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觀念中,“缺乏條理”似乎與文靜、優雅的女孩是不沾邊的。但實際生活中,做事沒有條理性的女孩也不在少數,比如,有的女孩會將自己的東西到處亂扔,要用的時候卻找不到了;自己的書包裏經常亂糟糟的,不會整理;等等。這些都是做事缺乏條理性的表現。
對於女孩來說,做事有計劃、有條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幫助女孩有條不紊地處理各種難題而不會手忙腳亂。而做事缺乏條理的女孩,往往也缺少獨立性,日後難以仔細地料理自己的生活,無法很好地進行學習和工作。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做事缺乏條理、沒有計劃的女孩,也將比其他人走得更辛苦。
所以,父母應盡早培養女孩做事的條理性,讓女孩從很小就懂得做事有計劃、有條理的必要性。
一位父親是這樣鍛煉自己的女兒的:
李先生是位收藏愛好者。他發現自己的女兒李豆做事非常沒有條理,常常亂放東西,用的時候又拚命找。為了讓女兒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李先生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這天,李先生對豆豆說:“一個人如果愛好收藏,她就會感到很快樂。”
豆豆有些懷疑地看著爸爸,問道:“是嗎?那應該收藏一些什麼呢?”
“什麼都可以。比如你喜歡畫畫,那就可以收藏各種美術作品。”
豆豆說:“那很容易,我會收集好多好多畫片的。”
李先生卻說:“‘收’容易,‘藏’就不容易了。‘藏’就是會分門別類,就是要學會條理化。”
接著,李先生給豆豆介紹了一些收藏的知識,即如何將所收藏的資料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在爸爸的指導下,豆豆也學著把自己的圖書分門別類地整理了一下,而且把經常用的書放在比較醒目的地方,把暫時不看的書放在其他地方,這樣在找書時就會非常方便。
更主要的是,豆豆在爸爸的指導下學會了做事有條理。比如,她還學著自己收拾書包,把書包整理得非常幹淨整齊,語文課本、數學課本都按順序放好,這樣隻要把手伸進書包,摸到第幾本書就知道是什麼了,再也不會亂了。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麼事,父母都要鼓勵和引導女孩做得有條有理。例如,房間擺設井井有條,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以免需要時找不到;晚上睡覺前整理好書包,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女孩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女孩特別迷糊,我們還可以嚐試“一一對應法”,如在物品和物品對應的擺放處貼上對應的圖案。生動鮮明的圖案可以清楚地刺激女孩的大腦皮層和視覺器官,提醒她將物品放回本來的位置。
當然,在生活中,父母做事也一定要有條理、有計劃,給女孩做個好的榜樣。比如,家裏的東西要經常整理,不要亂放;看完的書要放回原處;衣櫃裏的衣服要分好類……這些細小的行為都可以幫助女孩養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
9.支持女孩自己做決定
擔心自己的女孩受到傷害,這是每一個做父母的人經常慮及的事。但如果因為擔心女孩的安危,對女孩過度地保護,為防萬一而犧牲了女孩接受鍛煉的機會,不但不能讓女孩得鍛煉,獨立性也更是無從培養。
哈佛素質教育專家認為,父母這樣做其實是一種自私的表現。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而深層次上的事實是萬一孩子受到傷害,自己的感情會受到更大的傷害。但是,父母對女孩的過度保護,會讓女孩失去自信和勇氣。久而久之,女孩就會產生依賴心理,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能做,從而變得優柔寡斷,凡事缺乏主見,漸漸喪失了獨立性。
在新華書店,售貨員看到一個女孩在櫃台前轉來轉去,便熱心地問道:“小朋友,你是想買個鉛筆盒嗎?”
女孩抬起頭望著媽媽,問道:“媽媽,我可以買個文具盒嗎?”
媽媽點了點頭。
女孩又問道:“媽媽,那你說我是買個有唐老鴨的,還是買個有小狗的呢?”
“買個有海灘風景的吧。”
於是,女孩有些遲疑了。但過了一會兒,女孩還是拿了一個帶海灘風景的文具盒。
很顯然,這個女孩已經不自覺地學會了事事征求父母的意見,並養成了事事順從的習慣。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對於女孩從玩耍、吃飯、睡覺直到人際交往等,父母總是抱著一種“大人決不會給自己的孩子苦吃”的觀點,不是幫助女孩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並由此培養女孩的自信心和獨立性,而是對女孩“不遺餘力”地包辦代替。
其實,隻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或危險的事情,我們都可以支持女孩自己做決定,而且還要多為她提供這樣的機會,父母切記不要左右她。有些家長雖然嘴上說是尊重孩子的決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可實際上卻在一旁不斷引導孩子:“你這樣做是不行的!”“你應該那樣做!”“你這個選擇是很可笑的!”“我不允許你和XX來往”……類似這樣的話,不僅不是讓女孩自己做決定,反而還讓她覺得父母的話是說一不二,她隻有服從父母的意誌才行。這實際上還是剝奪了讓女孩自己做決定的權利。
所以,家長應該多給女孩創造一些單獨思考、學習和玩耍的時間和機會。如果她一時決定不了,拿不定主意,或者她的決定偏離正確的方向太遠,家長也不要馬上替她決定,不妨以商量的語氣與她溝通商量一下。比如:“這件事怎樣做更好呢?我想能不能這樣做?”“媽媽覺得,你先完成作業再看電視可能會更好些!”……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女孩感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幫助她建立獨立思考的意識,提高她按自己的意誌主動處理問題的能力。
10.讓女孩自己管理她的零用錢
很多父母都覺得,如果孩子過早或過多地接觸錢,那麼孩子日後就會將金錢作為人生的核心,影響孩子品質的培養。尤其是對於女孩子來說,品質高潔更是一種重要的競爭力。如果被金錢侵染,女孩長大後就會變得俗氣,還會影響女孩的判斷力。
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金錢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元素,如果不給女孩講金錢的事情,那麼在早期的接觸中,她就可能形成一種錯誤的意識。因為孩子們總是看到通過購買的方式,將她喜歡的東西帶回家中。當她們有了需要的時候,就會希望父母給自己買回來。如果孩子不知道金錢是需要辛苦賺來的,那她就不可能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而任意揮霍。
雲雲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和嬌慣她。隻要她說喜歡什麼東西,隻要爸爸媽媽能買來的,都會買來送給她。比如,她弄髒了自己的布娃娃,第二天爸爸就給她買了一個新的回來;她弄破了自己漂亮的裙子,心疼得流眼淚,媽媽忙說:“不哭不哭,媽媽明天就給你買一條新的回來。”
長大後的雲雲,認為金錢可以買來一切,所以對什麼東西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可是,參加工作後的雲雲工資不高,她又經常在領導薪水幾天後,就把錢花個精光,然後回去對父母說:“媽媽,我手頭沒錢了,可不可以支援我點?”
父母已經退休,可還要負擔雲雲的生活費,生活很緊張。為此,媽媽經常抱怨女兒亂花錢,更擔心家中積蓄花光後女兒怎麼辦。
錯誤的金錢觀念,讓女孩長大後不知道愛惜錢財,同時也容易形成在經濟上依賴父母的習慣。所以,為了讓女孩的金錢意識不至於太晚形成,不如及早培養她的金錢意識。尤其是讓女孩自己學會管理她的零用錢,不但能培養女孩勤儉的意識,對培養女孩的獨立性也很有幫助。
在女孩五六歲時,父母就可以給她一些零用錢了,但數目不要太大,且相對固定。在給女孩零用錢時,首先要告訴她這些零花錢該花在這麼方麵、怎麼花,然後讓女孩做一個計劃,並監督她嚴格按照這個計劃行事。如果女孩將零用錢提前花完了,又伸手向父母要錢,父母就要先問明情況,然後再決定給不給、給多少,並相應地減少下一次的零用錢。
如果女孩要錢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家長一定要嚴詞拒絕,並向她講明道理。比如,女孩已經有許多布娃娃了,還纏著爸爸媽媽要求買新的,這時就應告訴她:“家裏已經有那麼多了,你買這麼多是沒必要的。爸爸媽媽賺錢也很辛苦,你要懂得愛惜爸爸媽媽用勞動換來的錢。”通常來說,上學後的女孩都能接受這些道理,並適當約束自己的行為。
平時家長還要鼓勵女孩通過自己的努力賺錢,並讓她將這些錢存起來。比如,可以讓女孩參加家庭勞動,也可以為鼓勵女孩達到某個目標而設立某種有意義的獎項。這樣,女孩就會深刻地體會到賺錢的辛苦,同時也喜歡被認可的快樂。在未來的人生路上,她們會更多地選擇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取自己需要的東西,而不是依賴別人。
父母不該說增加女孩負能量的話:
1.“你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找爸爸,爸爸幫你‘搞定’!”
父母課堂:當女孩遇到困難向我們求助時,我們總是會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想盡快把女兒從困境中“解救”出來。然而,長期這樣下去,當她遇到困難時,就不想自己麵對並想辦法解決,隻想著找幫忙。如果有一天我們幫不了她時,她就會陷入無助、惶恐的狀態中。
正如我們的事事包辦代替,讓女孩失去了獨立麵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女孩走向社會,就會像一隻籠中之鳥,既不會飛,也不會捕捉食物,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事實上,每個女孩都具有自己麵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她遇到困難時,父母要做的不是急於出手幫她,而是鼓勵她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唯有這樣,女孩才能更有信心、更有勇氣麵對未來所遇到的一個個難題,也才能從容地麵對人生的“風吹雨打”。
2.“你年紀太小,什麼事都不能自己做主,必須聽爸爸媽媽的。”
父母課堂:經常對你的女孩說這樣的話,隻會讓她變得越來越沒主見,以後遇到問題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隻想找爸爸媽媽幫忙。
其實,無論我們怎樣幫助女孩,都隻能幫她一時,不能幫她一世。要知道,自己為自己做主,是一個人有主見的最突出表現。當女孩很小時,我們可以幫她做一些決定,但當女孩出現想要進行自主決定時,我們不要因為覺得她小就剝奪她的自主權,失去培養她獨立性的機會。
平時可以從一些小事入手,盡量給女孩自己做主的機會。比如,她要梳一個什麼樣的發型,要穿一件什麼顏色的衣服,要佩戴一個怎樣的飾品,要買什麼口味的餅幹,要一條什麼花色的毛巾等,都可以讓她自己決定。這樣一來,有了衣食住行等小事方麵的做主能力,未來當她遇到考學、擇業等大事時,也就不會太過慌張,不知如何抉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