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琳也漸漸理解了這種行為的結果。現在,琳琳已經12歲了,父母給她買的玩具和圖書並不多,但她總能用僅有的東西與別人分享,並能借來許多自己沒有的東西,同時還贏得了同學們的友誼。
在人際交往方麵,女孩的最大障礙就是小氣、不愛分享。因此,父母應針對這個問題,給你的女孩灌輸“一個人的快樂是小快樂,大家的快樂才是大快樂”的觀念,經常鼓勵和引導自己的女孩與他人分享自己擁有的好東西。從女孩還隻有幾個月大時,父母就要讓她學著與別人分享東西。女孩漸漸長大了,在餐桌上,可讓她學著給長輩夾菜;鼓勵女孩給爸爸媽媽拿東西;教女孩給客人讓座;等等。讓女孩做這些力所能及的事,從中可以品嚐到做了有益於他人的事而帶來的喜悅,從而讓女孩學會分享、願意分享。
5.讓女孩學會傾聽他人,做個受歡迎的人
心理學研究表明:越是善於傾聽他人意見的人,與他人的關係就越融洽。因為傾聽本身就是褒獎對方談話的一種方式。而且在談話中,任何人都不可能總是處於說的位置上。要使交談的雙方能夠交流暢通無阻,就必須進行雙向的交流,善於傾聽他人的談話。學會傾聽他人的說話,不僅能及時地把握對方的信息,彌補自己的不足,不斷完善自己,而且還能讓對方產生被尊重的感覺,加深彼此的感情,有利於融洽的人際關係的建立。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的女孩很善於表達自己,卻不會傾聽他人,無法與人在交往中體現出真誠,甚至不願傾聽他人的建議和忠告。
有些父母錯誤地認為:自己的女孩愛插話是機靈、聰明的表現,因此也持一種欣賞甚至鼓勵的態度。這就助長了女孩愛出風頭的做法,影響了她注意力的集中。而且,這種情況會愈演愈烈,最終連爸爸媽媽都會變得討厭女孩如此頻繁地插嘴,因為這種情況會嚴重影響大人間的談話。
萱萱是個心直口快的女孩,在學校裏與別人談話時,總是搶先發言。當別人說話時,她也經常會在中間打斷,迫不及待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她還不是舉手打斷,而是直接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大聲發表言論。為此,同學們都有些反感她。
不過,萱萱對自己常常打斷別人講話的這一行為並沒有絲毫悔意,反而覺得自己的話能給發言的同學以啟發,自己的觀點都是正確的,而且一定要表達出來。
一開始,老師以為萱萱這樣做是性格活潑、性格敏捷,多數同學也不去直接批評萱萱的這種做法,對她的做法也沒太在意。可時間一長,老師和同學們都對她有看法了,有的同學甚至不願意與她過多交往。萱萱很納悶: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理會自己的呢?
其實,萱萱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並沒錯,問題就在於她總是隨意打斷別人的講話,不願做個耐心的聽眾。這是一種對他人不尊重的表現。一個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孩子,是很難擁有朋友的,也很難擁有融洽的人際關係。
有些女孩在家中受到父母的寵愛,經常在大人說話時插嘴,不能認真聽別人說話,這些不好的習慣其實都是大人造成的。所以,要想讓你的女孩學會傾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父母一定要端正對女孩的態度。孩子首先是個獨立的人,其次是個與大人平等的人,如果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想讓她再傾聽別人就變得不太可能了,
因此,父母既不能無視女孩的自尊,也沒必要把她當成全家的中心,什麼事都圍繞她轉,而應該讓女孩學會尊重他人,在別人說話時,安靜地聽別人把話說完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一種傾聽他人的基本禮儀,也是幫助女孩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最基本方法。
6.引導女孩恰當地處理與同伴間的矛盾
孩子們之間經常會為了一件玩具、一點小事而與同伴發生爭執,因為孩子的思維發展水平還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隻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也不能認同和接納別人的意見。這樣,在孩子互相交往過程中就會產生矛盾,甚至發生爭吵和打鬥。
通常來說,男孩之間容易因頑皮、好動而產生摩擦,女孩之間則因嬌氣、小心眼兒等個性特征而發生矛盾。不過,孩子之間的這種爭吵和矛盾,正是她們人際關係中產生矛盾的表現。正是在這些矛盾中,讓你的女孩學會了觀察和分析,也有了學會與他人交往的機會,並能從中掌握與同伴相處的技巧,提升自己的交往正能量。如果你的女孩與任何人之間都能和睦相處,沒有矛盾衝突,那反而缺少了這種鍛煉機會。
所以,當你的女孩與同伴發生矛盾時,爸爸媽媽不必過分緊張,也不要替女孩出頭抱打不平,不妨引導女孩自己去處理與同伴之間的矛盾,鍛煉她處理人際交往問題的能力。
一天傍晚,爸爸和9歲的夢然到公園散步。夢然見公園有不少小朋友,就主動找他們一起玩,並且很快就跟一個小女孩在滑梯上玩了起來。
可不一會兒,兩個女孩就吵起來了,甚至撕扯到一起。爸爸趕緊走過去,要求她們重新訂立規則。夢然見爸爸沒幫自己,就很生氣。而爸爸卻和藹地說:“你們是好朋友,有矛盾就應該慢慢商量,動手打架是不對的,也不能解決問題。”然後又轉向夢然的小夥伴說:“大家事先約定好的,就應該按照規則做遊戲,你說對不對?”小夥伴也點了點頭。
很快,兩個孩子又開始講條件,並愉快地玩在一起了。
女孩與她的同伴之間發生一些衝突和矛盾並非都是壞事,因為孩子可以通過矛盾衝突明白互相尊重、互相謙讓的重要,從而逐漸學會控製自己,約束自己,用友好的方式解決問題。因此,當看到你才女孩與同伴之間出現矛盾時,盡量不要爭當她們之間矛盾的“裁判者”,而需做“觀察者”或“引導者”,盡量發揮女孩的主動性,讓她自己解決。
如果女孩一時解決不了,父母可適當引導她分析問題,學習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問題,或放棄自己意見順從對方,或學會說服對方,讓自己為別人所接受;或教女孩學會“合二為一”,將雙方意見有機綜合而取得“皆大歡喜”的效果。
不過,如果你的女孩與對方之間的矛盾升級為暴力,如出現廝打、抓撓現象,明顯有人會受傷時,我們就要介入並製止了。
但注意的是,我們不要馬上嗬斥進攻者,而是先製止孩子之間的“戰鬥”。可先將被攻擊者的注意力吸引住,然後再將攻擊者帶到一邊,並告訴她:“你這樣打人,芳芳會很疼的。如果你再這樣,我們就不要再和芳芳一起玩了。”在發出這樣的警告後,說話也一定要算數。如果女孩不想馬上結束遊戲,後麵也就不會再出現攻擊行為了。
7.教女孩學會禮貌地拒絕別人
拒絕別人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尤其對於害羞、懦弱女孩來說更是如此。有些女孩擔心拒絕別人後會惹別人生氣,不理自己;或怕拒絕後得罪別人;或自己本身不好意思說出口;等等,不敢拒絕別人。但是,學會拒絕不僅是女孩自我保護必須邁出的第一步,也是將來建立正常人際關係所需掌握的一種處世技巧。因為,一個不會拒絕別人的女孩很容易被他人左右和利用,成為人雲亦雲、缺少主見的人,有時甚至還會給自己帶來危險。
所以,當有人向我們的女孩提出要求,而她不能滿足時,我們就應該教她學會拒絕別人,而且又不會影響到她的人際交往。隻有這樣,她才能逐漸學會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應付自如、自信自尊。
依依是個熱心的女孩,平時很喜歡幫助別人。小夥伴請求她幫忙做什麼事,她從來沒有推辭過,即使自己很忙時,也會放下自己手中的事去幫助別人。
一天,依依正在背課文,鄰居家的梅梅喊她出去踢毽子。依依嘟囔著說:“我正背課文呢,明天老師要檢查的。”梅梅說:“沒事的,我們玩一會兒就回來。”依依便不好意思再拒絕,隻好放下課本,跟梅梅出去了。結果玩到很晚才回來,熬到大半夜才把課文背完。
媽媽覺得依依這樣不行,就問她為什麼不拒絕梅梅。依依說,自己是怕得罪同學,怕拒絕別人多了,以後人家就不跟自己做朋友了。
聽了依依的話,媽媽對她說:“隻要你的理由是正確的,就不要害怕拒絕。不過,你在拒絕時可以適當委婉一些,不要太直接,這樣就不會傷害別人了,而且別人也不會怪你,更也不會因此就不跟你做朋友。當然,當同學真的遇到困難時,你還是應該及時給予幫助的。”
聽了媽媽的話,依依如釋重負,以後也逐漸學會了拒絕。當然,依依也沒有因此失去朋友。
為了鍛煉和培養女孩的人際交往能力,許多父母都會鼓勵女孩多與同學交往。但事實上,在教會女孩與人交往時,我們還要教女孩適當地學會拒絕別人,學會說“不”。因為我們不能應允別人所有的事,如果不能大膽拒絕,事事遵照別人的意願,那麼也很難得到別人的重視,將來的人際關係也不會很好。
在教女孩拒絕別人時,我們可以告訴她:如果覺得不好正麵拒絕,可以采取迂回的戰術。比如,女孩擔心直接拒絕對方,可能會讓對方感到沒麵子、難堪,這時就可以很禮貌地拒絕,將拒絕的態度表現得婉轉一些。即首先進行誘導,當對方進入角色時,再話鋒一轉,製造出“意外”的效果,讓對方自動放棄過分的要求。
比如,女孩在寫作業時,同學喊她出去玩。女孩如果直接說“不去”,可能讓對方很不愉快。這時,我們可以教女孩這樣拒絕:“去玩?太好了,我真想去呀!可是很不巧,我的作業還沒做完,老師讓我們明天一定交的。”這時,對方也就不要再勉強她出去玩了。
8.幫助女孩克服社交恐懼症
有些女孩怕見生人,甚至與熟人說話時都緊張得滿臉通紅,有時還會出現口齒不清、口吃、不敢抬頭看人等情況。有些父母覺得,女孩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年紀小,膽小、害羞,而且這樣的女孩老實、聽話、不頑皮,長大後自然就好了。
事實上,這是一種社交恐懼症的表現。如果你的女孩在與人交往時經常出現這些現象,可能是她的自卑心理在作祟。這類女孩長大後,也可能會有程度不等的社交恐懼傾向,嚴重者甚至會成為社交恐懼症患者,無法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而她們自己也會變得內向、孤獨,人生觀也變得消極、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