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片,如巴黎之鐵塔、北京之天安門、上海之黃浦江、長沙之橘子洲頭。在榆林則是紅石峽。峽在城北三裏。正大漠北來,浩浩乎平沙無垠,忽巨峽斷野,黃綠兩分,奇景突現。
峽之奇有三。一是沙中見河,曰榆溪河。此大漠之地,人常以為黃沙漫漫,旱象連連。殊不見,卻有一河無首無尾湧出沙中,綠波映天,穿峽而過。二是山色全紅。大漠有峽已自為奇,而石又赤紅,每當晨曦晚照之時,兩岸峭壁危岩,就團團火焰,接地映天。三是峽中遍布石刻。刀鑿斧痕,題刻滿山。這是它的迷人之處。
自秦漢以來,榆林即為北疆要塞,紅石峽天險其北,鎮北台雄視其上,曆代征戰以此為烈。古詩雲:“屯兵紅石峽,斬將黑山城。血染芹河赤,氛收榆塞清。”想當年,鼙鼓震天,馬嘶鏑鳴。將軍戰罷歸來,彈劍呼酒,分麾下炙,長煙落日,悲笳聲聲。於是便削石為紙,振河為墨,鐵鉤銀劃,直抒胸臆。個中人物,最知名者有二。一是清代名臣左宗棠。清朝後期,列強瓜分中國,英、俄染指西北,左於同治五年受命陝甘總督。其時,朝中正起“海防”“塞防”之爭。投降派謂塞外不毛之地,不值經營,更欲放棄新疆,任其存亡。左力排謬說,以陝督之職籌糧備餉,又領欽差之命,提兵西進,一舉收複新疆,固我中華萬世之基業。其用兵之時更植樹千裏左公柳,春風直度玉門關。他的老部下劉厚基時任榆綏總兵就向他為紅石峽求字。他即大書“榆溪勝地”。左宗棠在陝甘經營十多年,雄圖大略,邊情難舍。這四字雖讚榆溪,卻更讚西北。觀其書法,用筆沉著,結字險勁,雄踞壁上,隱隱肱股之臣,浩浩大將之風。還有一位,是抗日名將馬占山。馬曾任東北邊防軍師長,黑河警備司令。1931年率部在黑龍江打響抗日第一槍,後受排擠,移駐西北,一腔熱血,報國無門。他1941年來遊此地,眼見祖國河山破碎,憤而連刻兩石“還我河山”。其字筆捺沉重,深陷石中,說不盡的臣子恨、亡國痛。石峽中這類慷慨激昂文字還有許多,如“鞏固山河”“威震九邊”“力挽狂瀾”等,皆橫豎如槍戟,點撇響驚雷。今日讀來仍虎震幽穀,風卷殘雲。
中國之大何處無峽;峽多刻石,何處無字?然紅石峽正當中原大漠之分,蒙漢農牧之界。北望牛羊輕牧而白雲落地,南眺稻粱初熟又綠浪接天。天老地荒,沉沉一線,地分綏陝,史接秦漢。嗚呼,收南北而溶古今,唯此一峽。其全長300米,南北走向,東西兩岸,一川文字,滿河經典。除述邊關豪情,還有寫風光之秀,如“蓬萊仙島”“塞北江南”;寫地勢之險,如“天限南北”“雄吞邊際”;有感念地方官吏的治民之德,如“功在名山”“恩衍宗嗣”;有表達民族團結之情,如“中外一統”“蒙漢一家”;等等,各種漢、滿文字題刻凡二百餘幅。好一部刻在石壁上的地方誌,一枚蓋在大漠上的中國印。正是:
赤壁青史,鐵鑄文章。大漠之魂,中華脊梁。
閱讀指導
古典文學中為一地一景寫“記”的名篇有不少,不過,《小石潭記》透著清冷孤寂,《赤壁賦》雖以曠達自慰,然而有誌難伸的鬱悶之情還是揮之不去,它們多是借題發揮,抒發貶謫失意或隱逸自得的小感情。本篇是山水題記文中的奇文,景奇情奇,抒發了大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