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三種鳥:第一種展翅高空、翱擊蒼穹,在白雲和彩虹中肆意飛翔;第二種滑翔低空,穿梭於樹木之間;第三種遊蕩在地麵,貪享著大自然的豐富饋贈。
雖然它們身材相似、結構相仿,都有著一身的羽毛,但並不是所有鳥都具備直飛雲霄的能力。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有的鳥從地麵飛向了天空,有的鳥則從天空落回了地麵,這是環境的選擇,也是種群的選擇,更是欲望和意誌的選擇。
如果我們將人和鳥做對比,也可以將其分為三種:
第一種人,他們喜歡挑戰不可能的事情,願意為了領略更美的風景,心無旁騖地銳意前行到未知領域,無需外界的鞭策與鼓勵便能自主行動,在天亮之前就已經追隨著光明的軌跡,他們的情緒是飽滿的、高昂的。
第二種人,他們習慣於按部就班的安穩生活,隻接受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事情,追求“更多、更好、更早”的欲望不甚強烈,“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是他們的人生守則,重複的鬧鍾按時響起時,便開啟了他們周而複始、一成不變的一天,他們的情緒是低沉的、麻木的。
第三種人,他們貪圖安逸、怕苦怕難,做事常常畏首畏尾,即便是能力之內的舉手之勞,也不願意付之行動,更難以抵禦不勞而獲的誘惑,即便別人在一旁大聲呼喝:“趕緊起床吧!你的夢想還沒實現呢!你怎麼睡得著啊!”他們也會充耳不聞,哼哼一聲,換個姿勢接著睡去,他們的情緒是空虛的、萎靡的。
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大師安東尼·羅賓斯說過:“人生就注定於你做決定的那一刻。”
淩晨四點半起床是一種決定,早晨七點起床是一種決定,上午十點起床也是一種決定。說到底,能否克服惰性影響了你未來的發展。
成功從來都不是一種偶然,它與超強的情緒自律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2020年7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了一則寒門學子逆襲哈佛大學的新聞。18歲的黑人男孩裏恩·斯坦頓在高中畢業後,生活逆境不斷,迫於生計的他成為一名環衛工人,每天與一群社會最底層的人共事,然而正是這些人給予了他極大的鼓勵:“你不應該滿足於待在這裏,隻要你足夠努力,完全能擁有不一樣的人生。”於是他重拾學業,考上了馬裏蘭大學,為了勤工儉學,他每天4點鍾按時起床,風雨無阻地去上班清運垃圾,然後再去上課,下課後還要回到垃圾站繼續工作。勤奮、堅韌與自律,不會辜負任何人,24歲的他終於收到了哈佛大學法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哈佛的精英人士有著不同的性格和氣質,但他們身上有一種共同特質,那就是嚴於律己的勤奮,這使得他們無時無刻不顯露出一種應對自如的從容感,仿佛一切盡在掌控之中,因為他們早在別人行動之前就做好了該做的事情,甚至做得更深入、更全麵、更完美。他們並沒有因為財富上的充足而選擇清閑的生活,更沒有荒廢時光去享受生活,他們比普通人更努力、更自律。他們還會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影響著自己身邊的人,像領頭的大雁一樣,讓他人在不知不覺中隨從自己。這是一種人格的力量,隻可意會,不可言傳。自律,是他們不斷獲得進步和尊重的重要方式與途徑。
猶豫、怯弱、衝動、敏感、懈怠、易變……這幾乎是人類在情緒管理中的共同弱點。我們並不缺乏知識,也不缺乏才能,而是缺乏情緒的自律。不管一個人的天賦有多好,如果他不夠自律,就沒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如果我們在遭受惰意侵襲不想起床時,嚴肅地告訴侵襲者“停止腐蝕我的靈魂吧!我必須要起床了”,而不是放任惰意來操控我們,給我們洗腦:“反正也沒什麼重要的事情要做,不如多睡一會兒,何必那麼辛苦呢。”那麼,成功終究會屬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