是凡人的特征。”每位教育工作者所要培養的,當然不希望是凡人;每位父母所期望的,當然也不會是凡人。望子成龍,這大概是父母所共有的心願吧!
1.按孩子的興趣來
人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俗語:吃草的駱駝莫喂肉。說的就是:駱駝是吃草的,肉的味道雖然鮮美,但駱駝是不會高興,也不會去吃的。同樣我們對孩子進行教育也要奉行這個道理:即要貼近生活,按照孩子的興趣、愛好來培養孩子。
在教育過程中應當時時注意提高孩子的興趣,但並不是每位父母、老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能做到的,也不是所有的成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能得心應手地應用,原因是真正領會、弄懂並能運用這一真理的父母和老師並不多。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諸如此類的話:“我的小孩的確出問題了,他3歲時就認得2000多字,能背古詩40多首,會100以內的加法運算,親朋好友都說他是個‘神童’,可是一上小學,孩子開始厭惡學習,對學校教的一點也不感興趣。”這段話透露出父母對孩子失去學習興趣的擔憂。
為什麼一個天真爛漫、熱愛探索、想象力豐富的孩子上了小學後,反倒變成對基本的學習都沒有興趣了呢?是誰“奪”走了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到了小學就開始沒有探索的欲望了呢?
這難道都要歸結為應試教育的失誤嗎?難道我們做父母的就一點責任都沒有嗎?回想一下,我們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方麵都做了哪些努力?
2.不要抹殺孩子的興趣
曾帥從3歲開始就是個故事迷,每晚睡覺前總要纏著媽媽講故事,枕著一個個童話、一首首兒歌才能安然入睡。媽媽給他講了一年故事後,便鼓勵他講故事給媽媽聽。起初,讓他把媽媽給他講過的故事再講一遍,不完整的地方,就由媽媽來為他補上,由此加深他對故事的記憶和對情節的把握。漸漸地,又開始培養他自己編故事或兒歌,有意識地開發他稚嫩而獨特的想象力。如今,6歲的曾帥已經成了能編會講的小故事大王,故事可以隨時就講,兒歌更是可以張口就來。
為了進一步調動兒子創作故事的興趣和積極性,媽媽采取了給他發稿費的辦法。隻要是他自己獨立創作的故事、兒歌,經媽媽認可後,每個故事、兒歌發給5角錢的稿費,而且當場兌現。他所掙的稿費,完全由自己保管,自由支配。為此,媽媽有意“克扣”他的零花錢,在他想買東西的時候,就鼓勵他自己掙“稿費”去買。
在這種情況下,大大地激發了孩子的“創作熱情”,小家夥開始開動腦瓜,積極主動地想故事、自編兒歌。每天晚上,媽媽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審聽他的“作品”,一旦達到“發表”水平,就馬上付費,絕不拖欠,既表明了父母的信用,又使他現場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對一些還不夠“發表”水準的習作,媽媽會及時給他提出意見,對有基礎的作品,媽媽會啟發式地為他提供修改建議,直到他“修改”成熟後,再發稿酬。
久而久之,曾帥編故事、兒歌的能力越來越強,掙的“稿費”也越來越多,有了自己的“存款”。有時,他一天就能編出幾十個故事、十幾首兒歌來。他用孩子獨特的視角和感受,進入一個個童話世界,打開一片片兒歌天地,有時,大人都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
由此可見,作為父母,以一顆寬容的心賞識孩子的興趣是多麼重要。
人最可悲的是一生對任何事物都沒有特殊的興趣和愛好,孩子最不幸的是父母憑主觀意誌扼殺其興趣和愛好。孩子的興趣之苗一旦破土而出,作為父母就應該精心嗬護,不要讓其因被“雜草”淹沒而枯萎,更不要隨意破壞它。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使一個人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發揮。它一旦被點燃,將會迸發出無窮的潛力,甚至創造出天才,創造出奇跡!
`
有好奇心的孩子有創造力
寫給媽媽的話:
有一位作家說: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驅使孩子激發出對好奇內容的興趣,是媽媽應該操心的重點。
生活案例
生活中孩子們的破壞行為很多,拆毀物品,屢見不鮮。
教育學家塞德茲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塞德茲的舅舅是個生活刻板嚴謹的人,極有規律,無論發生什麼事,作息時間從不改變。但這麼一個講究紀律的人,卻有一個最調皮搗蛋的兒子彼得。
彼得是個精力旺盛的孩子,成天都在不停地動,不知疲倦地摔碎器皿、弄壞東西、惹是生非。他與他的爸爸是兩個極端,因此父子倆之間的戰爭一天之中不知要發生多少次。
有一次,彼得把祖母剛送給他的萬花筒拆開了,想看看裏麵究竟藏了些什麼,這自然會招致他爸爸的憤怒。拆東西可算是彼得最大的愛好了,凡是讓他感到好奇的東西,都逃不過被拆的命運,當然他也逃不過挨揍的命運。可是無論挨了爸爸多少次打罵,他的這個毛病始終也改不了。
還有一次,彼得竟然把一塊金表給拆開了,要知道這塊表是彼得故去的爺爺留下來的遺物。他爸爸一直十分珍惜,總是帶在懷裏,從不離身。不久前他還說表出了點故障,必須拿去修理,哪知還沒來得及修,就被他這個調皮的兒子給翻了出來。現在這表被大卸八塊,零件散落了一地。塞德茲的舅舅立即暴跳如雷,一耳光將兒子扇得坐在地上,接著他上去就是一陣拳打腳踢。
站在一邊的塞德茲實在看不下去了,上前去抓住他的胳膊,高聲說:“請不要打了,你這樣打孩子太過分了。”
他跺著腳說:“你還護著他!你看他把我的表弄成什麼樣子!”
“彼得是弄壞了表,但是你認為一塊表比自己的兒子更重要嗎?”
這時,彼得抽抽咽咽地說:“我沒弄壞表……我……我隻是拆開看看它哪兒出毛病了……”
塞德茲繼續對他說:“不管彼得是修表還是拆表,你都不應該打他,你這一打,恐怕又一個‘愛迪生’就這樣被你給‘槍斃’了。”
他愣了一下,問道:“我不懂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就算孩子拆壞了金表,他也隻是想知道金表裏到底有什麼,這是一種好奇心,這是有求知欲和想象力的表現,也是一種創造。如果你是一個明智的爸爸,就不應該打孩子,而應該解放孩子的雙手,要給孩子提供從小就能夠動手的機會。”
那天彼得抽抽咽咽地哭了很久。他一個人坐在門前的台階上,已經不哭了,可是眼睛裏卻充滿了9歲的孩子不該有的憂鬱神情。
“我現在該怎麼辦呢?”塞德茲的舅舅有些後悔。
“補救的辦法還是有的,”塞德茲接著說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鍾表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這樣,修表鋪就成了課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學生,修表費成了學費,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