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出戲看起來是搬兵退敵的國家大事,但實際上是雞毛蒜皮的家庭風波。把雞毛蒜皮和國家大事結合到一起,故意把雞毛變成了令箭,就是這出《樊江關》的趣味所在。
公公薛仁貴被圍,婆婆柳迎春來請兒媳樊梨花發兵解圍。為什麼不找兒子呢?因為兒子薛丁山歸兒媳領導,他在樊元帥帳前為將。樊梨花正準備發兵,薛金蓮從鐵門關押運糧草到了。樊梨花想,我的這個小姑子平時有個小脾氣,不能怠慢,便吩咐出關相迎。
兩邊見了麵,樊梨花對她的中軍(傳令官)說:“你去問問,鐵門關來了多少人馬。”
“噓!”樊中軍把薛中軍“噓”了過來,“我們侯爺問了,你們鐵門關來了多少人馬?”
薛中軍回答:“三千零一個。”
樊中軍不明白:“三千就三千,怎麼還零一個?”
“還有個領兵的官兒。”
“在哪兒呢?”
“請您遠觀。”
“沒有。”
“您再近覷。”
“哦,就是您哪。”樊中軍立即回稟元帥,“鐵門關來了三千之眾。”
樊梨花吩咐:“按人數每人賞銀五兩。”
樊中軍就告訴薛中軍,薛中軍告訴薛金蓮,薛金蓮想跟樊梨花比派頭:“你去問問,樊江關有多少人馬?”
薛中軍又把樊中軍“噓”了過來,樊中軍就回答薛中軍:“我們樊江關的人馬,十萬零一個。”
“不用說,這‘一個’就是您了。”
薛中軍稟報後,薛金蓮嚇了一跳,哪有這麼多銀子打賞啊。但她又不想輸了麵子:“吩咐下去,我們也有賞。”
“賞多少?”
“照樣。”
“也是每人五兩?”
“原數退回。”
就把剛收下的賞銀全部還了回去。
樊梨花去照應婆婆時,薛金蓮讀到了父親的求救信,信裏說了“早來三天能相見,遲來三天見不成”。薛金蓮頓時大怒:“樊梨花,你給我出來!”
薛金蓮質問樊梨花為什麼按兵不動,不相信樊梨花的解釋,話就越說越難聽,終於動手。最後薛金蓮拔出劍來,樊梨花不得不挺劍奉陪。
兩位女侯爺失和後,她們的中軍也打起來了。
一個營兵趕緊從中勸解。
薛中軍對營兵說:“要我饒了他也可以,他必須依我三件事。”
營兵問:“哪三件?”
“第一件,我打他,不許他還手。”
“第二件呢?”
“我罵他,不許他還口。”
“第三件?”
“我要是殺了他,不許他流血!”
見竟有這樣蠻不講理的人,勸架的營兵跟薛中軍打起來了。
樊中軍速速稟告老夫人,柳迎春急忙趕來分開了相鬥的女兒和兒媳。
樊梨花就告訴婆婆:“你女兒很厲害,解圍的事就讓她去吧,她一定行。”
柳迎春見兒媳撂挑子了,就埋怨女兒,並讓她向樊梨花賠不是。
闖了禍的薛金蓮隻好自己來收拾爛攤子。可是無論她怎樣說好話,樊梨花都裝作沒聽見。沒法子,薛金蓮隻得跪下。
“喲,”樊梨花說,“這不是薛侯爺嗎?”
“您別這麼說,是……金蓮。”
“一會兒工夫,怎麼矮了半截啦?”
“人家不是給您跪下了嘛。”
樊梨花這才攙起薛金蓮,趕緊發兵救公爹。我們從這出戲裏,是不是能看到日常生活的一些影子?在家裏,在學校,親友之間或同學之間,是不是也會鬧一點兒這樣的小別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