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128天的時候,我應梅賽德斯?奔馳的邀請,為其女性平台“She''''s Mercedes”做了一次名為“跨界玩家的生存之道”的沙龍分享。
那天,我要從蕭山婆婆家回湖州我媽家,沙龍分享的地方在兩者中間,自然要帶上如意一起,也請婆婆一路陪護。
於是,端午節前一天,如意來到了時尚現代的蓮美術館,穿過一長隊奔馳車來到會場。
“你可長見識了!”我們笑她。
如意很給麵子,不哭不鬧,婆婆抱著她把每個場館都逛了一遍,還自拍了一段視頻,要不是下雨,還得去旁邊看荷花。接著她們就去VIP室休息,我則在台上回答主持人關於“新手媽媽如何兼顧自己的工作以及生活”之類的提問。我當然可以說,女性的生理結構使得她在某些方麵就是要兼顧家庭和事業,這和性別論沒關係,比如你得喂奶,這事必須得你做!但事實上,沒必要把工作與家庭截然分開,相反,可以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當我在陪伴中找到很多可以書寫的素材後,我就變得樂於和女兒在一起,而不因為她的哭鬧感到煩躁。
但不能忘記一點:你得有一個強大的家庭支持係統。
之前我有一篇文章《堅持丁克的我,為什麼在36歲的時候生了個孩子》在Momself平台上反響很大,後來其他心理類公眾號也轉了。其中有一條評論我印象特別深—“我挺搞不懂這女的,這麼有錢自己去留學,為什麼不請月嫂,還要辛苦自家老人”。
先不論我有沒有錢,以及留學真的是很多年前的事情,而且留學也花不了太多錢。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請月嫂”不是萬能的(盡管大家都疲倦的時候我也有過花錢辦事的想法),因為他們忽略了隔代教養的樂趣。
對於我這樣一個高齡新手媽媽來說,頭幾個月裏我的媽媽和婆婆自然很辛苦,但她們覺得苦中有樂,每天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觀察如意的變化,頭發長了幾寸,體重重了幾克。因為她們身邊太久沒有出現過小孩了,甚至,在她們養育我們的三十多年前,也沒有這樣朝夕相處過。
如意時常前一刻還在暴哭,後一刻突然咧嘴朝你笑,老人們就會笑得前仰後合,我似乎很久沒有看到過她們笑成這樣。她們也會給如意立規矩,再鬧就關進小黑屋,或者拍屁股。
到了夏天,如意就不用尿不濕了,換上真正的尿布,兜在尿布袋裏,用完就扔。家裏正好有純棉布,媽媽們“廢物利用”,把如意當成三十多年前的我來養育。
因為脹奶而奶量驟減的我很擔心外出時如意不夠吃,她們寬慰我:“酒店總有白米粥吧,米湯給如意吃好了,過去人們也都這樣的。”
很多不得不隔代教養的家庭,常常困囿於觀念差異。其實,父母的心也是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被不斷拓寬的。有時候以為自己見多識廣,但可能老人們的經驗才是“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她們也許叫不清楚尿不濕的牌子,順手拿尿布的時候也不看尺碼,但她們考慮問題時更全麵,顧全的是寶寶和媽媽。
“一月哭,二月鬧,三翻四坐,原來有這樣的說法呀!”家裏正好有朋友送的一套育兒書,她們趕緊去查證。
“怪不得如意第二個月的時候鬧成這樣,多半是腸絞痛吧?”她們又掌握了一個新名詞。
我說,你們少看這些育兒書方法論啊,徒增焦慮。但她們覺得,這也是一種學習。老了不能“不修”,而要更加精進地“不朽”,自己看重自己的存在是最重要的。跟孩子一起學習,孩子也能不斷地教大人一些知識,激發她們學習的欲望。
隔代教養是親子之愛不斷延續的典型。
已經年過六十的作家蔡穎卿因為自己開辦的美食課堂,經常和小孩在一起,對這些小孩來說,蔡穎卿就是奶奶級別了。而她覺得,正因為孩子們的成長,她和先生Eric才覺得“年老”一直有新的意義。她在書裏引用王維的詩句“自憐碧玉親教舞”來形容隔代的愛。王維這句詩雖然說的是一位年輕紈絝子弟珍惜寵愛嬌妻,因而不假他人之手傳授舞藝給妻子,但一個“憐”字所點出的愛,總讓她想起如今社會中那麼多祖輩,把孫兒帶在身邊,幫助他們的孩子完成“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的養育工作。
最美的事莫過於美有美的後代。
“我們也從孩子的日常能力與表現中感受到心中理想的世代接力。愛與敬是以傳承和體貼無誤地轉換著能量,充實彼此的內心。”