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時候,我們在客廳裏鋪一層軟墊,再在上麵鋪一層席子,算是如意的活動區域,既不會擔心她跌落,又相對涼快,大人做家務時也看得住她。
清晨,我爸帶早醒的如意去散步,我趁機安靜地練會兒瑜伽。夏天清晨的好日子不多,很快太陽就升上來了。我剛練完,他們就回來了,就得手忙腳亂地為她鋪席。
“晚上你就別收起來了啦,這樣白天就不用再鋪開來了。”有一天,我終於忍不住責怪我媽。
我的媽媽是一個非常講究、事無巨細的人,毫無疑問她肯定要說“一整夜都那麼鋪著,會有很多灰塵和細菌”。所以,為了避免反被她說,我已經忍了很久,也總是盡可能抽時間出來,趕在她之前擦曬席子。
“晚上將席子和攤在上麵的玩具、書本和識字卡片收起來,白天再鋪開來,從她自己的籃子裏將需要的玩具一件件取出來,這是一種生活習慣。”我媽這麼回應我,“每天重複這些事情,她就知道現在是晚上,我們不在這裏玩了,該去房間睡覺了;如果還要在地上玩,就得等明天清晨散完步回來。”
好的教養都在日常生活裏。
好的教養都在無數次的重複裏。
盡管我總是反抗,總是用“生活不是為了打掃衛生”來反駁我媽的潔癖,此刻卻被她說通了。
我過去健身時專門放洗護用品的塑料提籃,現在則是如意的專屬,裏麵放了一隻玩具狗、一輛玫紅色小汽車、幾本識字卡片和一本《聲律啟蒙》。
如意有很多很多玩具。
我幾乎是整個家族裏最晚生孩子的,也因此享受到了很多便利。我的兄弟姐妹會把家中能找到的衣服、玩具整理了給我。一般他們都會謹慎地事先問一句:“都是舊的,你嫌棄嗎?”我一定會立刻說:“不不不,請全部給我。”舊物省事省錢環保好用,誰讓我從小就是穿各路姐姐的衣服長大的呢。
物質世界將會是永遠橫亙在她麵前的繽紛琉璃,也是她的荒野,我不認為她必須得像我一樣理性。隻是這世界不夠穩定,不可預測,她得冒一些風險。
至於那麼多的玩具,為什麼不都鋪開來呢?沾惹灰塵肯定是我媽的理由,或者就是,像樂高這些小零件容易被她吃進去;毛絨玩具也不適合夏天……總之,它們都被我媽洗曬幹淨後裝進了樓上的收納箱。
“什麼年齡玩什麼,她不需要滿世界的玩具,任何東西,不是越多越好,富有並不值得炫耀。”我媽給出了她的理由。
這讓我想到了《極簡》作者沼畑直樹講過的一件事。他的家中有一隻可愛的藤編籃,裏頭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兒童玩具,包括布娃娃、小汽車等。他說這是他兩歲半女兒的玩具收納筐。他要求女兒把所有玩具都收納於此,自主管理。女兒可以得到她想要的一切玩具,前提是必須能放進這隻籃子。一旦籃子裝滿,就必須割舍“舊愛”,騰出空間,迎接“新歡”。他認為,從小培養孩子“一進一出”的思維,可以幫他更加珍惜當下擁有的物品。
對於成人不也是如此嗎?欲望,是一個無底洞。物品太多,很有可能反而失去了獨特魅力。
不過,我也不是從小就懂得並接受這個道理的,如意更不可能。所以,感謝我的媽媽,她給我和如意上了一課—女兒要富養不錯,但我們必須抽離出物質的供給,把自己的視線放在生活細節裏,讓興趣的來源更廣闊,讓視角的重心更紮實。麵對物質的世界,保持歡喜,卻不眼紅;麵對日常的反複,保持平和,不覺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