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是十分努力的人,你必須做到“滿分努力”(1 / 1)

哈佛大學公開課教授邁克爾·桑德爾來中國演講時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塊土地再肥沃,如果不去耕種,也長不出甜美的果實;一個人再聰明,如果不懂得勤奮,也目不識丁。”

古往今來,無論科學家、政治家還是文學家,都離不開“勤奮”二字。在殘酷的現實社會,大家都靠實力說話,一切都顯得平等而公正。懶散的、不思進取的人,最後隻能平庸;進取的、勤奮的人,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機會。

很多年輕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曆:在懵懂的青春歲月,你以為隻要努力考上大學,命運就會發生質的改變,不過到了大學畢業之後才赫然發現,就算有了文憑也不一定能夠找到一份讓人滿意的工作。當你終於找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工作,又發現一切都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樣——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真正讓人“滿意”的東西。這時候,你的夢想仿佛被擊碎了一般,你也漸漸無所適從,對未來充滿了未知和恐懼。

中國的一位教育學家曾經說過:“當今社會的大學生已經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的精英,而應該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普通的勞動者,然後進行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的確,在這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普通的大學生再不敢輕易將“精英”的帽子戴在自己的頭頂上,不過真正的“精英”也必然出於年輕一代,隻要你足夠努力、足夠優秀,就有機會脫穎而出。

不過,年輕人也時常發出這樣的抱怨——我沒有什麼學習天分!我不夠聰明!我努力了就是學不好!我不如別人!事實真的如此嗎?或許隻有到了哈佛的校園裏,你才能找到不一樣的答案。哈佛學子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告訴你“天才出於勤奮”的道理。

或許你沒有太高的天賦,但是勤奮能夠讓你變得出色。正如偉大的藝術家雷諾所說的那樣:“假如你沒有別人聰明,也沒有什麼特殊的能力,那麼勤奮將會彌補你的不足;假如你擁有明確的目標,做事的方法也很恰當,那麼勤奮將助你獲得成功!”

同時你也要明白:在你的身邊,到處都是十分努力的人,你必須做到“滿分努力”,才能夠脫穎而出,打敗所有的競爭者。

因此,永遠不要抱怨自己能力不夠,很多時候,不過是努力不夠而已。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戶樞不蠹”,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的門軸經常轉動,就不會被蟲蛀蝕。即經常轉動的東西不容易腐壞,比如我們的大腦就是如此,勤於動腦,才能更加聰明。年輕人的大腦十分活躍,如果沒有讓腦細胞活躍起來,大腦就會陷入抑製狀態,時間久了,大腦的靈活度會大大地降低。

人人都懂得“天才出於勤奮”的道理,可是真正能夠用現實的行動去證明和詮釋這個道理的人,少之又少。勤奮努力地學習之所以能夠創造出天才,是因為其中包含著堅持與頑強,也包含著勇氣與智慧。如果能夠將這些品質結合起來,並且付諸於現實的行動,便有了成功的基礎。

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所付出的勤奮和努力與他得到的回報都是成正比的!當你感到學習有一定壓力的時候,當你覺得自己付出了努力卻沒有得到回報的時候,你應該捫心自問一下:自己到底有沒有做到“滿分努力”?

你十分努力了,並不能說明你比別人更加勤奮,因為你身邊到處都是十分努力的人。隻有做到“滿分努力”,才能讓你超越平庸的界限,讓自己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美國西點軍校有一句名言:“在放棄之前,先問問自己是否真的已經竭盡全力。”

很多人說自己“做不到”的時候,其實並不是沒有能力做到,而是沒有“滿分努力”而已。就像《孟子》裏的一段話:“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意思是說:讓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這人告訴他人說“我做不到”,這是真的做不到。讓一個人為老年人折一根樹枝,這個人也告訴他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願意做,而不是真的做不到!

所以,你覺得自己是“不能”,還是“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