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景奇。“大漠北來,浩浩乎平沙無垠,忽巨峽斷野,黃綠兩分,奇景突現”,這背景就奇,大漠窮沙忽然黃綠兩分,巨峽斬斷荒漠,這氣勢、這力度、這顏色就令人一振。然後具體寫“奇景”的三奇:黃沙漫漫中卻有一河無首無尾湧出沙中,綠波映天,穿峽而過,奇得夠神、夠亮麗;每當晨曦晚照之時,兩岸峭硝壁危岩,就團團火焰,接地映天,奇得熱烈而壯觀;峽中遍布石刻,題刻滿山,奇得尤為迷人。有了初步觀感後,作者就如高明的導遊已領著大家向幽深處去體會紅石峽之奇了。
曆代征戰以此為烈,鼙鼓震天,馬嘶鏑鳴,戰場慘烈之奇中更有將軍奇情,將軍戰罷歸來,彈劍呼酒,分麾下炙,真是豪情衝天,襯以“長煙落日,悲笳聲聲”,征戰之苦便穿透千年風煙向你襲來。奇上加奇者,將軍還削石為紙,振河為墨,在這峭壁危崖上鐵鉤銀劃,直抒胸中塊壘。作者此時重點介紹了兩處題刻。“榆溪勝地”四字,書法雄奇,用筆沉著,結字險勁,雄踞壁上;而背後的左公的膽識、胸懷、宏略與偉業,更是寫出了一位奇人偉人,峭壁之上“隱隱肱股之臣,浩浩大將之風”。“還我河山”其字筆捺沉重,深陷石中,說不盡的臣子恨、亡國痛,抗日名將馬占山身上的愛國情懷與不屈精神,使得他又成為一代奇人。
這“收南北而溶古今”的紅石峽,一川文字,滿河經典,慷慨激昂者“橫豎如槍戟,點撇響驚雷”,豪情壯誌能不激蕩遊人胸懷。更為奇特的是,這裏石刻不僅述邊關豪情,寫地勢之險,還有寫風光之秀,鐵骨柔情,這裏都有;有感念地方官吏的治民之德,有表達民族團結之情,可以看出,不僅有征戰,還有治國平天下、天下一家的家國情懷。這裏又寫出了奇情。作者不由讚歎,這石刻是“好一部刻在石壁上的地方誌,一枚蓋在大漠上的中國印”,不由作詩讚歎中華脊梁。
可見,本文處處寫奇,步步鋪墊,由奇景到奇石刻,再到奇人,由奇人再到奇情,如萬川歸海,指向了中華脊梁的情懷。筆墨指處,奇景變換,一變再變,使讀者也豪氣幹雲,奇情滿懷,這大手筆、大視野、大情懷,是古文遊記中罕有的。文中“形、事、情、理、典”兼備,具體形象、可敘之事、真摯的情感、深刻的道理,還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識,從而經曆了作者提倡的好文“三境”的層次:一是景物之美,描繪出逼真的形象,讓人如臨其境,謂之“形境”,類似繪畫的寫生;二是情感之美,創造一種精神氛圍叫人留戀體味,謂之“意境”,類似繪畫的寫意;三是哲理之美,說出一個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謂之“理境”,類似繪畫的抽象。
本文采用古文體,吸收了賦的特點,言簡意賅,又極有氣勢,情感更顯深沉濃鬱。多用四字詞語,對偶句式,雙句押韻,發揮了漢語古典美的獨特簡潔美、對稱美、聲韻美等神韻。如“將軍戰罷歸來,彈劍呼酒,分麾下炙,長煙落日,悲笳聲聲”,節奏鮮明,氣勢如虹,表現了將士們豪邁慷慨、視死如歸的氣概和戰場的蒼涼悲壯,幾千年的曆史和文化積澱都湧現出來。古典文學的獨特表現力和強大的生命力在本文得以令人震撼地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