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個結果並未公開發表,隻有老師們知道而已。一年以後,讓同樣的孩子們再做一次智能測驗。結果發現上一次做測驗時,被認為將來有希望的孩子的智商,比沒有被列舉出的孩子的智商高出了許多。對於這樣的結果,我們要如何解釋呢?
老師們在心中會想“這個孩子將來很有希望,所以一定要努力教育他”,但是並沒有對孩子這麼說。可是,任課老師對孩子的看法會改變,這種改變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原本認為他是“靜不下來的孩子”,可是因為測驗結果良好,也許老師會認為“他是一個對於各種刺激都能夠產生敏感反應的孩子”,改變了對孩子的看法。也就是說,如果認為這個孩子具有“將來性”,則老師的看法會對孩子造成良好的影響。
1.以好的“眼光”來看孩子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生長於塞浦路斯的年輕天才雕塑家,他天生討厭女人,本來想一輩子不結婚,但後來卻愛上自己所雕出的女人。皮格馬利翁持續看著由大理石所雕塑出來的美麗女郎,不斷奉獻自己的愛,愛神維納斯覺得他很可憐,於是給予石雕生命,讓他們結為夫妻。
“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以好的“眼光”來看孩子,對於孩子的發展會造成好的影響。當然,也有與“皮格馬利翁效應”相反的效應。亦即如果以“蠢蛋”“沒辦法”“真糟糕”的心情來看待孩子,則對於孩子的發展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這種看法,會使孩子喪失自信。原本應該伸展的芽,也會被摘除。無法得到父母期待的孩子,健全的成長會受到妨礙,無法充分地適應社會。
2.始終抱有期待之心
不論周圍的人對於孩子的看法如何,做父母的一定要對孩子抱有期待之心,認為“孩子將來一定會有發展”。如果連父母都放棄孩子,那麼孩子就徹底失去希望了。給予你的孩子足夠的期望,他也會成為“最幸運的人”。
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寫給媽媽的話:
激發孩子的興趣、創造力要與其樹立正確的是非觀相結合。不能鼓勵其膽大妄為,讚揚其胡思亂想,但要激發其興趣、創造力的有利性、可行性。
生活案例
達爾文在童年時代曾被學校認定“是一個很平庸的孩子,遠在普通的智力水平以下”。
達爾文家中有一座不小的花園,他和兄弟姐妹整天在萬綠叢中玩耍。兒時的生活環境,使達爾文產生了對生物學的興趣。
達爾文很愛看書,科學書和文學書都愛看,尤其是《世界奇觀》之類,引起了他的幻想,他要去遠遊,認識世界。
為此,學校校長責罵他是“二流子”。爸爸教訓他:“除了打獵、養狗、捉老鼠以外,你什麼都不操心,將來會玷辱你自己,也會玷辱你的整個家庭。”
達爾文的成才要歸功於他媽媽蘇姆娜早年的引導。他的媽媽掌握了兒子喜歡自然生物這一心理特點,並且巧妙地運用了它。“比一下吧,孩子,看誰能從花瓣上先認出這是什麼花?”達爾文比哥哥姐姐認得快,媽媽就吻他一下。這對孩子來說,可以說是一種心理獎賞。而當發現一隻彩蝶飛來時,不僅逗引孩子說去捉住它,還誘導孩子數出彩蝶翅膀上的各種顏色和斑點,然後又進一步去啟發孩子比較蝴蝶之間的異同,一步—步地把達爾文帶進豐富多姿的“生物王國”。
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跟孩子一起成長,在和孩子溝通的同時,在培育孩子的同時,也使自己得到提高,這樣的媽媽才是成功的媽媽。
應對策略
因為他們是孩子,所以他們對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也敢於去想象、實踐一些新鮮的東西。我們這裏首先提出的就是要激發孩子的興趣與創造力。這與孩子個性的形成有著很大的關係。
假如父母整天把孩子關在家中學習,限製其活動,並往往打破他們的幻想,這樣的孩子長大了隻會成為父母的乖兒女,社會的“絕對守舊者”,可以說他們也會因此形成一種“奴”性。你願意孩子成這樣嗎?如果孩子們都這樣培養,那麼社會就毫無進步的希望了。
1.激勵孩子的進步
隨著年齡的增大、對世界了解的加深,孩子們開始變得比較成熟,開始有主見起來。這就是一個進步過程,這個過程中的激勵是十分必要的。
進步分大的進步和小的進步。我們絕不能忽略那一點點的進步,正是這一小點一小點的進步促成了他的成熟。孩子們昨天問你星星有沒有媽媽,你覺得他問得有點幼稚可笑。今天他問你星星到底距我們多遠,你覺得很正常。但到有一天你兒子突然告訴你星星分恒星、行星、衛星等,恒星能發光,太陽是太陽係裏的唯一一顆恒星時,你是否覺得很突然?如果是,證明你平時沒有多注意孩子的一點點的進步。
當你的孩子自己把房間收拾得整整齊齊;當你的孩子做好了飯菜等你回來吃;當你的孩子告訴你今天坐車時把座位讓給了一位老太太;當你的孩子說昨天晚上學到12點,終於完成了所有任務……你覺得他們那時最期盼的是什麼?是你的一句讚揚啊!你這時肯定知道孩子有進步了,開始慢慢長大了。你會不因此而高興嗎?
2.鼓勵孩子對美的追求
當孩子具有一定的審美觀後,他們開始有了對美的追求。他們開始講究穿戴,開始注意發型,開始在異性麵前表現自己。這時外界的氛圍對其心態影響較大。如果別人說他(她)穿得合身,說他(她)的身材好或發型很酷,表麵上他們肯定顯得挺不好意思的,但內心卻很是樂意於此。當然美不僅僅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內在美。內在美主要是思想素質問題,包括對祖國的熱愛,對父母的孝敬,對別人的尊重,對社會秩序的遵守,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等等。這都非一日之功形成的,需要成人的時時指正,並有效地激勵他們追求美。
3.對孩子意誌力、勇氣、自信心的讚揚
愛迪生說:“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好多人具有一分天才,可是為什麼他們還是不曾成功(即使他們也付出過汗水)?就因為他們沒有堅強的意誌力和自信心。本來要九十九分汗水,你付二三十就是九十八分也不能成功,隻有堅持到最後才行。
孩子們就像一塊未被雕塑的美玉,好父母總能看到這塊玉身上的可塑之處,然後把它變成世上最美的玉。
在比較中發現孩子的進步
寫給媽媽的話:
在比較中你會發現孩子的進步,也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提出更適當的更高的要求,使孩子更快進步。比較中激勵孩子可以使孩子做得更好,對自己抱有更強的自信心去迎接明天的挑戰。
生活案例
小王說他孩子:“上次你語文才考了73分,這次一下子蹦到80分,我女兒了不起,進步真大呀,真讓爸爸高興。”這時她女兒見爸爸這麼高興,又誇獎她,興奮地說:“爸爸,這次發揮得不好,下次我考個85分給你看看。”女兒能這樣說,說明小王的話已生效,剩下的就是她女兒向85分的奮鬥過程了。
有些父母就對孩子要求過高,不僅不懂得讚美,反而大加責備。一個孩子說:“上次我數學考了98分,全班第一,媽媽很高興。可這次我隻考了89分,得了第四名,媽媽狠狠地罵了我一頓。這次題本來就比較難嘛!再說我也不可能保證次次考第一吧。”在這兒,這位媽媽就陷入了教育孩子的誤區,沒有用比較激勵法,隻看到孩子分數、名次的稍微下降,沒注意孩子思維等綜合素質的提高,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
應對策略
我們看什麼事物都得有個參照物,你才能對其加以判斷。“是”是“非”的參照物,“遠”是“近”的參照物,“美”是“醜”的參照物。我們激勵孩子也同樣需要參照物,需要加以比較,這才能顯出他到底是進步了還是後退了,是成熟了還是一如往日。
我們這裏所說比較中激勵孩子主要從三個方麵來說。
1.和藝術作品中的孩子或成人進行比較
“藝術源於生活”,雖然有其誇張的一麵,但亦是脫離不了生活的。藝術品中的人物大多是虛構的,有的近乎完美,有的一無是處,但這並非無法比較。我們可以取其中的一個點或一個麵就行了。
許多好的影片和書籍不知使多少人為之振奮。影片和書籍中的英雄人物也不知不覺成了人們比較的對象。如《小兵張嘎》中張嘎的機智、勇敢,《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大無畏,《雷鋒》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雷鋒,以及後來的《焦裕祿》等。雖然他們做出了令人們敬佩的事,但他們身上的優點並不是被他們壟斷了,可能千千萬萬個人都擁有,隻是沒搬上熒幕而已。隻要你稍加留意,就會發現這種優點往往在純真的孩子身上體現得更明顯。
當你的孩子做了一件幫助他人的事,你可以拿雷鋒做他的榜樣;當你的孩子麵對挫折不屈不撓時,你可以說他有保爾的鋼鐵意誌;當你的孩子為了失學兒童而砸碎自己心愛的儲蓄小動物,你可以拿其壯舉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相比。你覺得這話說得有些誇張嗎?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兒童有一種特強的模仿力。你既然把他們比成英雄,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是個英雄,做什麼事都得拿出點英雄氣概來,不知不覺地會去模仿英雄的為人處世。就像一個班集體中的班幹部一樣,你是班幹部,你就得帶頭,做出榜樣,讓人服你。
2.同現實中的人進行比較
不管怎麼說,藝術作品中的人物總不如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有血有肉。當你還小時,你父母也許常對你說這家的孩子乖,那家的孩子學習勤奮等。當時你有何感想,你是否覺得那家的孩子真的那樣呢?不,你肯定會想,那家的孩子不乖的時候你沒看到,乖的時候恰恰被你發現了。這樣對孩子產生了好的效果嗎?但如果你說,我家兒子最乖了,都知道自己收拾房間了,鄰家孩子就不如你,房裏亂糟糟,讓他父母每天累得……這時你的孩子的虛榮心(或叫上進心吧)會使他們想得到更進一步的激勵,說不定明天就開始幫你掃地、做家務了,以證實他的確比鄰家某某優秀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