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爸爸對剛上小學的女兒說:“多多,爸爸下個月要出差,不能來學校接你了,你看看怎麼辦好呢?”
多多不以為然地說:“讓媽媽來接我就行了唄!”
“可是媽媽經常加班,你也知道的,恐怕也不能接你。”爸爸說。
“那怎麼辦呀?”女兒有點泄氣。
“爸爸想請鄰居的樂樂爸爸幫忙接你,你和樂樂是同班,你跟樂樂一起放學,和他爸爸一起回來,你覺得怎樣?”
“好吧,也隻能這樣了。”女兒顯然是接受了。
有些父母在處理女孩的事情時,認為“孩子小,不懂事,還是我決定吧”,但你們沒有意識到,女孩也可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她個人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關注,且父母長期對她的事情過度包辦,她的自主意識就會被抑製,決策能力也難以提高,長大後也可能會缺乏判斷和決策能力。這顯然不利於女孩獨立能力的培養。
現在孩子的致命弱點就是缺乏獨立性、依賴性強。這種現象歸根結底還在於父母的過度包辦代替,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由爸爸媽媽一手包辦了,不許孩子動手參與。結果也讓孩子養成了自私、依靠等毛病,獨立能力低下。
所以,從現在開始,不要再對你的女孩事事包辦,學會放手,鼓勵她們自己動手嚐試。比如,在女孩很小時,就讓她自己穿衣服、穿襪子、收拾玩具,這對幼兒來說可能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有些女孩一遇到這些困難就不幹了,這時家長也盡量不要心軟,而是給予她一定的指導和鼓勵,鼓勵她堅持完成任務,特別是對那些依賴性比較強的女孩。當女孩在自己動手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時,便可以逐漸培養起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
5.給女孩一個空間,讓她盡情發揮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什麼都幫女兒想好,什麼都親自幫她做好,對她進行全方位保護,生怕她吃不好穿不暖、受委屈。
父母對女孩的保護和疼愛是應該的,但應該也要有個“度”。保護過度,反而是對女孩成長權利的一種剝奪。在教育女孩時,我們父母應該仔細想一下:你們給予她的愛能否幫助女孩收獲幸福?你們事事為女孩親力親為,能照顧她一輩子嗎?疼愛自己的女兒,目的是為了讓她以後能過得更好。但是,你們對她的過度溺愛和保護,已經令她與獨立、自強等正能量越來越遠了。
南希是個10歲的小姑娘,長得很漂亮。可在鄰居們看來,南希的媽媽對她管得太嚴格了!
從南希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幾乎完全控製了她的生活,不允許她有自己的時間安排,不允許看媽媽認為不好的書和動畫片,不允許穿不是媽媽為她挑選的衣服,不允許與小朋友一起玩,當然在家中也不讓她做什麼家務,她的衣食住行全部由媽媽來負責……總之,她的一切都由媽媽決定,任何行動也都處於媽媽的監視之中。
但是,媽媽卻給南希施加了巨大的學習壓力,要求她每次考試必須考入全班前三名,將來也必須要考入全國一流的大學,認為這樣南希將來的生活才會更好。南希在媽媽的管束下,覺得自己就像是一隻被關在籠子裏的小鳥。
父母對女兒的愛是無私的,然而,過度溺愛女兒,怕女兒受到傷害,支配女兒的未來,事事替女兒包辦,不但剝奪了女兒的自主能力,使她失去了動手能力,還養成了她懦弱的性格,導致她缺乏獨立精神,影響未來的發展。與其這樣培養一個人格殘缺的女兒,不如放開手,給女兒一個屬於她自己的空間。
為了讓女孩盡早學會獨立,防止過度保護阻礙女孩的成長,凡是女孩自己能做的事,家長一定不要插手。即使她做得不好,也要堅持讓她做下去,不要因為她做得不好,或者把事情做砸了,就責備她,或阻止她繼續做。一定要讓女孩多經曆一點兒,多一些嚐試失敗的機會,培養她的獨立意識和生存能力,讓她逐漸學會自己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的女孩,身上的正能量才會越來越多。
每天給女孩留出一些她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不要在安排了滿滿的學習任務之後,還給她安排繪畫、外語、鋼琴等輔導班。女孩沒有了自己的意誌和想法,就會變得越來越懶散、消極。
還要給女孩一定的屬於自己的空間,讓她自主發展,父母隻要適當引導即可,讓她更快樂、健康、自由地成長。在這個自由的空間中,女孩可以做一些她喜歡的事,比如做遊戲、交朋友、動手縫製玩具等。在這個過程中,女孩可以形成自信心、自主意識、自我良好的認識和肯定。這些充滿正能量的意識形態,都是女孩將來成功的基石。
6.熱愛勞動的女孩,獨立能力更強
女孩是父母的心頭肉、小公主,常常是含在嘴裏怕化了,碰在手裏怕嚇著,不用說幹家務了,就是吃飯穿衣這些簡單的事,都要讓父母代勞。這樣的女孩,從小就嬌生慣養,什麼家務活兒也不會幹,長大嫁人後,不知道會出現什麼麻煩呢!
雖然這個社會提倡男女平等,但在現實社會分工中,一般照顧家庭和孩子的任務仍然主要靠女性。如果一個家庭中的女主人什麼家務都不會做,那又怎麼能照顧好家庭和孩子呢?
所以,家中要重視培養女孩熱愛勞動的喜歡,因為勞動可以提升女孩的生活能力,促使女孩在生活上獨立,讓她們善意以積極的心態去麵對以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
在集中,每當媽媽做家務時,6歲的雅雅總是喜歡參與進來,隻是有時會將媽媽的家務搞亂。但媽媽不想扼殺女兒的勞動積極性,為了讓雅雅養成良好的習慣,媽媽與雅雅製定了一份家務勞動計劃。
計劃規定:每周一的晚飯後,媽媽收拾房間,雅雅幫媽媽洗抹布和掃地;每周二,雅雅要給家中的植物澆水;每周三,雅雅要陪媽媽去買菜,如果媽媽沒空,就鼓勵雅雅自己去買菜,並讓她自己決定給一家人買什麼菜;每周四,雅雅要幫媽媽收拾碗筷,鍛煉洗碗;每周五,雅雅可以自行活動,比如收拾自己的房間、整理自己的書本等。周末,雅雅還要幫媽媽洗衣服。
在媽媽的引導下,雅雅漸漸學會了很多家務,自己也變得特別獨立、開朗、快樂。
據調查,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是72分鍾,韓國是42分鍾,法國是36分鍾,英國是30分鍾。而中國小學生,每天僅僅勞動12分鍾。孩子參與的勞動時間短,並非孩子不想參與,而是被父母阻止了。
其實,不讓孩子參加勞動,孩子會覺得自己很無能、沒用。但時間久了,孩子也會習慣於這種現狀,認為勞動是與自己無關的事。這時你們再想讓孩子學做家務,就不那麼容易了。所以,媽媽應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孩子學做家務,為孩子將來的自立打下基礎。
所以,父母應從小就培養女孩的勞動習慣,鼓勵女孩熱愛勞動,這是對女孩自主能力的一種鍛煉,對其以後的成長和發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不論自己的年齡多麼小,每個女孩都渴望嚐試做成人做的事。對女孩來說,嚐試的快樂是無可替代的。所以,當她要嚐試著做家務時,父母不僅不要製止,還應該多鼓勵。如果擔心女兒搞亂了做好的家務,就像故事中的雅雅媽媽一樣,與女兒製定一個計劃,規定一些女兒能做到的事,然後引導她遵守計劃做事。女兒從中既能體會到學做家務的樂趣,還能學會有計劃地完成工作。
當女兒在家務勞動中表現不錯時,父母別吝嗇你們的肯定和讚賞,這會讓她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和對成功的滿足感。即使女兒做的都是一些小事,但對於她們來說,這已經是很了不起了。父母的鼓勵和賞識,可以讓她更加樂意參與勞動,更能調動她的做事積極性,獨立意識也會逐漸增強。
7.承擔責任是女孩獨立的第一步
生活過於安逸,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是現在很多小公主們都在過的生活。沒有任何壓力,一切都有家長頂著,自己從來無需為任何事擔心。小公主們也沒有任何責任心,覺得任何事情都與自己無關,隻要自己過得舒適快樂就行。
然而,缺乏責任心的女孩,日後不僅不會被社會所歡迎,還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困擾。試想一下,一個不能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女孩,日後又怎麼會對她的工作、事業、家庭有責任感呢?
責任感的缺失往往會伴隨著嚴重的後果。很多家長都認為,責任感是男孩應該有的。這種觀念是錯誤的。責任生而有之,每個人都有她應該負有的責任。隻有懂得承擔責任、對自己的事情敢於負責的女孩,內心才能充滿正能量,也才更容易獲得成功與幸福。
不過,女孩的責任心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需要我們家長持之以恒的努力。要知道,家長為女孩包辦得越多,女孩的獨立能力就越差。其實,讓女孩為她自己做錯的事負責,比替她負責更重要,因為女孩在改正自己錯誤中所悟出的做人道理會令她終生難忘。
一位外國媽媽帶著8歲的女兒到中國一戶人家中做客。女主人為了款待外國客人,專門做了一頓西餐,希望這對外國母女能嚐一嚐中國式的西餐。女孩覺得中國人做的西餐肯定不好吃,於是就堅決說她不吃。
可當女主人把做好的西餐端上來時,小女孩一眼就看到了漂亮的冰淇淋,並且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女主人也高興地把冰淇淋端到女孩麵前,但女孩的媽媽卻很嚴肅地製止了孩子的行為,她要求女孩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
女主人覺得這位外國媽媽太較真了,就勸她讓女孩吃冰淇淋,但女孩的媽媽堅決不許。她說:“她需要對自己說的話負責,這樣才能培養起她的責任心。”因此,無論女孩如何哭鬧,最終也沒能吃到冰淇淋。中國媽媽對此很受啟發。
看了這個故事,爸爸媽媽們是否會受到一些啟發?女孩所做的事和所說的話,一定要讓她自己來承擔責任,這樣她才能夠有記性,保證下次不再犯錯。同時,也隻有讓女孩學會對自己負責,她才能完全獨立。這種教育方法就是盧梭所說的“自然後果懲罰法”,就是讓孩子接受自己所做事情的結果。這也是孩子的一種自我管理的方法。
要培養女孩的責任心,可以通過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來進行。比如,每天起床上學這件事,很多女孩都是在爸爸媽媽的催促下,才不情願地起來。從現在開始,告訴你的女兒,她要對自己上學這件事負責,所以每天早晨必須自己定點起床。如果不按時起來,遲到的話,你是不會到老師那裏為她開脫的。
總之,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女孩,家長就要舍得放手,給女孩學會獨立、學會承擔責任的機會。孩子隻有在動手做事時,才能逐漸培養起獨立生活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8.培養女孩做事要有條理性
在生活當中,許多女孩都能夠把自己的書桌收拾得幹幹淨淨、整整齊齊;女孩的課本總是包著美麗的書皮,整潔如新;女孩總是能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規規整整;……的確,相比於粗心、好動的男孩,細心、安靜的女孩做事總是能表現得更有條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