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C-”的能力創造出“A+”的成功(1 / 1)

大多數年輕人都有遠大的夢想,卻沒有實現夢想的能力。

於是,夢想變成了自命不凡,變成了心比天高,變成了懷才不遇。

現代社會充滿了機遇,真的會有懷才不遇的情況嗎?顯然,隻要你有能力,就有發展的平台;隻要你比別人優秀,就能脫穎而出。問題的重點,不在於夢想的大小,而在於能力的大小。最怕你沒有能力,又懷抱“遠大的夢想”。

馬雲曾經說過:“夢想必須有,萬一實現了呢?”

人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夢想,這是絕對正確的事情。可是,當一個人的夢想太大,而自身的能力又十分有限時,就需要冷靜思考:如何用“C-”的能力創造出“A+”的成功?

夢想遠大,沒什麼問題,年輕人應該有“野心”。雖然“野心”在一定程度能夠激發人們積極向上的動力,但仍舊被多數人定義為貶義詞。因為野心往往和貪心、自負、不切實際聯係到一起。不過,世界上獲得巨大成功的人,不都是“野心勃勃”嗎?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迪安·斯曼特研究發現:“野心”是人類行為的推動力,人類通過擁有“野心”,可以有力量攫取更多的資源。而這種“整合資源”的能力,正是大多數人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2004年,還在哈佛大學研讀心理學和計算機專業的馬克·紮克伯格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他想建立一個網絡平台,供哈佛學生學習交流。

這個想法無疑是充滿野心的,對正在上學的馬克·紮克伯格來說,更是困難重重。

那麼,他是如何用“C-”的能力創造出“A+”的成功?答案是整合一切資源。

那時候,馬克·紮克伯格擁有的資源十分有限,但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夢想”,他決定奮力一拚。首先,他向導師尋求幫助,解決一些技術上的難題;然後和同學一起商量,攻克了無數難關,最後是尋找投資商……如此一步一步,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幾乎用盡了自身的所有資源,最終創立了世界最著名的社交軟件Facebook。

這讓他在23歲的時候就被《福布斯》雜誌評選為“最年輕的億萬富翁”,之後又被《時代雜誌》評選為“2010年年度風雲人物”。

馬克·紮克伯格的成功並不是一個奇跡,雖然他的夢想遠大,但懂得整合自身資源為自己的遠大夢想服務。當然,最重要的是:他的能力可以支撐起夢想!

無論製定目標,還是實現目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哪怕缺少平台,手中所擁有的資源十分有限,也不能自暴自棄、灰心失望。相反,如果你擁有良好的可利用資源,自己本身也很優秀,同樣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騖遠。

如果你擁有一個良好的平台,可以站在較高的起點上高速發展,那麼你絕對是一個稀有的幸運兒。絕大多數年輕人並沒有這樣的“好運”,他們沒有較高的起點,也沒有太多的資源可以利用,所以隻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盧梭曾經說過:“當一個人的能力大於一個人的野心,這個人才很強;否則,就是弱。”

當一個人的能力大於夢想時,如果夢想遠大,說明這個人的能力確實很強;但如果夢想很小,則不能說明這個人有多強。這是相對來說的,在評價一個人的能力時,夢想是最好的參照物。相反,在評價一個人的夢想時,能力又是最好的參照物。

年輕人可以懷抱遠大的夢想,但能力一定要跟上。當你覺得夢想遙不可及的時候,可以降低夢想的高度,讓目標更容易實現;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離夢想更近一點!

進或者退,取決於不同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