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長城·古寺·紅柳(3 / 3)

那天采訪完,我在寺上吃晚飯,大塊的南瓜、土豆、紅薯特別的香。他們說,這是自己種的,隻有地裏施了羊糞才能這樣好,山外是吃不到的。飯後,我要下山,老劉送我到寺門口。香客走了,誌願者晚上回城去住,寺裏突然冷清下來。晚風掠過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輕輕的哨音。歸鳥在寺廟上空盤旋著,然後落到了牆外的林子裏。夕陽又給長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輪廓。人去鳥歸,萬籟俱靜,我突然問老劉:“這麼多年,你一個人守著長城,守著寺廟,是不是有點孤寂?”他回頭看了一眼紅柳,說:“有柳將軍陪伴,不孤單,膽子也壯。”這時夕陽已經給紅柳樹鍍上一層厚重的古銅色,一樹紫花更加鮮豔。我說:“回頭,在北京找個專家來給你測一下這樹的年齡。”他說:“不用了,我已經知道。”我大奇:“你怎麼知道的?”“去年秋八月的一個晚上,後半夜,月光分外地明。我在房裏對賬,忽聽外麵狗叫。推開院門,在紅柳樹旁站著一位紅盔綠甲的將軍。他對我說,你不是總想知道這樹的年齡嗎?我告訴你,此樹植於周南王十四年,到今天已2326年。說完就消失了。”我看看他,看看那樹,這一次我真的是驚呆了。

回京後,我第一件事就是去查中國曆史年表,史上並沒有“周南王”這個年號。但是,我不忍心告訴老劉。

閱讀指導

陝北府穀境內,長城拐了個彎,長城腳下有一座古廟,廟旁有一株古紅柳,廟裏和紅柳旁聚集了一群僧俗,他們和它們來自一個共同的緣分。作者以那長城、那古寺、那紅柳,寫了那曆史、那群人、那緣分、那人與自然與曆史與未來的思考,筆意曲折,娓娓道來,說神道異,含義深遠。

古寺建在風水寶地,寄托著人們生存的希望,長城是為了保衛和平生活,紅柳曆經千年滄桑、記錄人世輪回。民間信仰佛,相信古寺的佛力,古廟得以屢毀屢修;僧人以種樹為信仰,古紅柳對古寺意義重大。這獨特的地理位置、古柳古廟的撼人魅力,吸引了一群奇怪的人到這大山深處、長城腳下、黃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廟裏,一株古樹旁,過著一種有趣的生活,這穿越曆史和中西文化的緣分,儒道佛及各種向善的信仰,就是“友善”。紅柳引導僧人種樹,種樹可以防風沙、固水土,更可以護長城、防破壞,長城站的誌願者和熱心的遊客,因各種機緣走在了一起,一起做著保護文物、保護大自然、開發自然與曆史的事,做著開啟人與自然、與現實與曆史的新關係的大小事,引導人們思考一種新的信仰,新的修行,就是人與大自然、與曆史相互保護,相互依存,一種大“友善”的世界觀。作者借長城站僧俗大軍的故事揭示了新發現,借夕陽下的奇異紅柳,來寫老劉等誌願者的精神境界,提出了新的深沉的思考,點出了文章主旨。

文章以驚異開篇,以破解怪異說法而不忍說破結束,行文一直在民間信仰和神奇傳聞中,在文化感召、在神秘力量的吸引下勾連曆史與現實、勾連長城古廟紅柳僧俗大軍,寫得新奇神異,有一種獨特的魅力。

作者用筆老練圓熟,寫景用幾句就能描繪出神韻,敘事用幾句就能寫出人物境界。如寫紅柳,“渾身鼓著拳頭大的筋結,像是鐵水或者岩漿冷卻後的凝聚。我知道這是烈日、嚴霜、風沙、幹旱九蒸九曬、千難萬磨的結果”,寥寥數語,形神兼備。“而在這些筋結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開滿紫色的小花,勁如鋼絲,燦若朝霞”,由形、色寫出了古紅柳的生命力蒼勁旺盛。問老劉是否孤寂,以“夕陽已經給紅柳樹鍍上一層厚重的古銅色,一樹紫花更加鮮豔”來融情於物,借物抒情,隱喻了古生命力古信仰的再綻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