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自己身上的“成人主義”
寫給媽媽的話:
孩子是按照父母的模式生活成長,還是按照他們的天性成長,這是父母麵臨的最大的困惑。作為媽媽,你需要發現孩子的天性,幫助孩子按照他獨有的、與生俱來的方式成長。然而按照每個孩子的天性養育他,並不像聽起來那麼容易。當孩子的某些獨特傾向觸怒父母時,父母會努力扼殺孩子的那個獨特傾向,並試圖以他們看重的品質來加以取代。他們盡力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希望的模樣,然而他們還是忘記了孩子與他們是不同的。
生活案例
這是一個出自《卡爾·威特的教育》中的一個故事,可能對我們中國的父母們有更多的啟示:
爸爸給卡爾買了一套積木,卡爾對這個禮物很喜歡,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擺弄積木上。
一次,幼小的卡爾花了很大功夫用木塊搭了座城堡,其中有房屋、城門、城牆,還有做得非常精致的小橋。
正當他準備叫爸爸來看時,由於十分激動,不小心他的衣角在城堡的主要建築——一個高高的鍾樓上掃了一下。頓時,鍾樓倒塌了,砸壞了其他建築,還毀了他精心搭建的最令他滿意的小橋。頃刻間,他的傑作成了一片廢墟。
“爸爸,它毀掉了,是我不小心給毀了。多可惜!它本來那麼棒……”
小卡爾說著都快哭了。
爸爸問清情況後說:“兒子,既然是你不小心,就沒有理由抱怨,更不該難過。你能做好第一次,就一定能做好第二次。為什麼傻坐在那兒?不如重新做一個,或許還會更好呢。”
頓時小卡爾歡欣鼓舞。
其實,這話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小卡爾搭的是一組複雜建築群。
要他做完第二次,一定要有極強的耐心和毅力。但老卡爾堅信兒子能做到。
不出所料,小卡爾完成了,並邀請爸爸欣賞作品。老卡爾看得非常吃驚,他沒有想到,他的兒子會做得那麼完美。
“爸爸,我認為這比前麵那個做得還要好些,因為我做第二次對它做了不少修改。並且做得更快了。”小卡爾自豪地對爸爸說。
相比之下,小麥克就沒那麼幸運了。
8歲的小麥克的小房間一般不太整潔,玩具從盒子裏倒出來後,常常不主動收拾好就去玩別的了。
有一次爸爸對小麥克說:“把你的房間收拾幹淨再出去。”
小麥克說:“我已經收拾好了。”
爸爸走進房間一看,地上已沒有玩具了,可還有好幾本兒童畫報沒有收拾好,便對小麥克說:“你看你的小人書到處都是,真不像話,別人會笑話你的。”
麥克像什麼也沒有聽見似的,溜出去玩了。
結果,以後小麥克再也沒收拾過自己的房間,像和爸爸賭氣似的。
我們可以說,卡爾的爸爸真正懂得了孩子的心,而麥克的爸爸則是一種“成人主義”。
“成人主義”的父母往往對孩子挑剔、指責過多,要求過高。他們認為孩子什麼也做不了,而不尊重孩子,這樣就嚴重地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使孩子喪失自信心。
“成人主義”的父母往往希望和要求孩子能夠像成人一樣思考、理解和行動,這種不現實的想法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產生敵對的情緒和反抗。
“成人主義”的父母往往這樣問孩子:“你怎麼老是這樣?你為什麼不……”“你應該知道……”“我告訴你這麼多次了……”“你為什麼老是這麼孩子氣?”“你什麼時候才能長大?”“你能不能……”他們已經忘了他們自己曾是孩子的時候。
應對策略
什麼是孩子的天性?餓了吃,困了睡,不舒服了哭?這些自然都是,可是更重要的是他們具有與生俱來的自由天性。
孩子心裏自有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十分奇特,與成人的世界是大相徑庭的。孩子3歲以後,就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的獨立發展的人。孩子出生後,每天都在從一個自然的人向一個自為的人發展變化著。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天生就有一種貼近和探索這個世界的願望,他們的行為不受任何約束。他們的想法是:他們來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他們的了。在這樣一種兒童心理的支配下,他們才會不斷地與這個世界發生碰撞,而最先遭遇到的就是他們親愛的爸爸媽媽。
如果你站在成人的立場,用成人的思維方式為孩子分析問題指明方向,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去做,就會使孩子怯於自己去體驗。
如果你堅持認為自己的知識淵博,滔滔不絕地給孩子們灌輸知識,不失時機地糾正孩子的錯誤,你就限製了孩子自己去積累知識的機會。
你做了主認為孩子什麼也做不了,就會嚴重地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使孩子喪失自信心。
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呢?
生活對他們來說,是一片沒有開墾的處女地,他們需要的就是一股拓荒者的勇氣和自信心,而不是恐懼和畏縮;他們需要的是天性受到鼓勵,而不是受打擊。
1.媽媽要扔掉身上的“成人主義”
讓我們學會像卡爾的爸爸一樣說:“你能做好第一次,就一定能做好第二次。”這樣,你的孩子就會像卡爾一樣給你意外的驚喜。
下麵幾則媽媽否定孩子感受的例子,你或許似曾相識:
孩子:“妹妹老是拿我的東西,我討厭她!”
媽媽:“你怎麼可以這麼說自己的妹妹?你不該討厭她,你要為你所說的話道歉。”
孩子:“野餐好無聊,一點兒也不好玩。”
媽媽:“我為了這個野餐花了這麼多時間和金錢你還說這話?”“你怎麼可以說野餐無聊?這麼好的天氣出去玩,而且你還吃了三隻熱狗。我相信每個人都玩得很開心。”
孩子:“我們教練是白癡。遲到不過兩分鍾,就罰我跑操場。”
媽媽:“怎麼可以罵人!規定就是規定,不然你希望教練怎麼處理?給你一麵獎牌?”
以上是三則典型的例子,在這幾則例子裏的媽媽都犯了兩個基本的錯誤:
第一,媽媽並沒有真正聆聽孩子的感受,隻是一聽到他們負麵的詞句就馬上判定:“這孩子有錯,我必須糾正他。”
第二,在大人急著糾正孩子行為的時候,孩子的感覺卻被忽略了。事實上,忽略他的感覺就等於忽略他的存在,還有什麼比這一點更令人沮喪的呢?
2.媽媽正確應對孩子的情緒的方法
要訣就是要真正地去傾聽孩子在說些什麼。停止一麵聽,一麵揣度孩子是否有問題、是否應該被糾正的舉動。要仔細聽,不僅聽所謂的事實,還要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溝通專家稱其為“主動的傾聽”“感情移入的傾聽”,也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場聽他們的心聲。
要做到這種傾聽確實不容易,大部分的人都無法做得自然、做得好,因為我們都太封閉,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頭,聽不見別人的聲音。而孩子則十分敏感,知道我們是否在聽他說話。如果我們兩眼盯著電視機,一麵聽孩子說話,一麵聽著電視的聲音,孩子自然看得出我們不專心,感到自己無足輕重,因而沮喪不已。
孩子的直覺某些時候有誤或不夠成熟,但還是應仔細傾聽。如果你真的在乎孩子的感受,就不必理會對錯。這點很重要:父母的首要工作就是處理孩子的情緒,因為再也沒有比建立孩子的自我印象和自我價值更重要的事了。為了孩子,扔掉自己身上的“成人主義”吧!
給予孩子足夠的期望
寫給媽媽的話:
你的期待決定孩子的未來。孩子的一生都決定在你手中。你選擇讓他成為“最幸運的人”還是“最不幸的人”?
生活案例
這是一個貧寒的單親家庭,母子倆人相依為命。媽媽辛辛苦苦地工作,養活一家子,兒子也知道生活的艱辛,一直都很懂事。
有一天,兒子眉頭緊鎖,鬱鬱不樂,顯得心事重重。
媽媽把一切看在眼裏,關切地詢問兒子,兒子怎麼也不肯說,他不想為難媽媽,後來才吞吞吐吐地說:“同學們都有自行車,隻有我沒有……”
媽媽沉默了,因為家裏實在沒有多餘的錢。
過了幾天,兒子驚喜地跑回家,對媽媽說:“媽媽,給我兩塊錢吧。我要玩轉盤遊戲,轉盤上有自行車。”
媽媽看著兒子渴望的眼睛,沒說什麼,把錢遞給了兒子。兒子歡天喜地地去了,不久便垂頭喪氣地回來了。“我是世上最不幸運的人。”
兒子憂鬱地嘟囔著。媽媽意識到自行車對兒子的重要性,若有所思地轉身走了。第二天,媽媽讓兒子再去試一次運氣。
兒子有點遲疑,但在媽媽的鼓勵下,還是拿著錢去了。這回,大喜來臨,兒子一蹦一跳地跑回家,對媽媽說:“我中了,我中到自行車了,我是世上最幸運的人,再大的困難也難不倒我了……”
若幹年後,兒子事業有成,擁有了不薄的家產。隻有那輛自行車他一直保存著。每當他受到挫折時,他都會想起那輛自行車,想起他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
而那位媽媽呢,一直保守著一個秘密。媽媽臨終前,把兒子叫到床邊:“兒子,你知道那輛自行車是怎樣得到的嗎?”
兒子困惑地看著媽媽。“這輛自行車是媽媽買的。我從親戚朋友那裏借錢買了那輛自行車。因為,我不想破壞你的感覺,讓你覺得是世上最不幸的人。為此,我辛苦了10年,才把錢還清……”
應對策略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經做了以下的實驗。這位心理學家請小學的老師對孩子們做一種特別的測驗,借此就能夠預測孩子的將來。當然,並沒有所謂能夠預測“將來性”的測驗,實際進行的隻是普通的智能測驗而已。也就是說,老師們在一開始就受騙了。根據測驗的結果,把認為“將來性”不錯的孩子的名字列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