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02(2 / 3)

塞德茲的舅舅依計而行,小彼得果然開心地笑了。

應對策略

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形成習慣,而是要經常防止習慣的固定化,這才是教育最重要的課題。然而,現行的教育是恰恰相反的,重紀律甚於重素質,把紀律看得高於一切。凡是遵守紀律的孩子,就被看成好孩子,享受各種優待;一旦孩子違反了什麼紀律,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一律視為大敵,非得嚴懲不可。人們常常不自覺地要用紀律去約束孩子,盡力使他們合乎規範。殊不知,一個合乎規範的孩子,可能就是一個完全喪失了好奇心的孩子。

這是一個極端的事例,但它同時也非常具有典型性。當孩子顯露出某方麵的天才時,我們的教育不但不能加以引導和啟發,反而首先是用紀律的條條框框去規整它,使它符合我們的習慣。這真是教育的悲哀。

1.天真的孩子

天真的孩子對世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很多孩子都有好奇心。例如,牛頓因為蘋果從樹上掉落地而引起好奇,後來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對滾水把水壺蓋子掀起產生好奇,進而探究其原理,才有蒸汽機的改良。這就是科學家好奇心與求知欲的美談。

孩子對所聽到的、見到的、小手摸到的都覺得很新鮮,這也是一種經驗,他們的知識是由不同的經驗而逐漸擴大的。對於很多事好奇,因而產生疑問,疑問就是兒童的智慧之芽,若大人不讓他的疑問得到滿足,無形中將會摘掉茁壯中的智慧之芽,是很可惜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的許多“破壞”行為正是他好奇心的表現。比如,把玩具汽車拆開是因為他想知道汽車裏麵是什麼樣的,是什麼會使汽車轉動,如果把軲轆卸下來,汽車會怎樣。孩子的頭腦中充滿了新奇的念頭,於是他會毫不猶豫地付諸行動。因此成人不能輕率地將孩子的某些違規行為定性為“破壞”,而應該真誠地相信每個孩子都懷有良好的願望。

2.好奇的天性

所有成就的背後都有力量在支撐著,那力量來源於人的好奇之心。這些是我們每一個人原本擁有的,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有多少人還把它視為珍寶?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逐漸走出媽媽的懷抱,把玩觸手可及的任何物體,不知疲倦地進行著探究。在這個過程當中,兒童獲得了對於外界的最直接經驗,認識到客觀世界的一些基本屬性。作為父母,應該盡可能多地為兒童提供探索的機會,讓他們與外界進行親密接觸,讓這些天生的“樂學者”延展探究的“領地”。這對於促進兒童的智力發展,養成良好的探索習慣很有好處。

孩子們的好奇可能會給父母們帶來麻煩感,父母們要經常麵臨小孩子各種問題的“考驗”。比如,“太陽和月亮會撞架嗎?”“星星有媽媽嗎?”“我從哪兒來?”等等。同時,這些孩子有一股“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越是不讓動的,他偏要去動。比如,他極有可能在剛裝修好的房子裏畫一幅爸媽的“肖像”畫,也可能會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用手指頭捅捅電插板感受一下,等等。遇到這種情況,許多父母都會對孩子提出了“約法三章”:不準動、不能摸、不要拿。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探索精神。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心理發展還處於一個相對不平衡和不穩定階段。他們對新生事物懷有好奇感和新鮮感,滿腔熱情,但遇到困難又有畏懼不前的現象,缺乏信心。因此,父母應為孩子創設一個民主、融洽的活動氛圍,打消孩子的各種顧慮,使他們充滿信心地輕裝上陣,這是孩子“敢”動的前提。

所以,當我們的孩子在為一件成人們所不能理解的小事而大傷腦筋時,請不要給他們“潑冷水”。讓他們大膽去破壞吧!

鼓勵孩子的善良和關愛

寫給媽媽的話:

善良與仁愛是每個正在成長的孩子生命中最基本的要素。透過他們的善良,孩子為世界貢獻了一份力量;透過他們的愛心,孩子優化了自身的品格。愛心需要長期培養,它們也能使我們更趨成熟。

生活案例

8歲的小文和媽媽一起來到商店。當他媽媽正在商店購買晚飯的食品時,他決定到商店外麵去。這時他看到一位婦女,大約與他奶奶年齡相仿,提著滿滿的一包東西走向門口。出於本能,他緊走幾步,替老奶奶打開了門,老奶奶對他的體貼報以真誠的感謝。

不一會兒,一位年輕的媽媽走過來了。她一手抱著嬰兒,一手提著購物袋。小文再次敏捷地打開了大門,又得到真誠的感謝。後來,又走過來一位手端咖啡的男人、一位老年婦女、兩個邊走邊聊的少年,小文為他們每個人開門,得到每個人的感謝。

小文想象到這些人心裏的感受(即使他們都沒有說出來),為此而激動不已。

應對策略

如果在我們周圍沒有善良與關愛,那麼這個世界將是一塊淒涼之地。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就會在許多地方看到,並會感受到善良與愛心的存在。例如,在你的家裏、左鄰右舍、醫院的候診室、孩子的學校裏,許多人正慷慨地付出時間、精力與金錢,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們認為自己從給予別人的幫助中所得到的東西,遠遠超出從接受別人的幫助中所得到的。實際上,不論是給予者還是接受者,他們都從善良與關懷中獲益。正是這一美德,將我們的社會牢牢地凝聚在一起。

哥倫布大學德育中心主任、兒童心理學家邁克爾·斯卡爾曼說道:“如果我們富於同情心,那麼當別人處於危難境地時,我們就有一種幫助對方的強烈衝動。”斯卡爾曼把青少年們的美德,歸功於他們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同情他人。

兒童發育心理學家指出,同情心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麵:對他人的情感反應和認知反應。前者一般在孩子6歲之前發育成熟,後者決定較大孩子理解他人觀點和感情的深淺程度。

1.對他人的情感反應

嬰兒1歲前就有對別人的情感反應。如果旁邊有孩子哭,嬰兒會不斷地轉向他,並時時可能隨之一起哭。兒童發育心理學家馬丁·霍夫曼把這種現象稱為“全球同情心”,因為這時孩子還不能區分自己和世界,因而把別的孩子的痛苦視同自己的。

1~2歲時,進入同情心發育的第二個階段,孩子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並且具備了試圖減輕他人痛苦的本能。

2.對他人的情感認知

6歲時,孩子開始了同情心發育的認知反應階段,具備了根據別人的想法和行為來看待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使孩子們知道什麼時候該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麼時候該讓他獨處。認知同情心無須交流(如哭泣等),因為他們內心明白痛苦時的感受,無論這種感受是否表現出來。

到10~12歲時,孩子們的同情心從認識的或直接看得到的人身上擴展到陌生人身上。這階段被稱作抽象同情心階段。孩子們對處於劣勢的人,無論是否生活在同一社區或同一家庭,都能表示同情。如果孩子對他人表現出仁慈和無私,那麼我們就可以說他們已經完全掌握表達同情心的技能了。

欣賞孩子的自我表現欲

寫給媽媽的話: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接受鼓勵而產生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成長內容。

生活案例

一個三口之家來到餐廳用餐,服務生先問媽媽要點什麼,接著問爸爸要點什麼,之後問坐在一邊的小女兒:“親愛的,你要點什麼呢?”

女孩說:“我想要熱狗。”

“不可以,今天你要吃牛肉三明治。”媽媽非常堅決地說。

“再給她一點生菜。”爸爸補充道。

服務生沒有理會父母的提示,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女孩問:“親愛的,熱狗上要放什麼?”

“哦,一點西紅柿醬和黃醬,還要……”她停下來怯怯地看一眼父母,服務生一直微笑著耐心等著她。女孩在服務生的目光鼓勵下說:“還要一點炸土豆條。”

“好,謝謝。”服務生轉身徑直走進廚房,留下兩位半張著口,吃驚不已的父母。

“你們知道嗎?”女兒避開父母的目光,望著遠處輕聲細語地說,“原來我也沒當真的。”

可以想象,這個服務生帶給女孩的不單單是平等,更多的是自信。

應對策略

鼓勵孩子表現自己,是一種常識。父母對孩子常說的話是:“你是最美麗的、最聰明的孩子!”“失敗怕什麼,這次不成,下次不就成了嗎?”“啊,考了80分,不錯啊!比老媽當初強多了。”更多的是從父母的嘴裏吐出“孩子,我為你驕傲”之類的話。

然而,在生活中卻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

當2歲的孩子要幫媽媽收拾桌子,媽媽會不耐煩地奪過碗碟:“小寶貝,你會把碟子摔碎的!”為了不使碟子破碎,結果卻使孩子的自信心破碎。

3歲的孩子在自己穿鞋。“來,兒子,媽媽給你穿,你穿得太慢。”媽媽抱過孩子,三下二下係好鞋帶。麵對媽媽熟練的技巧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無能。

4歲的孩子看著媽媽給花澆水,他走過去,小心翼翼地拿起水壺,想要幫助媽媽。“別動,孩子,”媽媽說,“別把水灑到身上了,讓媽媽幹吧,你還小著呢。”

媽媽無意識地打擊了孩子的自我表現欲,她使孩子認識到自己是多麼渺小,降低了孩子對自我能力的認識。

在孩子的幼年時期,麵對著大千世界,他們常常感到束手無策,但是,仍然有勇氣進行各種嚐試,學習各種方法,以使自己適應並融入這個世界中。但是在這個時候,作為成年人的父母往往無意之中給他們設置了許多障礙,而不是友好地幫助他們。父母這樣做的根本原因是不相信他們的能力,在大人的意識中已形成一定的偏見。如果2歲的孩子如果幫助你拿盤子的時候,你對他說:“不要動它,你會打碎它的。”這樣你雖然保全了那個盤子,但是你的舉動在他的信心上投下了陰影,而且推遲了他的某種能力的發展,或許你阻止了一個小天才的產生。大人們常常不經意地向孩子們展示自己多麼有能力、有魄力、有氣力。大人的每一句話,像“你怎麼把房間搞得這麼亂?”“你怎麼把衣服穿反了?”這類話,都是在向孩子們顯示他們是多麼的無能,是多麼的缺乏經驗。這麼做隻會使孩子們慢慢地失去信心,失去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鍛煉自己的自覺性。

1.不要先入為主

作為父母常常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概念,認為孩子到了某個年齡,才能做某種事情,否則的話,他就是太小,太缺乏能力,不能做這類事情。但是往往孩子在那個時刻是可以做得很好的,但是大人卻人為地推遲了他學會本領的時間。而這種做法,無疑會使孩子失去自信,懷疑自己的能力,減弱他們的進取心。這些消極思想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2.孩子的自信表現在行為中

孩子的自信程度是表現在他的行為中的,如果孩子缺乏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對自己價值的信任,那麼他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缺乏效率、缺乏積極主動性,他不會通過積極參與和貢獻,來尋找自己的歸屬感。沒有自信的孩子會很輕易地放棄任何努力,表現出自己是無用的,而且有時還故意做出逆反的事情。這樣做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是無能的,不能做出任何有意義的貢獻,是沒有價值的,那麼還不如做些惱人的具體事情,這樣起碼能得到別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