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無效自省,找到突破自我限製的關鍵窗口(1 / 1)

有的人總愛抱怨:為什麼我拚命學習,最後的成績卻很不理想?為什麼我努力工作,最後的業績卻不盡如人意呢?其實,一個人的成功大多取決於內因,而失敗也取決於內在的缺點。

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就要學會自省,不斷反省和總結,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所謂“自省”,就是轉過身來省察自己,檢討自己的言行,看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地方可以改進等。正如哈佛大學的埃得平卡斯教授所說:“反省是一麵鏡子,它將我們的錯誤清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丟掉了這鏡子,渾身汙垢的你就喪失了清潔自己的參照物。”

人為什麼要自省呢?一是客觀原因。我們不能隻通過自己的判斷力,對自己做出評價,而應該“內外結合”,將自己的看法與他人的看法結合起來評價自己。不過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各種原因,人們不一定願意吐露心聲,哪怕看到你做錯事、說錯話,也會緘默不語。因此,我們需要通過自我反省來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二是主觀原因。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個人或多或少有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尤其是年輕人,由於缺乏社會經驗,很容易說錯話、做錯事、得罪人,如果缺少自省,就無法看到自己的缺陷與不足,更談不上成長與進步了。

哈佛大學的赫拉·哈來德教授說:“有意義的人生在於時時審視自己,人在內省中常常會發現什麼是最珍貴的。所以,沒有經過自省檢討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

生活中,很多人都將失敗歸因到外界事物上,而不懂得反省一下自己。一個人的失敗肯定有多方麵的原因,我們既要認清外界因素,也要學會自我反省。

當然,如果隻是反省也是不夠的,就像知錯不改一樣。沒有反思、沒有改正、沒有獲得經驗與進步、沒有突破自我限製的反省,都是無效的反省。

有效的反省,應該能夠幫助我們突破自我限製的關鍵窗口,給我們帶來經驗與啟發。

很多人都覺得這個世界不公平——別人花一天時間就能做好的事情,自己要花十天時間;別人花一年就能獲得巨大的成就,自己卻需要花十年時間。

其實,這並不是個人能力上的差距,而是心理高度上的差距。每個人都會在心中默認一個“高度”,這個“高度”會起到暗示的作用,從而影響到自己的行為。

很多人習慣自我設限,在真正去做一件事情之前,先在自己心裏設置各種障礙。

人生最大的“敵人”並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當你把問題看得無限大時,就再也沒有能力去解決它了。而懂得突破自我限製的人,從來不會給自己設限,再大的問題在他們看來都是小事。所謂自我設限,就是外界沒有限製的時候,自己的內心卻豎起了高牆,阻礙自己的行動,故步自封,不敢有任何逾越。

你的人生所能夠達到的高度,往往就是心理上為自己設置的高度。那麼,如何才能突破自我限製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時常反省自己,在錯誤中總結經驗,在失敗中汲取力量。

在每個人的成長路上,都會有各種各樣的際遇,錯誤和失敗也是難以避免的。

當錯誤與失敗不可避免地發生時,我們要學會反省,學會從錯誤與失敗的際遇中獲得經驗,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有時犯錯和失敗也能讓我們獲得進步。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曾經說過:“人不怕犯錯誤,犯了錯誤,如果能帶著教育和反思爬起來,錯誤就會成為課堂。”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權利,犯錯也是成長路上不可避免的。你可以允許自己犯錯,但是不能允許自己犯相同的錯誤。

除了犯錯,失敗也是年輕人必須麵對的事情。什麼是失敗呢?失敗就是預先設定的目標沒有達成、在生活或學習中遭受打擊、陷入各種困境中等。

當錯誤或者失敗出現時,你不應該慌張、害怕、不知所措,而應該在錯誤中總結經驗、在失敗中汲取力量。你一定要相信,錯誤和失敗也能帶來成長。這也是突破自我限製的力量!

愛迪生曾經說過:“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與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

哈佛“幸福學”導師泰勒·本·沙哈爾也說過:“每個人必須經曆蹣跚學步才能走出優美的步伐,每一粒沙都要經曆千辛萬苦才能成為珍珠。同樣,每個人也要經曆無數次失敗,經曆失敗之後的堅持不懈,才能夠到達成功的彼岸。”

失敗是每個人成長之路上都會遇見的“不速之客”。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喜歡失敗,可是又無法拒絕失敗。很少有人能夠瀟灑地告訴自己:“失敗是成功之母。”因為這是一句苦澀的安慰,更像是自我欺騙。大多數人在失敗之後,便選擇了放棄,很少會給自己重來的機會!

有的人之所以獲得了成功,笑到了最後,是因為他們有一種永不言棄的精神。即使自己失敗了,也永遠不放棄重來的機會,如此一步步靠近目標,一點點獲得成長,最終厚積薄發,站在了人生的頂峰。一個人隻有時常反省自己,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才能找到突破自我限製的窗口,最終取得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