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增強人際交往有助於提升女孩正能量(3 / 3)

一些之所以會患上社交恐懼症,一是由於天生比較內向的性格所致;二是家庭教育過於嚴厲,對自己要求過高,又極度自卑所致;三是壓力過大,或經常獨自一人,缺乏與人交往的經驗。

文文是個11歲的女孩,品學兼優。但無論課上課下,她都十分安靜,從不主動發言,也不與其他同學聊天。同學找她一塊玩時,她就會顯得很緊張,不知所措。

後來老師跟文文的爸爸反映,爸爸趕緊帶女兒去看了心理醫生。醫生詢問情況後,認為文文患上了輕微的社交恐懼症,並找到了根源。原來,文文性格比較內向,自尊心又很強,平時爸爸媽媽都很忙,沒時間與她交流溝通,而她又不好意思跟同學說,所以隻能自己壓抑,結果就出現了這樣的症狀。

半年後,在醫生和爸爸的幫助下,文文的社交恐懼症漸漸消失了,也開始主動與同學交往,還有了幾個比較知心的朋友。

我們成年人可能也有過這種經曆:在眾目睽睽之下講話會感到緊張;在社交場合與陌生人打交道也會有些遲疑與害怕。但這些緊張與害怕多數時都隻是短暫的,並會隨著年齡的增大、智力的發展、知識的積累等,懼怕感漸漸消失。

但對於孩子來說,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出現緊張、口吃、心跳加速等現象時,就可能是社交焦慮障礙或社交恐懼症。此時,如果家長不能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孩子就會表現得愈加嚴重,甚至到難以與人交往的地步。尤其是本來就膽小、害羞的女孩,表現會更為強烈。

女孩害怕與人交往,出現社交恐懼現象,多是因為內心自卑,害怕被別人拒絕。對此,我們要幫她克服自卑心理,增強她的自信心。為了讓女孩更多地參與到社會交往當中,爸爸媽媽可以多給她創設一些鍛煉的機會。比如,利用節假日一家人出去旅遊,在旅遊中有意識地帶女孩一起去買車票、聯係住宿、購買遊園門票等。通過與陌生人打交道,增強女孩的交往能力,提高女孩在新環境中的應變心理素質。還可以帶女孩或單獨安排女孩去探險、參加夏令營等,爭取讓她多參觀展覽、觀看演出、參加遊戲競答、競猜、演講或上台表演節目等活動,鼓勵她接觸到盡可能多的人,在觀察世界時鍛煉人際交往,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克服社交恐懼。

9.讓女孩懂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工作都必須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隻憑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這充分說明了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不過,當今許多女孩的合作意識卻不容樂觀。由於現在的許多女孩多為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公主”,被家中的所有人寵愛著,結果逐漸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負能量心理,缺乏團隊協作的意識和精神。所以,父母應從小就教女孩學會與他人合作,讓她明白與別人合作的重要性。

一天,媽媽帶著6歲的涵涵到小區的廣場上玩,涵涵最喜歡在這裏和媽媽玩蹺蹺板。但是,當她們到廣場時,另一對母女正在玩蹺蹺板。涵涵見自己不能玩了,就大哭起來。媽媽忙安慰道:“涵涵別著急,等小姐姐玩完了,我們再玩。”

正和女兒在蹺蹺板上玩的那位媽媽見狀,說道:“來,小朋友,你來和小姐姐一起玩好嗎?”

涵涵還是哭著說:“不,我要和媽媽玩。”

於是,另一對母女讓開了,涵涵一下子就不哭了,趕緊坐在蹺蹺板上,並喊媽媽上來。媽媽故意不上去,涵涵卻因為沒人壓起另一端而無法玩,於是就央求道:“媽媽快來跟我玩吧,我自己玩不了。”

媽媽語重心長地說:“涵涵,蹺蹺板需要兩個人才能玩,很多事同樣需要兩個或幾個人一起才能做好,以後與你合作的對象不隻是媽媽,還有很多別的人,你應該學會怎樣與別人合作啊!”

涵涵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媽媽又問:“那現在去找小姐姐,你們一起玩,可以嗎?”

“好。”涵涵一邊回答,一邊跑向那位小姐姐,兩個孩子高興地玩了起來。

這是一位聰明的媽媽,當女兒不願與人合作時,她沒有勸說或指責她,而是先讓她體驗一下不合作帶來的挫折感,然後給予引導,最後讓她體驗到合作帶來的快樂。

有時,我們也可以利用這種方式,讓女孩體會一下“單打獨鬥”帶來的失敗和挫折感,從而間接讓她明白: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孤立地生活在這個社會上,隻有學會與別人合作,才能達到雙贏的目的。享受共同的合作成果,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空間,贏得長遠的發展。

我們平時可以從一些生活小事入手,或在家中玩一些類似的遊戲。比如,家中的大床需要挪位置,我們可以讓女孩一個人先來試試,女孩肯定是搬不動的。這時,我們就可以適時對她講解與人合作的重要性,然後與她一起搬動這張床。再比如,玩遊戲時,故意不與女孩配合,讓她一個人玩,她就會體驗到一個人玩的無趣,希望有人與自己一起玩。這也能讓女孩體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總之,父母應該充分利用生活當中的一切機會來教育女孩,逐漸強化她的合作意識,並適當教給她一些與人合作的技巧,指導女孩學會與人合作。

10.教女孩在與人交往時講究誠信

誠信是一種傳統的美德,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人際交往中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是一個人能夠立足於社會的根本條件之一。一個人如果不講誠信,是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的。試想:有幾個人願意與一個滿嘴謊言、說話不算數的人交往呢?

對於女孩的人際交往來說,誠信同樣十分重要。講究誠信的女孩,在交往中會讓人覺得踏實可信,穩重而不輕浮,所以也一定會受到他人的歡迎。而那些總是喊著“狼來了”的女孩,或說話不算數的女孩,則不會得到他人的信任,更難以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所以,父母在教育女孩過程中,一定不要忘記培養她們誠信的品質,讓她們從小就遠離說謊、不講信用等不良習慣,為將來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奠定基礎。

舒雅是個7歲的女孩,媽媽平時很關心她的人際交往,鼓勵她與小朋友做朋友,互相幫助。但媽媽告訴舒雅,在與小朋友交往時,一定要講究誠信,說話算話,不能失信於人。對此,舒雅一直銘記在心。

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媽媽對舒雅說:“媽媽今天有時間,我們一起去水上樂園玩吧。”

但舒雅回答說:“媽媽我今天不能跟您去水上樂園,因為我已經和雯雯約好,要一起去豆豆家裏玩。”

媽媽一聽,便試探著問:“水上樂園多好玩啊!你不是一直很想去的嗎?你給雯雯打個電話,告訴她你們下次再去豆豆家。今天媽媽好不容易有時間陪你,你們隨時都可以一起玩的啊,好不好?”

舒雅搖了搖頭頭,說:“媽媽,您不是一直告訴我要講誠信的嗎?我這次真的不能和您一起出去,我們約好下次再去水手樂園吧,好嗎?”

媽媽高興地說:“當然好了。我們家舒雅真是個講信用的好女孩。”

我們要像事例中的這位媽媽一樣,從小教導女孩做一個“凡出言,信為先”的人。凡事開口說話,就一定講究誠信,答應他人的事情也一定要信守承諾。女孩隻有具備了這種美德,才能在未來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培養女孩的誠信品質是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是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的。因此,我們要在生活小事中培養女孩的誠信美德。對於女孩答應我們的事情,如早晨幾點起床、出去玩多長時間、去超市買什麼東西、看電視隻看多長時間,以及女孩答應別人的事,等等,我們都要監督她做到,不能遷就、放縱她。

通常來說,女孩的感情細膩,比較敏感,很在乎我們對她的評價。所以,當女孩有了誠信的言行時,我們一定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可以是語言上的肯定,如“做得很棒”、“真是個講誠信的孩子”;也可以是無言的肯定,如一個燦爛的微笑、一個溫暖的懷抱等。這些都可以為女孩增加誠信的正能量,進而更加願意進一步在人際交往中踐行“誠信”這一優秀的品質。

父母不該說增加女孩負能量的話:

1.“教你多少次了?為什麼還那麼沒有禮貌?”

父母課堂: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講文明、懂禮貌的女孩處處都會受人歡迎。為此,父母們也積極地調教自己的女孩,對她進行禮儀教育,讓她學得懂禮貌、講禮儀,處處顯得優雅大方,這本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對女孩進行禮儀教育,並不是靠刻意的調教或培養,而是讓她在一種良好的環境中得到熏陶,並在必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指導,女孩自然就會成為一個有禮貌、懂禮儀的人。相反,如果我們以強迫、說教的方式,要求女孩必須做到這樣做到那樣,反而容易引起她的反感。在對某件事反感的情況下,你又怎麼能指望她學會、學好呢?

2.“媽媽給你買的文具都很貴的,不要給別的同學用,他們會給你用壞的!”

父母課堂:這樣的話語,隻會讓你的女孩變得越來越自私,越來越不懂得分享。昂貴的文具,換來的卻是女兒的自私,父母覺得這樣做值得嗎?

其實,一些女孩的自私特性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父母的一些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下形成的。現在的許多家長都是一邊無原則地嬌寵女孩,一邊又感歎女孩不懂事、太自私,卻沒有意識到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說到底,正是我們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才讓女孩不懂得、也不會與人分享,隻會以自私、霸道的方式與人相處。而自私的女孩也會成為同伴排斥的對象,很難融入到集體之中,進而產生自卑、嫉妒、破壞等不良心理和行為。

為避免女孩變成心胸狹窄、自私自利的人,我們應鼓勵女孩多與別人分享。比如,你給她買了新文具,可以告訴她:“你可以與你的同學交換一下文具,看看誰的文具更好用。”讓女孩從小就學會與別人分享快樂、分享自己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