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這樣一個熱門話題:當代年輕人的三大絕症是什麼?
網友們紛紛作答,其中獲得讚同數最多的是:熬夜、脫發和拖延症。這看起來像是一個冷笑話,卻真實地反映了當代年輕人總愛拖延的壞習慣。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曆呢?每到假期老師布置作業之後,都覺得自己的時間足夠多,隻要幾天就可以完成的作業,不必急於一時。這樣一邊安慰自己,一邊打開電腦,叫上三五好友一起打遊戲。到了假期的末尾,你終於下定決心要寫作業了,可拿出書本不一會兒,又被朋友的電話叫出去玩了。這樣拖來拖去,直到假期真正結束了,作業也沒有做好……
哈佛大學圖書館的牆上有這樣一句訓言:“不要將今日之事拖延到明日。”
很多人身上都有拖延的“毛病”,它不僅會對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造成負麵影響,還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成為阻礙我們成功的絆腳石。
英國作家狄更斯曾經說過:“永遠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拖延是偷光陰的賊,抓住他吧!”我們看到那些總是在抱怨時間不夠用的人,往往是最不會珍惜時間的人。他們事事拖延,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有效的行動力。
現代心理學將拖延症定義為一種自我調節失敗行為,也就是在自己能夠預知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無法按計劃完成任務。拖延症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症候,它對於個人的身心健康會產生很嚴重的影響,比如出現強烈的自責與負罪感,還會對自我產生懷疑,並且伴隨著抑鬱、焦慮等心理疾病。如果拖延症出現在政治、軍事、管理等重大問題上,比如重大的決策拖延、處理危機的拖延、解決問題的拖延等,則會造成無法想象的嚴重後果。
由於拖延的時間基本都用來做了無意義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認為拖延是由於懶惰貪玩造成的,其實它並不是因為懶惰這麼簡單。對於拖延者來說,他們的內心會糾結很多事情,在麵對內心的焦慮時,他們又會無意識地采取拖延行為來逃避麵對事實,甚至可以說拖延本質上是為了避免內心的衝突及焦慮的手段。這樣一來,他們就陷入了“焦慮→拖延→焦慮”的惡性循環中,因拖延而產生焦慮,又因焦慮而拖延。
拖延症可以分為消極拖延和積極拖延兩種。在一般人看來,拖延症隻是一種自我調節失敗以及自我設限的不正常行為,但實際上並不是一切拖延行為都是有害的。一般意義上的消極拖延總是不能快速采取行動、不能按時完成任務,而積極拖延則是故意做出拖延行為。積極拖延患者會喜歡高壓之下的工作,他們總會故意拖延到最後才開始行動。
雖然消極拖延和積極拖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是在控製時間、自我效能、應對方式等方麵截然不同。
年輕人還有兩種最典型的拖延“症狀”:一是內心糾結於做與不做,直到筋疲力盡,始終沒有做好決定;另一種是表麵上風風火火,好像做了許多,事實上做的都是細枝末節的小事,最重要、最應該去做的事情卻一拖再拖,拋之腦後。
很多拖延者都會有這樣的心理變化——假如工作任務十分緊迫又無從下手,內心就會十分焦躁,可是如果可以暫時放下手中的工作任務,內心又會立刻變得輕鬆愉快起來。因為暫時擺脫了壓力,即使拖延也會讓人感到無比輕鬆,就算隻有幾分鍾也是美好的享受。
換一個角度來說,拖延症也是一種自我的反抗行為,由於反抗自我而導致一拖再施。
一個人想要獨立思考是很困難的事情,附和隨從使人變得平庸,如果想要獲得成功,就必須異於眾人。不過要反抗環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於是反抗成為我們潛意識中一直想去做的事情。如果說聽從老板的安排,按時完成任務就是一種順從環境的表現,那麼拖延行為足以告訴眾人,你有多麼與眾不同。人是很矛盾的,一方麵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盡量想讓自己的言行和大家一樣;一方麵又希望自己與眾不同,不被環境所影響。
心理學家丹·艾瑞裏曾說:“你怎麼樣我不清楚,但是直到今天,我還沒碰到一個從不拖遝的人。遇見麻煩就往後拖,‘明日複明日’的現象隨處可見,無論我們怎樣痛下決心、自我克製,一次又一次痛心疾首地矢誌自新,但是克服拖遝惡習實在太難,難得無法想象。”
可見,一個人對於自我的堅守與反抗都深植於內心,拖延也並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事情。但無論如何,拖延都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我們必須想盡辦法去克服它。要知道,拖延到最後一刻的結果很可能是雪上加霜,最終因為拖延的事情太多而讓自己處於崩潰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