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柔美,男性陽剛”是傳統的性別標準,但近年來在女孩中流行起“中性風”。她們剪了超短的頭發,穿上中性化的服裝,走在街上別人也許會猜測這是男孩還是女孩?較為中性的女孩通常沒有了女孩應有的文靜、溫柔,變得大大咧咧,甚至比男孩還強勢。這種性格上的中性化可能會影響到女孩的性格發展,以及她以後的家庭幸福。不過,中性女孩也依然是女孩。如果父母善於科學培養,她們的身上同樣可以充滿了正能量。
1.中性女孩更具正能量
如今,行走在大街上,穿梭在校園中,經常可以看到許多中性氣質的女孩。一頭清爽的短發,一身簡單的運動衫,一雙樸素的球鞋,是她們最基本的打扮,看起來就像個男孩子。有些女孩也會進行一些時尚的打扮,比如,將頭發燙染成自己喜歡的顏色,掛一些DIY的項鏈掛件,褲子再多縫些補丁等,就成了現在時尚的中性女郎。
當然,女孩的許多中性化特質不隻表現在服飾上,還包括行為舉止、性格、語氣等方麵。她們的行為舉止往往不拘小節,性格開朗直爽,能獨自扛起責任,內心強大,在生活中比較有氣場。
15歲的琪琪被同學們稱為“超人類”、“琪哥”,因為琪琪不但學習好,籃球、排球等各種體育活動中也總少不了她的身影。
在同學們看來,琪琪除了各方麵能力都比較強外,她的“假小子”裝扮更引人注目。從上學起,琪琪就沒留過長發,而且也總穿男生穿的球鞋、T恤、運動衫等。
不僅如此,琪琪的個性也與男孩很像。一次,班級裏的一位女生被外班的一個男生欺負,琪琪知道後,立即要找那位男生理論,要求他道歉。班裏的女同學擔心琪琪惹惱了那名男生,會對她不利。但琪琪大聲說:“怕什麼?他做錯了事,就必須學會道歉!”說完,自己就去找那名男生理論。那名男生見琪琪太“厲害”了,對自己的恐嚇嚇唬毫不畏懼,隻好向被自己欺負的女生道歉認錯。
女孩越來越中性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社會問題。現在幾乎每個家庭中都隻有一個孩子,一些父母為了增強女孩的社會競爭力,往往也會不自覺地對女孩采取中性化教育。比如,有的家長會用男性化的標準培養女孩,希望自己的女兒能當兒子用。
除此之外,社會上各種“中性化”的明星的影響作用也非常大。這也讓一些女孩紛紛模仿,以至於女孩看上去像個“小夥子”。
雖然女孩就應該有個女孩子的樣子,溫柔、安靜、嬌氣,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性別角色也不易極端刻板化。一個太女性化、極端陰柔的女孩,往往也有不能接受自己、勇氣不足、創造力較低等問題。反之,那些兼具男女優秀性格品質、剛柔相濟的女性,她們在許多環境中要比那些單一地具有所謂女性氣質的女性表現得更出色,也更具有正能量。她們自信、勇敢,善於抓住機遇,心理抗挫折力強,心胸開闊,富於冒險精神……
所以,有人提出了一個男女“雙性化”的概念,即培養一個人同時兼具男性氣質和女性心理氣質的個性特征,認為是一種理想的人格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女孩適當的中性化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2.“性取向”偏差,讓女孩變得中性化
如今,從學校到家庭,幾乎不會對一個孩子的性別意識進行專門培養。在學校裏,老師的教學任務中也沒有培養孩子“性別角色”的課程。而在家庭中,一些家長更是認為:孩子生下來,是男孩就是男孩,是女孩就是女孩,還用得著培養?
這說明,我們的家長對孩子的性別意識本身也不夠重視,致使一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性取向”偏差,一些女孩也變得越來越中性化。尤其是一些青春期的女孩子,特別喜歡穿中性化的服裝,更有的幹脆女扮男裝,形成了“女漸男風”的現象。
我們前麵說了,女孩的個性適當中性化也不錯,這樣的女孩往往也更具有正能量,但如果過於中性化,甚至偏男性化,那麼家長就要引起注意了,因為這很可能是女孩的“性取向”出現了問題。
從小時候起,霏霏的爸爸媽媽就喜歡將她女扮男裝。久而久之,霏霏也習慣了以這樣的著裝方式來裝扮自己,而且個性也變得更像男孩。成年後,霏霏沒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樣,找個男生談戀愛,而是喜歡結交女孩子。出於孝心無奈結婚後,她也不願意與丈夫同居,後來與丈夫達成協議,兩人分居生活。
一年後,霏霏找了個“女朋友”,並幹脆與女友同居在一起,每天給女友買好吃的,非常珍惜愛護女友。但她卻不能接受女友交男朋友,當發現女友找了男朋友時,非常傷心。在她幾經努力阻撓失敗後,女友還是結婚了,婚後也不再與霏霏聯係,霏霏因此還患上了抑鬱症。
由於父母對孩子心理健康方麵的忽略,以及青少年盲目的追風崇尚,致使女孩中性化人數不斷增多。更有甚者像事例中的霏霏一樣,不僅在裝扮上男性化,還時常或已將自己當成了男性角色,以所謂男性的身份去生活,喜歡結交女伴,不交男性朋友,甚至不與異性結婚……
以上的種種表現表明,這樣的女孩已經出現“性取向”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長從小沒有對她們進行必要的“性取向”教育。
處於青春期的女孩,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尚未定型,處於一個複雜多變的時期。有些女孩甚至對性別的認同還比較模糊,不知自己該如何選擇,因而也容易受到“性取向”問題的困擾。在這個關鍵時期,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對她們進行“性取向”教育,一些女孩就可能出現性別錯位,將自己當成了男孩。
所以,要讓我們的女孩看起來更像女孩,作為女孩的家長,一定要重視女孩早期的家庭教育,消除女孩自身存在的一些性別認識偏差。同時,還要鼓勵自己的女孩與同齡的異性進行正常的交往,為男女孩子創設正常交往的機會,促進彼此之間的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3.女孩可以中性,但不要脫離女人圈
現在大多數家庭中都隻有一個孩子。一些有女孩家庭的父母,可能考慮到女孩以後走上社會要麵臨與男性同樣的競爭壓力,所以自小就要求女孩能夠自立、勇敢、不要依附男人等,於是在培養女孩時,也有所側重地將她們朝著男性化的方向培養。比如,鼓勵女孩在與人交往時可以影響他人、領導他人,在職業選擇上也要能從事一些傳統觀念看來不適合女性的工作,等等。這種教育方式,也讓越來越多的女孩看起來像個男孩一樣“堅硬”。
女孩在穿著方麵略呈中性本來無可厚非,甚至在個性方麵略微具有中性特征也可以理解,但如果過於中性,甚至更多地偏於男性,脫離了女人圈,就有些過了。
小芬是個15歲的女生,長得非常乖巧,但行為和裝扮卻非常像男生,剪著寸頭,穿著肥肥大大的衣服,走起路來也是一副男孩子的大大咧咧樣。
雖然小芬個性很好,但從小和她一起長大的朋友小雨最近卻不敢太和她親近了。小雨告訴媽媽說,她覺得小芬不正常,因為有許多女生追求她,而她好像也喜歡女生。
後來,小雨的媽媽側麵了解了小芬的家庭。小芬的父母平時非常忙,而且經常吵架。小芬的媽媽覺得自己很軟弱,平時總被丈夫欺負打罵,所以就希望女兒小芬將來堅強、硬氣,像個男孩一樣,這樣就不會被人欺負了,所以一直都小芬當成男孩來養。
女孩中性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麵的。由於升學和就業的壓力,女孩隨時都要與男孩一起競爭,這也要求女孩具備男孩一樣的能力和素質,堅忍不拔、剛強、冒險等精神。
與此同時,處於青春期的女孩還容易受到潮流的影響,把自己打扮成中性化的樣子,希望彰顯個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在家長的努力糾正下,有些中性化女孩可以自己調整過來,讓自己逐漸“變”回女孩,變得溫柔、大方、善解人意。但也有一部分中性化裝扮的女孩,由於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或長期的異裝化打扮,令她們產生性別角色混亂等心理問題,變得越來越大大咧咧,甚至比男孩還強勢、“爺們兒”。這種性格上的過度中性化會影響女孩的性格發展,以及她以後的家庭幸福。
所以,父母如果發現你的女孩打扮中性化,性格也有點偏於中性化時,一定要注意對她進行正確的“性別教育”,經常明確地告訴她:“你是個女孩!”並讓她與媽媽進行對比,讓她了解到媽媽身上所具備的那些優秀的女性特征,如賢惠、整潔、舉止優雅、喜歡打扮等。當女孩認可並喜歡上媽媽身上的這些女性特征時,即使她有些中性化的打扮,通常也不會偏離女性的特性,不會從女人圈中脫離出去。
4.個性是女孩,意誌賽男孩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女孩以後走上社會後,也要像男孩一樣,麵對各種各樣激烈的競爭。但是,社會的發展趨勢是兩性平衡,而不是中性化。雖然中性化的女孩具有一定的正能量,但我們仍然希望女孩的身上能夠保有更多的女性特征,如柔美、優雅、細致、體貼、心思縝密等。要知道,優秀的男女,應該是既具有本性別的鮮明特質,又能夠巧妙地糅進另一性別的優點。所以,作為女孩的父母,在培養女孩時,盡管我們希望她能像個男孩那樣,堅強、獨立、自信、勇敢,但也不要忽略了她的本來性別:她是個女孩。
小沐是個初二年級的女孩,但平時都是大大咧咧,而且喜歡和男孩子在一起玩。媽媽問她為什麼不跟女孩一起玩,她回答說:“女孩子事兒太多,小心眼,愛議論人。有時別人的一句不經意的話,可能就能把她說哭;有時別人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她們就覺得別有含義。跟這些女孩一起玩,太累!男孩就完全不同了,他們對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都不會計較,即使前一分鍾鬧了矛盾,後一分鍾馬上就會和好。這樣多好!”
媽媽聽了小沐的話,點了點頭,但還是告訴她說:“就算你喜歡跟男孩一起玩,但你也要記住,你自己是個女孩,而且媽媽也覺得女孩子很好。何況,也不是所有的女孩都那麼小心眼。在與她們交往時,隻要你像那些男孩一樣,大方、寬容地對待她們,她們也一樣可以成為你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