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長城·古寺·紅柳(1 / 3)

中國北方最明顯的地理標誌就是長城。從山海關到嘉峪關,逶迤連綿穿行在崇山峻嶺之上,將秦漢到明清的文化符號一一鐫刻在蒼茫的大地上。如果是夕陽西下的時候,一抹紅霞塗染了曲曲折折的石牆,又為烽火台、戍樓勾勒出金色的輪廓。這時,你遙望天邊的歸雁,聽北風掠過衰草黃沙,心頭不由會泛起一種曆史的蒼涼。可是誰也沒有注意到萬裏長城由東向西進入陝北府穀境內後,輕輕地拐了一個彎。這個彎子很像舊時耕地的犁,此處就叫犁轅山。這氣勢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長城,怎麼說拐就拐了呢。現在能給出的解釋,隻是為了一座寺和一棵樹——一棵紅柳樹。

那天,我沿著長城一線走到犁轅山頭,一抬眼就被這棵紅柳驚呆了,心中暗叫:好一個樹神。紅柳是專門在沙漠或貧瘠土地上生長的一種灌木,極耐幹旱、風沙、鹽堿。因為生在嚴酷的環境下,它長不高,也長不粗。當年我曾在烏蘭布和沙漠的邊緣工作,常與紅柳為伴。它大部分的枝條隻有筷子粗細,披散著身子,匍匐在烈日黃沙中或白花花的堿灘上。為減少水分的流失,它的葉子極小,成細穗狀,如不注意你都看不到它的葉片。這紅柳自己活得艱苦卻不忘舍身濟世。它的枝葉煮水可治小兒麻疹。它的枝條鮮紅豔麗,韌性極好,是農民編筐、編籬笆牆的好材料。我大約有一年多的時間,就住在紅籬笆牆的院子裏,每天挑著紅柳筐出入。如果收工時筐裏再裝些黃玉米、綠西瓜,這在一色黃土的塞外真是難得一見的風景。但它最大的用途是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紅柳與沙棘、檸條、駱駝刺等,都是黃土地上矮小無名的植物,最不求聞達,耐得寂寞,許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眼前的這棵紅柳卻長成了一株高大的喬木,有一房之高,一抱之粗。它挺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紅的樹幹,虯勁的老枝,渾身鼓著拳頭大的筋結,像是鐵水或者岩漿冷卻後的凝聚。我知道這是烈日、嚴霜、風沙、幹旱九蒸九曬、千難萬磨的結果。而在這些筋結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開滿紫色的小花,勁如鋼絲,燦若朝霞。隻有萬裏長城的秦關漢月、漠風塞雪才能孕育出這樣的精靈。它高大的身軀搖曳著,掃著湛藍的天空,覆蓋著這座鄉間的古寺,一幅古典的風景畫。而奇怪的是,這廟門上還掛著一塊牌子:長城保護站。

站長姓劉。我問保護站怎麼會設在這裏?他說:這是佛緣。說是保護站,其實是幾個誌願者自發成立的團體。老劉當過兵,在部隊上曾是一個營教導員,他給戰士講課,總說軍隊是長城,退下來後回到了長城腳下,看著這些殘破的戍樓土牆,心裏說不清是什麼味道,就想保護長城。府穀境內共有明代長城100公裏,上有墩台196個,這寺正好在長城的中點。他每次走到這裏,就在這棵紅柳樹下歇歇腳,四周少林無樹,就隻有這一點綠色。放眼望去,茫茫高原,溝壑縱橫,萬裏長城奔來眼底。他稍一閉眼,就聽到馬嘶鏑鳴,殺聲隱隱。可再一睜眼,隻有殘破的城牆和這株與他相依為命的紅柳。一開始為了巡視方便,他就借住在寺裏。後來身邊慢慢聚集了五六個誌願者,就掛起了牌子。

人們常說“天下名山僧占盡”,可這裏並不是什麼名山,黃土高原,深溝大壑,山窮水枯。也可能就是那“犁轅”一彎,這裏才被先民視為風水寶地。犁彎子就是糧袋子,象征著永遠的豐收。在這裏蓋寺廟是寄托生存的希望。寺不知起於何時,幾毀幾修,仍香火不絕。最後一次毀於“文革”,被夷為平地。但奇怪的是,這寺無論毀了多少次,牆邊的那棵紅柳卻頑強地生存下來,於是就成了重新起殿建寺的標記。從樹的外形判斷它當在千年以上,明長城距今也隻有六百來年。就是說當初無論是修城的將士,還是修寺的僧人,都在仰望著這棵樹工作。長城,這座我們民族抵禦戰爭,保衛和平生活的萬裏長牆,在這裏拐了個彎,輕輕地把這寺廟、這紅柳摟在懷裏。這是生命的擁抱、信仰的傾訴和文化的傳遞。而這棵紅柳,為怕長城太孤寂,年年報得紫花開,花開香滿院,又成了寺廟的靈魂。民間常有耗子成精、狐狸成精,及柳樹、槐樹成精的故事。紅柳實現了從灌木到喬木的飛躍,算是成了精,修成了正果。它與長城與寺廟相伴,俯視人間,那密密的年輪和絲繞麻纏的筋結裏不知記錄了多少人世的輪回。

如果說長城是人工的智慧,紅柳是自然的傑作,那麼這寺廟就是人們心靈的驛站。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麵朝黃土背朝天,他們疲倦的魂靈也需要歇息。這寺廟不大,除了僧房就是佛堂。堂可容六七十人,地上一色黃綢跪墊,前麵供著佛像並香燭、水果。可以說,這是我見過的國內最安靜的佛堂。堂內窗明幾淨,無一塵之染。窗外是藍天白雲,人坐室內如在天上。這裏既沒有名刹大寺裏煙火繚繞的喧鬧,也無鄉間小廟裏求報心切的俗氣。我少留片刻便返身出來,不忍擾其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